药师经问答网

大梅法常禅师悟道因缘

发布时间:2024-05-07 16:25:09作者:药师网

  大梅法常禅师悟道因缘

  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宁波)大梅山法常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湖北襄阳人,俗姓郑。幼年即出家,从师子荆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刚敏,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二十岁的时候,于龙兴寺受具足戒,后参礼江西马祖大寂(道一)禅师。

  初礼马祖,法常禅师便单刀直入地问:“如何是佛?”

  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禅师言下大悟。

  开悟后,法常禅师离开了马祖,前往四明(今浙江宁波市西南)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隐居地,结茅隐修。

  唐贞元年间,盐官齐安国师(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採集拄杖,迷路了,无意中来到法常禅师隐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问法常禅师:“和尚在此多少时?”

  法常禅师回答道:“只见四山青又黄。”

  那位僧人又问:“出山路向甚么处去?”

  法常禅师道:“随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盐官齐安国师。盐官道:“我在江西时曾见一僧,自后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于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请法常禅师下山。法常禅师以诗偈回答盐官国师道: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后来马祖听说法常禅师在大梅山住山隐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住勘验,看他是不是彻悟了。

  那僧问道:“和尚见马大师得个甚么,便住此山?”

  法常禅师道“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那僧故意试探道:“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大师最近讲法又变了)。”

  法常禅师问:“作么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道:“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后,把勘验法常的经过向马祖作了汇报,马祖大声赞叹道:“梅子熟也!”

\

  后来丛林中便称法常禅师为“大梅禅师”。

  后来,庞居士(庞蕴,马祖在家弟子,一个开悟的大修行人)听说了这件事,也想前往大梅山一探虚实。一见法常禅师,庞居士便问:“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

  法常禅师道:“熟也。你向甚么处下口?”

  庞居士道:“百杂碎。”

  法常禅师向庞居士伸过手来:“还我核子来。”

  于是庞居士便默不作声。

  从此以后,大梅法常禅师开始住山传法,道望日隆,四方学者争相参礼。

  法常禅师曾上堂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且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

  这段开示,言简而意赅,既揭示了禅宗之大本,同时也暗示了大梅禅师当初入道之所在,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转机之所在。

  识心达本是修行的基础,心不附物,不落两边,是修行的关要。二边不去,心存彼此,则与道相背。请看法常禅师接引夹山、定山二位禅人之公案--

  一日,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禅师道:“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禅师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互相不肯,于是一同上山,参见法常禅师。

  一见法常禅师,夹山禅师便问:“未审二人见处,那(哪)个较亲?”

  法常禅师道:“一亲一疏。”

  夹山禅师复问:“那(哪)个亲?”

  法常禅师道:“且去,明日来。”

  第二天,夹山禅师又问。

  法常禅师道:“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禅宗最贵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废一法。金屑虽贵,落眼成病。“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妙!“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亦妙!然而,若把二者打成两截,贵一贱一,即不妙矣。法常神师的回答真是精妙绝伦。二人互不相肯处,正是“一亲一疏”,不是两边,又是什么?争什么亲与不亲?难怪夹山后来自我反省道:“当时失一只眼。”

  法常禅师入寂于开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岁。临终前,法常禅师仍不忘向徒众开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禅师告诉徒众:“来莫可抑,往莫可追。”就在这个时候,室中的鼯鼠发出吱吱的叫声,于是,法常禅师接着说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自护持,吾今逝矣。”

  说完,便怡然而逝。

  后世永明延寿禅师赞叹法常禅师云:

  “师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后示徒,物非他物。

  穷万法源,彻千圣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