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使智力敏锐的九种方法
禅修者的五根是:信(saddha)、进(viriya)、念、(samadhi)定、慧(pabba)。这五种称为五根(Pabcindriya)或五力(Pabcabala):五种心力。
1.信:指智慧的信仰,或因正确的了解「法」而生的信 仰。
2.进:精进。指艰苦的努力。
3.念:指正念或持续的正念。
4.定:指定或深定。
5.慧:指智慧、观智或开悟。
如《清净道论》注释所叙述的:对禅修者而言,这五根必须平衡和强而有力。Saddha(信)必须是坚定、不动摇的;sati(念) 必须强而有力;samadhi (定)必须深厚;pabba(慧)必须非常敏锐。
五根的平衡
为了使五根强而有力和平衡,禅修者必须遵守九个指导方针。如果这五根是强大的,却不平衡,禅修者将无法获得观智,以及止息痛苦。「信」必须和「慧」平衡;「定」必须和「精进」平衡;而「念」根无需和其他根平衡;禅修者必须有持续不断、强大的正念。如果「信」根是弱的,而「慧」根强而有力,禅修者在禅修时可能分析他的经验;当禅修者观察身心生灭过程时,他会去分析,尤其是他有广博的「法」的知识。
当他分析他的经验,这种分析会妨碍他的定力;他的定力会因而中断或减弱。当禅修者没有正确的了解「法」时,由于他对「法」或经验的分析不正确,他会对佛法的信心不足或不信;只有在他圆满完成禅修和开悟后,他才可以分析禅修的经验。由于他所获得的智慧,他对佛、法、僧有永不动摇的信心。
如果禅修者相信佛陀的教导,那么他的智慧(慧根)与坚定的「信」(信根)是平衡的,那么,他会继续禅修,不受任何分析的知识或哲学思想的干扰。有些禅修者想要表现他们的佛学或「法」的知识, 因此有时会分析他们在禅修时的体验,以及谈论一些与现实相反的事情。根据《清净道论》的注释:「信」必须与「慧」平衡;反之亦然。
当我开始修习念处禅时,我的目的是要去验证这种方法,看看它是否正确。在我开始修习念处禅之前,我读了马哈西尊者着的《毗婆舍那禅》,那时我尚未见过马哈西尊者。对那些已经从马哈西尊者的著作中学会禅修技巧的人而言,观察腹部的起伏是非常简单的。我认为这种方法是真实不虚的,因为我知道腹部的上下是风界,而其他三大种:火界、水界和地界也包括在腹部的起伏中。由于我们所观察的是四大种(地、水、火、风),所以这种方法必定是正确的。
传统上我们习惯「观出入息」 (anapanasati,安那般那念) 的禅修法。我在十七到二十四岁还是个沙弥时,我修习安般念(anapanasati)。现在虽然我认为马哈希尊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然而我无法全盘接受,因为我执着传统的观呼吸的方法,这是为什么我想要从观察腹部的起伏,来验证马哈西尊者的方法。
虽然我去马哈希禅修中心,幷开始修这种法门,然而我满怀疑惑的去禅修,那是在1953年,那时我在雨安居期间参加四个月的密集禅修。那时我是曼达勒(Mandalay)一所佛教大学的讲师;我在Nandavamsa法师的指导下禅修。他告诉我︰「你已经通过较高的考试,你现在是大学的讲师;如果你想要在禅修上有所成就,你必须把从书中所学到的有关『法』的知识放在一边。」
我接受他的建议后,把我的学问放在一边,幷依照我的老师的教导修行。我的「信」根和我的「慧」根得以平衡,是因为我没有以我的成见或知识学问来分析禅修的经验和方法。如果「慧根」弱而「信根」强,那么这个禅修者会是轻信的。我们说他轻信是因为他没有知识、智慧,因而会轻易相信任何理论或教义。如果禅修者是轻信的,他可能陷入引导他走向错误的道路的教义或理论中;因此,「信根」必须和「慧根」平衡。
而「定根」与「精进根」必须平衡;如果「精进」比「定」更强而有力,你无法专注在禅修的所缘境上。《清净道论》的注释说︰「如果精进比定更强而有力,禅修者的心会散乱和掉举(restless)。」刚开始禅修时,禅修者的定力通常是弱的,而且心会经常跑掉,因此,禅修者应该盯着他的心,如实的观察他的心。如果禅修者对获得观智非常热衷,禅修时,他可能会过度精进,因此他的心变得散乱和掉举。「精进」必须与「定」保持平衡;为了要使他们保持平衡,禅修者一定不能过度精进,要保持心的稳定,专注的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但是不要用功过度,那么他会逐渐获得某种程度的定力。因为有了定力,他的精进会变得稳定,既不会过度精进,也不会懈怠。
有时候,当禅修者禅修了两三个星期后,他的定力变得又深又强;观察的心会自动观察禅修的目标。如果不够精进,观察的心会渐渐昏沉,因此,禅修者会变得懒散、迟钝或睡着。注释说︰「如果『定』太强而精进太弱,那么禅修者会变得懒散、迟钝或昏沉睡眠(Thina-middha)。」因此「定」必须与「精进」保持平衡。
坐的姿态只是使他的心更专注于禅修的目标;由于需要越来越少的精进力,心因此变得越来越迟钝。为了让「定根」和「精进根」平衡,禅修者应该行禅的时间比坐禅的时间长。然而,只有极少数过度精进的禅修者能入定;也有一些禅修者的「精进根」超过「定根」。因此定根必须与精进根保持平衡。
根据《清净道论》的注释, 我们永远不能说「正念」太强,因为我们最好能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以正念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那么,你的正念会变得持续不断,因而产生深定。当定力变深,观智自然会开展,而你会了解身心生灭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正念永远不会太强。
根据《清净道论》,禅修者必须遵循九种方法来使五根更为敏锐。
第一种方法是:禅修者必须记住,当他如实观察身心的生灭现象或有为法时,他会了解他们会消失;这是禅修者应有的态度。有时禅修者不相信一切身心生灭的现像是无常的,必定生起又消失;由于这种成见,他可能无法了解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虽然他可能获得一些定力,但是这种定力也只能使他在有限程度上获得平静、快乐。注释说︰「禅修者必须记住:如果他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他会了解他们是无常的。」
第二种方法是:禅修者必须遵奉念处禅,也就是他必须认真修行念处禅。如果他不重视这种法门或禅修的结果,他就不会认真修行,因此,他无法专注在禅修的所缘境上,他就无法了解名法和色法的本质。
第三种方法是:禅修者以正念观察身心生灭的现象时,他的正念必须持续不断。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深定;这种深定使他能够获得观智;而这种观智能够观察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这是每一位禅修者必须遵守的重点。当你清醒时,你必须持续不断的、如实的观察身心生起的任何现象。要整天保持正念,不要间断。我所说的「正念」是指持续不断的正念,而非一般的专注。
第四种方法是选择适合禅修者的七种事物;也就是合宜的禅堂、食物、气候等等。无论这些是否适合你,你都应该精进禅修。有时因为天气热,禅修者非常执着电扇,他想要坐在电扇下头。事实上,无论天气是冷、温暖还是热,禅修者都不可选择,他必须等闲视之。
事实上,「正念」是每一种成就的根源;透过「正念」可以把「敌人」变成「朋友」。如果他感到热,他应该以正念观察热,如果他这么做,热会逐渐成为「朋友」;疼痛亦然,当他观察疼痛时,定力变得更强,而疼痛可能更剧烈;事实上,疼痛没有变得更剧烈,这是因为禅修者有了深定,变得更敏感,更清楚的感受到疼痛,因此疼痛好象更剧烈。
当他了解疼痛只是心理不舒服的现象,他不会再觉知到自己或他的身体,他在那时所知道的只是疼痛的感觉和观察疼痛的心,他可以把「受觉」和「观察的心」分开,他不会把疼痛视为自己,因此疼痛不会干扰他的定力,疼痛就像「朋友」一样。因此,「正念」是一切成就的根源。虽然在理论上你了解,而你也应该在实践上了解。透过正念,你可以化「敌」为「友」。有正念的禅修者在世界上根本没有敌人。所有的现象都是「朋友」,因为他们有助于获得观智和止息所有的痛苦。
第五种方法是:禅修者必须记得他获得深定的方法。他必须记得那种方法,幷不断的修行,用这种方法使他能够获得深定。
第六种方法是:禅修者必须培养七种觉悟的因素(七觉支)。你必须增长七觉支(bojjhanga),无论什么时候,禅修者都需要这七觉支。七觉支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tranquility)觉支、定觉支和舍(equanimity)觉支。
第七种方法是:禅修者无须担心自己的身体或生命。有时禅修者勇猛精进,从清晨四点到晚上九点或十点没有休息,他怕他的定力会减弱。他担心:如果他继续以这种勇猛精进的方式禅修一个月,他可能死于疲劳或某种疾病。因此在修行上,他没有足够的努力,他的正念不会持续不断。当正念中断时,就无法产生深的定力;当定力弱时,观察身心生灭现象的本质的观智就无法开展;这是为什么经中说要使五根敏锐的原因;你毋须担心你的身体和健康。全力以赴,整天勇猛精进,不休息,不要担心你的身体。
第八种方法是:每当身心的痛苦生起时,你应该透过更精进的修行,专注的观察它。当疼痛生起时,禅修者会想要改变位置,使疼痛消失,因为你不愿意观察它。相反的,你必须更积极、更专注的观察疼痛,精进努力的克服疼痛。那么,疼痛会成为你的「朋友」,因为它使你能够获得深定及清明的观智。
第九种方法是:你不可以中途停止你的目标。这指你不可以停止修习念处禅,直到你获得阿罗汉果位。由于你殷切的想要获得阿罗汉果位,你会精进修行,也因此使五根变得强而有力。
总而言之,以下是使禅修者五根更敏锐的方法︰
1、要记住禅修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身心生灭的现像是无常的。
2、以尊重「法」的心,认真修行「法」。
3、保持持续不间断的正念,以正念观察整天的活动,时时刻刻观察,没有间断。
4、必须遵守七种合宜的事物(指天气、饮食、禅堂等)。
5、记得以前如何获得定力。
6、发展七种觉悟的因素(指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和舍等七觉支。)
7、在禅修期间不要担心你的身体健康和生命。
8、透过勇猛精进的修行来克服身体的疼痛。
9、不要中途停止你的目标。这表示只要你没有获得阿罗汉果位,你必须一直精进禅修。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