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如不来,圆融真俗谛;
善巧方便法,众生随类解。
——《大事》
佛陀慈悲、成功的弘化事业一直持续了45年。自35岁成道,80岁涅槃,他以身教和言教利益人类大众,一年到头,或独自一人,或在众第子陪同下,四处弘化,宣说佛法,以期众生从此婆婆世界中获得解脱。在七月至十一月的雨季里,由于连日阴雨绵绵,他以安隐为生。这是当时印度所有修行者奉行的传统。
同现在一样,古印度有三个季节,即雨季(vassana),冬季(hemanta)和热季(gimhana)。雨季大约从每年的七月十五开始到十一月十五结束。雨季期,大雨倾盆、河流泛滥,道路淹没,交通中断。一般来说,人们只好呆在家中或村里,以他们前一季所收获的农作物为生。在这段时间里,出家人会发现外出行化极为不便。另外,无数农作物及昆虫将在不知不觉中被伤害。所有出家人,包括佛弟子在内,通常暂时中断了他们的行化活动,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下来。佛陀和他的弟子们都应邀在精舍或安静的花园里度过雨季。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也退隐森林。人们成群结队,来到佛陀的住处,聆听佛法,尽可能地利用这一大好时机来亲近佛陀。
最初二十年的行化
第一年于波罗捺罗斯。
佛陀于成道当年的七月十五日,向五弟子宣说了《转*轮经》,然后就在波罗捺罗斯的鹿野苑度过了第一个雨季。这里没有任何特别可以居住的地方。耶舍在此雨季中皈依佛陀。
第二、三、四年在王舍城。
王舍城是频毗莎国王统治的摩揭陀国首都。为了履行成道之前的诺言,旨陀访问了国王。因此,国五把竹林精舍赠送给佛陀和他的弟子。此地离城不远不近,是出家人理想的安隐之地。佛陀在此清静竹林里安度了三个雨季。
第五年于毗舍离。
这一年,佛陀居住在离舍离不远的大寺讲堂。当净饭王病危时,他来到他的病榻前,为其说法。国王当下证阿罗汉果,享受七天的解脱喜悦后圆寂。
这一年,在摩诃波闍波提的一再要求下,比丘居僧团建立。
净饭王的遗体火化后,佛陀临时住在尼拘律苑内。摩诃波闍波提来到佛陀住处,请求允许妇女出家,但遭到佛陀的拒绝。后来,佛陀回到了大寺讲堂。但是,波闍波提出家的决心已定,在众多释迦族和拘利族妇女的陪同下,又从迦毗罗卫国,一路步行来到舍城。在阿难陀尊者的过问下,她们终于如愿以偿,加入僧团。
第六年于柯娑毗的玛柯罗山。
在迦毗罗卫国时,佛陀化显双运神通,制服释迦族人的高傲。同一年,佛陀在玛柯罗山第二次化现双运神通,赢得了外道信徒工皈依。
第七年于忉利天。
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摩诃摩耶夫人就去世了,往生兜率天为天人。在第七年三个月的雨季里,佛陀前往忉利天,为其天人说《阿毗达磨》,他的母亲也前来听法。白天,他回到人间,把在天上所讲的概要地讲述给舍利尊者听,舍利弗又详细地为他的弟子讲解此法。所以,现在所存的《阿毗达磨》被认为是舍利弗为佛法的进一步阐述。
据经典记载,曾有佛陀母亲的天人闻法后,即证得圣人第一果。
第八年于跋只地区,输蔓束满罗山附近的贝释柯树林。
第九年于柯娑毗。
在这一年,摩登伽女对佛陀怀恨在心,寻找机会诽谤佛陀。
摩登伽女漂亮美丽,她的父母没有把她嫁人,因为他们看来,所有求婚者都配不上他们的女儿。一天,佛陀以慧眼观世间,觉察到这对父母具有善根,出于对他们的慈悲,佛陀来到他们从事祭火的地方。婆罗门被佛陀的威仪相貌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佛陀是他女儿婚配的最佳人选。所以,他就叫佛陀在那儿等一会儿,自己则赶忙跑回家去。佛陀在那里留下了一串脚印后走开。婆罗门和他的妻子,带着他们打扮入时的女儿,一路跑了回来,他们仔细观察起佛陀的脚印。精通相术的婆罗门妻子认为这不是普通人的脚印,而是究竟断除了烦恼之人留下的。但是婆罗门却对这一说法不屑一顾。看见佛陀就在不远的地方,他们便走了过去,要把女儿交给佛陀。但是,佛陀向他们讲述了他如何战胜情欲,说道:
悟见贪欲爱(1),不复有爱欲。何为此身法,尽是肮脏物。即使以脚指,亦不愿沾染。(2)
婆罗门和他的妻子听了此法后,当下见道,即刻获第三不还果。但是高傲、虚荣的摩登伽女却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心想:“这个人不要我,他完全可以拒绝。但是,他说我身上尽是粪便。好啊,凭我的出身、家族、社会地位、财富和年轻的魅力,我要找到一个与我门当户对的丈夫。然后我就知道应该怎样来对付你这个出家人了。”她被佛陀的话大大的激怒了,从而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她成为优陀南国王的妃子,利用她的权势,向人行贿,煽动人们辱骂佛陀,要把佛陀赶出城。当佛陀进城后,这些人就向他们大叫大嚷起来:“强盗,蠢驴,白痴,骆驼,笨蛋,地狱的种子,畜牲,永世得不到解脱,苦难的恶趣正等待着你。”
阿难陀尊者无法忍受这种恶心的辱骂,来到佛前,说道:“世尊,这些市民们在咒骂侮辱我们,我们到其它去吧。”
“阿难陀,我们应该到哪里去?”佛陀问道。
“到其它城市,世尊。”阿难陀回答道。
“如果那里的人也侮骂我们,我们又该到哪里去?”佛陀进一步问道。
“再到另外一个城市,世尊。”
“阿难陀,你不应如此说。问题在哪里发生了,就要在哪里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到其它地方去。不过,阿难陀,谁在骂你?”佛陀问道。
“世尊,所有人,连奴仆都在骂我们。”
佛陀告诫阿难陀尊者修习忍辱行,说道:
“大象在战场上能经得住如蝗之箭。我将以同样的方式忍受辱骂。此世界确有许多无法无天之徒。”
“国王第六上训练有素的象马,人中最上者为难忍能忍之人。”
“经过良好调养的驴、马、象为兽中之骄子,但严于律已之人远胜于此。”(3)
最后,他又对阿难陀尊者说:
“不要以此为忧恼。这些人的诽谤仅会延续七天,第八天,他们就会安静下来。佛陀所遇到的困难不会超过七天。”(4)
第十年于波里拉亚克大森林。
佛陀在柯娑毗时,两派持不同意见的比丘发生了争吵。一派严持戒律,另一派精通经典,他们对在浴室的行为小戒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拥护者分成两派,他们喜好争辩,各不相让,顽固不化,不听从佛陀的劝告,即使佛陀也无法解决他们的分岐。佛陀自寻道:“在这吵吵闹闹的大众之中,我的生活也被搞得不愉快。再说,这些僧人不理会我的劝说。假如我从这些人群中离开,到一个清静之地,那会怎样?”想着,他没有通知僧团,独自一人隐居到波里拉亚克大森林,在花香四溢的莎罗树下,度过了雨季安居。
根据记载,在这次安居期里,大象和猴子每天供养佛陀。(5)
第十一年于奥克那拉婆罗门村。
这一年,佛陀讲了《耕者婆罗豆婆遮经》(6)。
一次,佛陀行化在摩揭陀国的一个婆罗门村庄。当时,婆罗门婆罗豆婆遮准备好五百张犁耕田。这天上午,佛陀束衣托钵,来到耕种田间,顺路走到婆罗门跟前,当时婆罗门正在分发食物,佛陀默默地站在一旁。婆罗门知道佛陀是在等待供养,便开口说道:
“我有得吃,是因为我耕种了田地,你也应耕种。只有劳动后,才有饭吃。”
“我也耕田种地,只有劳动后,我才享受饭食。”佛陀回答道。
“你说你是一个耕种者,但是,我们并没有看见尊者你的犁具、牛轭、耕牛及牛鞭。”婆罗门迷惑不解地说道,“请告诉我们,你到底怎样耕田种地?”
佛陀回答道:
“信(saddha)为种子,戒(tapo)为雨水,慧(panna)为牛轭,中道(hiri)为犁具,意志(mano)为缰绳,静念(sati)为牛鞭。言行谨慎,饭食适量,以真诚去除杂草,以禅定达到圆满的解脱。精进(viriya)为载物大白牛车,载至苦尽乐生的涅槃之境。如此耕种好了的田地,定会结出不死之果,获得彻底的自在。”
听佛陀如此一说,婆罗门马上盛了满满一钵奶油水饭,恭恭敬敬地送到佛陀跟前,说道:“请佛陀食用我的奶油米饭。佛陀是耕农,您的耕种可以结出不死之果。”
但是,佛陀拒绝接受,说:
“如来不受因诵经而供养的食物。此乃圣人之道。圣者不接受这样的饭食。这是生活原则。当你心悦诚服地相信,圣者确实已从烦恼中解脱,获证寂静,再行供养。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认识到圣者是收获功德的福田。此供养才是真供养。”
第十二年于毗兰贾。
婆罗门毗兰贾听说佛陀与众弟子住在附近,即来见佛,向佛陀提出了好多有关教化的问题。佛陀一一作了回答。婆罗门感到十分满意,当即皈依了三宝,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在那里安度雨季,佛陀默许了他的请求。
不幸的是,毗兰贾一带此时到处闹饥荒,佛陀和他的弟子不得不以马料为生。途经此地的马贩子友好地把自己的马料提供给他们。佛陀以绝对平等无分别之心食用这些物品。
一天,舍利弗尊者静坐完毕出定,向佛陀走来,恭敬请问佛陀:“哪些佛陀的教法持续长久,而哪些佛陀的教法不能长久?”
佛陀回答说,毗婆尸如来,尸充如来和毗舍婆如来的教法没有持续多久,而拘楼孙佛、拘那含佛和迦叶佛的教法却能长久流传(7)。佛陀把这些归结为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如来制定了僧伽规范,而有些却虽致力于佛法的教化,但没有为众弟子制定清规戒律。
舍利弗尊者当即请佛制定僧尼的日常应守大戒,这样僧团的圣洁生活将会长久。
“不要急,舍利弗,再等一等。”然后,佛陀又说道:
“如来自己会注意到这样的时间,在不善之法没有生起之时,如来不会为弟子制定戒律,也不会为他们颁布日常清规。只有当不善之法在僧伽内部发生后,如来才制定戒律,为弟子颂布日常清规,以此来清除不净。”
“舍利弗,当僧团生存长久,发展完善,名闻利养增多,不净之法将生起。其时如来净宣布训导方法,制定根本大戒,以防止这样的事再次发生。”
“舍利弗,现在在的僧团没有问题,远离恶习,清净无染,善德兼备,最后的五百弟子也都是预流果,定不退转,决定觉悟。”(8)
毗兰贾的安居,是制定律藏中十波罗夷(patimokkha)的开端。
安居期结束后,佛陀一路行化,经过闍利亚、沙柯斯、康枯舍、波雅歌,然后穿过恒河,在波罗那斯住了一段时间,最后来到毗舍离的大寺。
第十三年于车利山。
第十四年于舍卫城的只陀精舍。
这一年,罗睺罗尊者年满20,受具足戒。
第十五年于迦毗罗卫国。
这一年,大觉国王悲哀地死去。他对佛陀总是气忿不平,因为佛陀离开了他的女儿耶输陀罗。
这里要提到的是,佛陀只在他的故乡度过了一个雨季。
第十六年于阿拉毗。
以人肉为生的阿拉毗克在这一年皈依了佛陀。(9)
林主夜叉穷凶极恶。一次,他看见佛陀在自己的宫殿里,大为恼怒,跳到佛陀跟前,大吼起来:“滚开。”
“很好,朋友。”佛陀一面说着,一面朝外面走去。
“回来。”他又叫了起来。
他陀就又走了回来。他如是三次,佛陀全都照办了。但是当他第四次命令时,佛陀拒绝听从,并说他能怎么样就怎么样好了。
“好呀,我要来考一考你。”阿拉批克说道,“如果你回答不了,我将把你碎尸万段,摧毁你的思想,撕碎你的心,然后,提着你的脚,把你仍到恒河里去。”
“不可能,朋友。”佛陀回答道,“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一个人,无论是天人,梵天,修道者,婆罗门,还是一切人天,能够捣乱我的思想,撕碎我的心,提着我的脚,把我扔到恒河。不过,朋友,你有问题,你就问吧。”
接着,阿拉批克问道:
“什么是人生最珍贵的拥有?
什么是给予人快乐?
什么是味中最甜?
什么是人中最善生?”
佛陀回答道:
“信为人生最珍贵的佣有。
善修佛法给人带来快乐,
真理为味中最甜,
正见是人中最善生。”
阿拉批克又问道:
“怎样渡过洪流?
怎样穿过大海?
怎样战胜悲伤?
怎样获得清净?”
佛陀回答说:
“以正信渡过洪流,以正念渡过大海,以精进战胜悲伤,以智慧获得清净。”
“何以得慧?何以致富?何以得名?何以取友?今生后世,何以不悲?”
“正念、理智、有信之人,以聆听清净者涅槃之法而得智慧。行应行之事,以精进不息致富。以真理得名。以布施取友。诚实之士具有上德:真诚、善德、勇团和慷慨,此人死后无悲伤。试问其他苦行僧及婆罗门,是否超越此诚实,自我克制、布施、忍辱?”
彻底领会了佛陀所说,阿拉批克赶忙说道:
“我怎么会再去问这么多的苦行僧和婆罗门?今天我明白了未来福益的真谛。”
“为了我的利益,佛陀来到阿拉毗。今天,我找到了能结出丰硕果实的富饶之地。我将穿梭于村庄、城镇,礼敬圆满觉悟的佛陀和无上佛法。”(10)
第十七年于王舍城。
第十八年于车利雅山。
第十九年和二十年于王舍城。
佛陀与阿怙利玛拉
第二十年,佛陀教化了臭名昭著的冷面杀手阿怙利玛拉。(11)
他原名叫阿合沙克(天真之意),父亲为拘萨罗国王的国师。他在当时印度著名的教育中心塔闍兰接受教育,并成为导师最优秀、最受宠爱的好学生。
不幸的是,他的同学对他产生了嫉妒。他们伪造事实,在导师面前恶毒地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导师被大大地激怒了,对他产生了反感,不问青红皂白,想致他于死地,令他弄来一千根人指头,以此来作为他对导师的谢礼。
虽然极为不情愿,但最后还是顺从了导师的意愿,他独自一人来到拘萨罗的只利尼森林。为了满足其导师的要求,他开始了杀人的生涯,收集手指。他把人的手指捆好挂在树上,但一会儿全被乌鸦和山鹰叼走了。因此,他就把这些手指做成花环,挂在脖子上。这样,大家都叫他阿怙利玛拉(意为指蔓)。
当他聚集了999根手指时,佛陀出现在他的眼前。阿怙利玛拉大为高兴,心想,杀了这位大苦行僧,他就可以凑足数目。于是,他抽出宝剑,大步朝佛陀奔去。
佛陀示显神通,自己仍以平常的步伐走路,但阿怙利玛拉却无法接近他。阿怙利玛拉奋力地奔跑着,但就是无法追上佛陀,弄得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追了一阵时间,他便停了下来,喊道:“站住,苦行僧。”佛陀安祥地说道:“我虽走犹止。阿怙利玛拉,你也该停止了。”这个罪恶满盈的盗匪不禁一惊,心里嘀咕道:“明明是我止步了,但这位苦行僧却说他已经停止了。这倒底是什么意思。”
站在那里,他问道:
“出家人,你在走动,而你却说:‘你已止。\’
我已不走了,而你却说我没有停止。
出家人,我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怎么说你已止而我非止。”
佛陀和颜悦色地说:
“是的,阿怙利玛拉,我已不再作业,抛弃了侵犯众生之暴力,故说我已止,而汝非止。”(12)
阿怙利玛拉的善业一下子显现出来,他突然意识到,这位大行者不是别人,正是佛陀,出于悲悯来拯救他了。
他立刻扔掉盔甲和宝剑,当下皈依了佛陀。接着,在他的一再要求下,佛陀允许他出家,说道:“善来,比丘(Ehi bhikkhu)。”
阿怙利玛出家的消息一下子传开了,特别是拘萨罗国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因为阿怙利玛拉对他的臣民来说确是一大危害。
但是,阿怙利玛拉没有得到快乐,即使是在寂静的禅定之中,他也老是不忘他的过去,听到那死于他刀下之人的惨叫声。由于他过去所作恶业,在街上乞食时,他会莫名其妙地被不知从何处而来的石块、棍棒击中,满脸伤痕,手脚处处是被划破了的口子。佛陀看到他这个样子回到寺里,告诉他这是他自己业障的报应。
一天,他沿路乞食,看见一位痛苦分娩的女人,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悲悯,因此就把这位妇女的可怜与痛苦告诉了佛陀。佛陀教他念诵如下经文:
“大姐,自从受戒以来,我知道,我没有故意伤害有情生命。以此真实,祝愿你和你的孩子安然无恙。”
此经就是佛教后来的《指蔓经》。
他牢记这段经文(13),又一次来到那位在痛苦中煎熬的妇女面前,用布帘把那位妇女隔开,自己坐在早已为他准备好的蒲团上,口中不断地念诵经文。不一会儿,这位妇女平安地生下了一个孩子。念诵此经的效应一直流传至今。
不久,阿怙利玛拉证得阿罗汉果。在谈到有关他具有重大的意义的皈依时,他说:“有的人因武力而屈服,或由铁钩,或由皮鞭,但我却向一个既无棍棒,又无宝剑之人臣服。”(14)
余下的25年,佛陀大多是在舍卫城的只园精舍度过,此精舍由大富给孤独老人修建。有时也住在波拍精舍,此精舍是大慈善家维莎柯所建。
[注]
(1)魔王三女。
(2)《佛教传说》,第一卷,第274页。
(3)《法句经》,320,321,322偈。
(4)《佛教传说》,第一卷,第176页。
(5)《法句经》注疏。
(6)《经集》,第一品,第四经,第12页。
(7)《律藏》,经分别,第1-11页;《戒律典籍》,I.B.霍那,第一卷,第1-23页。
(8)佛陀指的是阿难陀尊者。
(9)《经集》,第一品,《林主夜叉经》,第31页;查姆斯,《佛陀的教诲》,第45页。
(10)英译《相应部》,第一品,第276-278页。
(11)《长老偈》,第318-325;《中部》第二品,《指蔓经》,第97页。
(12)《长老偈》,第320-321页。
(13)《长老偈》,第323页。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