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什么是五力?
当任何一个佛弟子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种根本朝向了脱生死的佛法知见修学、稳固了,便能在修行的过程,生出五种不退转的坚固道力。
一、信力——当我们对‘佛法僧戒’的根本信念,日日培植、增长,久而久之,必会产生坚固、不动、不疑的悟道力量。
二、精进力——当我们不断勤勉地止恶行善,闻法、修行,时日一久,必能令身心产生惊人的精进力,破除身心一切懈怠。
三、念力——当我们对‘观身不净、观爱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慧观法门一一努力反省、观察,日积月累,必能产生净念相继的道力,破除一切邪念,永不现前。
四、定力——当我们的禅修程度,达到四禅的功力,必能产生坚定、甚深的禅定力量。
五、意力——当我们对四圣谛的领悟与薰习,到达无疑、无动的程度,必能产生清净、坚固的法眼慧力,从此对解脱佛法,不动、不摇,一心修证,必了生死。
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无论下、中、上根器,均依菩萨法,在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等五根法义的体会、启悟下,而生出五种坚固不退的道力:一、对‘佛法僧戒’产生四不坏信的坚定不退信念:二、对止恶行善、听闻善法产生精进不退的修学力量;三、对‘身、受、心、法’四念处产生慧观坚固的正念力量;四、对修习禅定产生禅修不退的坚固道力;五、对四圣谛产生坚固智慧的悟道、解脱力量。
反观末法时代的佛弟子,大多争名逐利,崇尚玄谈,而不顾实修实证。身为一个佛教徒,如果稍微能回顾自己在皈依、学法的历程中,有没有藉看闻法、修行的力量,消化现在正在现前的些许身心烦恼,便能知道自始至终自己有没有在‘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的筑基修行道路上,下周点滴的反省、学习功夫了。
7、七菩提的意义
(1)什么是七菩提?
七菩提,就是七觉支。七觉支即是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种循次渐进学佛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修行方法。
如杂阿含卷二十七说:‘择法觉支即是指对善法及不善法的分辨、抉择,念觉支即是指四念处,精进觉支即是指四正断,喜觉支即是指在精进修行中,因为远离爱欲,而在禅修中所产生的法喜、觉照之心。倚息觉支即是指对身倚息、心倚息(出入息相)的反观、觉照,意指观息法门。或将倚息觉支翻译成轻安觉支,意指在禅修中因获得法喜禅乐,而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产生轻安之乐。定觉支即是指四禅定,舍觉支即是指舍离三界一切苦乐之心,而与断界、无欲界、灭界相应。’
卷二十六又说:‘七觉支以念觉支为首。’一个佛弟子,要使抉择真伪佛法的真正分辨智慧——择法觉支,能够坚固起来,则必须透过身心净化的实际内炼功夫,从对身体、对感受、对心识、对真理,经过长期细腻的观察、思惟、分辨、正念觉照,才能产生对佛法坚定、不动的抉择能力。而四念处——对佛法正思惟能力的产生,乃是根源于择法觉支——五力中的信力,对解脱佛法——正见信解力的坚固智慧。因此念觉支与择法觉支是相辅相成的。当一个佛弟子择法觉文及念觉支修学稳固了,精进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也比较能够生起来(精进觉支)。当一个佛弟子向法、学法的坚定心念生了起来,便能够进一步在观法、修定中得到法喜的利益(喜觉支),身心依息而修,远离粗重烦恼之境,轻利安适之感,油然而生(倚息觉支‘轻安觉支’),而令心安住寂境之中,明明朗朗,智慧觉照,经过初禅、二禅、三禅的修持,进一步放舍了禅定中喜乐之心,成就不忧不喜的平等舍定心态(定觉支),坚固出世智慧的觉悟之路;最后就在弃舍、断除三界中一切贪念、嗔念、无明之念的当下,现身体证解脱境界。(舍觉支——五力中的慧力)
(2)净土众生如何修七菩提?
从七觉支的修证次第,可知要成就出世真实的智慧,一定要在修行之初有巩固的佛法正见资粮做基础。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弥陀及诸大菩萨教导下,便具备了明利的佛法智慧,去芜存菁,斩除在未来的修行道路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烦恼障碍(择法觉支);再以四念处净炼身心:坚固了对身、受:全、法的觉照力后(念觉支),便令一切意念中的邪法种子,不再生起;进而以坚毅不挠的精进力(精进觉支),在向法、修行的过程中,得到法喜的‘相应’之乐(喜觉支);使身心远离粗重烦恼,进入轻利安适的修定中(轻安觉支);当其八识田中的妄念种子在修定中逐渐断除,净念坚固时,便契证甚深禅观的修持中(定觉支)。因净土众生宿慧深厚,不必一个个经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渐次修证顺序,根器高者,在闻法中,便能顿了生死,或在禅觉中,顿了生死,顿舍一切障道因缘,体证寂灭解脱之境,继续走向佛道的深广修证之路……。
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是最精进的求道者,他们踏看佛陀修行的道路,走向最坚定最直接的真理觉悟之路。净土中有那么好的修行环境、修行伴侣,我们为什么不去呢!?
8、八正道
八正道的意义,已在十一‘正定解脱’愿中,依念佛者的八正道及禅行者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说明,不再赘述。如:
一、正见——即五根中的信根,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
二、正思惟——即五根中的念根——四念处、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及七觉支中的念觉支。
三、正精进——即五根中的精进根——四正断,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
四、正语、正业、正命——包涵在五根中的信根、精进根中及七觉支的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内。
五、正念——亦涵盖在五根中的念根内及七觉支的念觉支中。
六、正定——即五根中的定根及七觉支中的定觉支。
由上所述,可知阿弥陀经中所说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法义,实涵盖了三十七道品,涵摄了根本修行的佛法。大乘菩萨修行的法门,亦包涵此三十七道品,只是悲智愿行有深浅不同而已。而其中的五根,更融通了四不坏净、四念处、四正断、四禅(四如意足)、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重要根本的佛法。声闻佛法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修行解脱的根本,大乘佛法亦是以三十七道品为自净化他的必备骨架。重视根本、往下扎根,才能预见果实累累的将来。无论在人间、在天上、在净土乃至在十方诸佛世界,都是以此三十七道品做为教导众生往上攀登、稳定根基的学法基础,因此说本愿是阿弥陀佛教导净土众生正视善法善行的‘修行根本愿’,欲往生净土,早日听闻解脱正法,修行、证果的莲友,切不可忽视本愿三十七助道品思惟、薰习的重要性。
9、由十六愿略结前面诸愿
从前面诸愿所述可知,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在佛力的加被、引导下,由听闻修行的基本佛法(十六愿),而踏上禅修的根本修持道路(十一愿),经过声闻四果的历程(十四愿),而在念力自在、悲愿成就的力量推动下,促使寿命随意长短自在(十五愿)。当其定慧、悲愿功力加深,便能和大菩萨一样的在甚深的定慧中,依次开发了宿命通(第五愿)、天眼通(第六愿)、天耳通(第七愿)、他心通(第八愿)、神足通(第九愿)等五种神境智证通。而在修定过程中,以慧观之力斩断‘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等五见的执看,不会贪看自己清净莹洁的化身相(第十愿)。就在净土修福、修慧,深入正定的历程中,而从寂静无欲的心光中,散发出纯真黄金色般地禅定光芒(第三愿);因每一个净土众生都具备福德心、寂定心、平等心,不会因个个相貌庄严程度的不同,而生出争胜、比较的分别心(第四愿);就因净土众生由佛法意见,引入禅修之中,彻底断除了十恶业的造作行为,故而当每一个净土众生发愿往生他方世界弘法利生时,绝对不会堕落到十方世界的三恶道去(第二愿);因净土众生不作恶行,不造恶因,净业所感,极乐世界当然没有三恶道(第一愿)。关于第一、二、三、四、十等愿在第十一愿‘总结前十愿与佛法止定’之间的关系段落中有详细说明,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从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等十四愿,可看成弥陀启开净土众生修证佛法根本形成身心正报、依报因果的接引大愿。诚如前面诸愿所述,净土众生身心的形成与结果,自有其甚深的佛法修证因缘,若不深入佛法正理去探讨,难免不对摸不看、看不到的净土世界内生存的众生,产生神话想像的心理,进而排斥净土思想,与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绝缘。笔者不嫌词费,抽丝剥茧的以各各角度详述四十八愿,目的就是希望净土法门久住间,广度众生。而能对读者们有所启示与助益,净土种子不断,弥陀度生悲愿永住人心。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