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义疏》有二种:
(一)凡二卷,隋代净影慧远撰。又称《无量寿经疏》、《大无量寿经疏》、《大经义疏》、《净影大经疏》,系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之注书。于文前举出二教二藏之教判,以《无量寿经》为菩萨顿教所摄。次释经名,分科经,一一释义。本书为现存最古之注疏,其分科及三愿分类等方法,为古来净土诸家所引用。
(二)全一卷,隋代吉藏撰。又称《大经义疏》、《大经义》、《无量寿经疏》。本书依据三论宗来解释《无量寿经》,初作序文赞叹西方净土,次说《无量寿经》之宗致,复论述如来之说法。最后分科节以释正文。谓经之说相,先示妙果,后劝往生、系为使五浊之众生舍离秽土而取净土。
《观无量寿经疏》有二种:
(一)全一卷。隋天台智者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为《观无量寿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为定散。
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著《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为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现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自智者之《金光明经疏》卷一;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疑其为后人记名伪作。唐代法聪为本书作注,题为《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宋代知礼也作《观无量寿经触心解》一卷阐释该书。
(二)凡四卷,唐代善导撰。又称《观无量寿经疏》、《观经疏》、《观经御书》、《观经御疏》、《观经义书》、《观疏义》、《观经要义》。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若就本书内容而言,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为《观无量寿经》之注释书。善导著作中较著名者有五部九卷,本书四卷即其中之一。其内容分为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帖,以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善导思想之核心。玄义分系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杂想观,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三观。
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极乐净土,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此说对后世之影响很大。一般以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净影慧远、嘉祥吉藏、迦才等诸师虽在善导之前即就《观经》作疏,然皆未显超世本愿之妙用,唯独善导能明示佛之正意,故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之为《楷定疏》。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凡六卷,宋代四明知礼述,又称《观无量寿经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知礼的时代,受唐末五代战乱之影响,佛教教学萎顿不振,天台宗分裂为山家、山外二派。属山家派之知礼于本书解释智者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义,并倡色、心双具之说。本书刊行后,引起山家、山外派之论争。
《观佛量寿佛经义疏》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略称《新疏》。本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下两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要义,其解说采取天台智者及善导之释义,如“十六观”之解释取智者之说,“九品”之解释则采善导之论,然其于“十六观”之看法,不同于智者之观心说。又于辨定宗旨一门中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皆为本书之特点。本书之注释书有:宋代戒撰《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及《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代用钦述之《观无量寿经白莲记》四卷。
《观无量寿经图颂》全一卷,明代传灯撰。又称《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略称《观经图颂》。全书分节列举《观无量寿经》之经文,而以绘图示其文义,共三十五图,图旁更附七律颂,惟少有经文之注释。撰述本书的目的,可见于最后之颂文:“见佛、见土及见图,三见同于此一见;见佛即见真法身,见土即常见寂光。岂不见图同此二,图图见佛妙依正;我愿见此经图者,应当志心如是观。”
《观无量寿经约论》全一卷,清代彭际清述。本书可视为《观无量寿经》之概论,内容分四科:题名;叙分;正宗分;流通分。书中,作者虽常引天台教学之用语,然于智者大师对“九品”之解释,及知礼以“十三观”配于“九品”之说法。则表示反对。
《观念法门》全一卷,唐代善导著。又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佛集》。本书叙述观、念阿弥陀佛之行相作法及功德。其内容分为三段,先示三昧行相,次示五缘功德,后劝人修行。注释此书者有:证空之《观念法门观门要义钞》三卷、良忠之《观念法门私记》二卷、圣聪之《观念法门见闻》二卷等。
《弥勒上生经疏》凡二卷,唐代窥基(632-682年)撰。又称《观弥勒上生经疏》,《弥勒上生应瑞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赞》。本书为沮渠京声所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之注书。以五门分别解释经文:①佛成权实,系一种佛身论,分别阐述佛陀之法、报、应三身;②慈氏所因,解释慈氏(弥勒)之因由,及其成就果位之因缘;③时分有殊,叙述过去,现在所出现千佛之劫名、寿量等,依此时分而有所不同;④往生难易,比较往生阿弥陀佛之西方及弥勒兜率二者之难易;⑤问答料简,以问答之方式阐释弥勒俗姓等问题。
《龙舒净土文》凡十二卷,系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龙舒人(安徽舒城)王日休撰。系集有关往生净土之经论、传记等。其中王日休原著仅十卷,即《净土起信》、《净土总要》、《普劝修持》、《修持法门》、《感应事迹》、《特为劝喻》、《指迷归要》、《现世感应》、《助修上品》、《净浊如一》等十章,一章为一卷。各章初叙大意,次分为数篇乃至数十篇,收载有关之事迹。后人增广为十一卷或十三卷,然嘉禾僧卺改为十二卷,即现行之《龙舒净土文》。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