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李校长、郭校长,尊敬的诸位校长、老师,诸位大德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学心情非常的激动,非常喜悦,在马来西亚能够看到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一起推动和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如果是孔老夫子在世,我想他一定是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大家在此地这样来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对于全世界和谐太平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末学在此地既是感恩大家,也是祝福大家,能在这一条圣贤之道一直走下去,愈走愈幸福,愈走愈快乐。谢谢!
今天大会给末学的这个题目是个老题目,“百善孝为先”。虽然是个老题目,可是我想什么时候讲都有它的新意,因为这个伦理道德确实是历久弥新的。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希望世界和谐,都希望能够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刚才主持人已经提到了,这个根本还是在于孝道。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如何称百善之先,就是为什么孝道叫百善之先,明白了以后我们才会认真力行孝道。那如何去行孝?这是第二个部分。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孝道是百善之先?我记得曾经有人在新闻媒体上登过这样的几句话,就讲和谐世界它的内涵,包括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这里都有个“和”字,和就会善、就会乐、就会顺、就能睦、就能平,和是属于作用,这个根本还是讲的孝。
其实关于和谐世界的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跟他的学生已经有讨论。你看看这《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有一天在家闲居,学生就来求教,学生对老师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样,在旁边侍奉着老师。孔子这时候对曾子(曾参)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至高的品德,要道是最重要的方法,能做什么?能和谐世界。你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为什么对曾子问这个话,不对别人问话?《孝经》我们知道曾子是当机众,是他来当机的,也就是孔子对他来讲。为什么对他讲?我们也了解曾子他本身是个孝子,你看“二十四孝”里就有他,说他对母亲至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心急,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想到自己儿子跟她平时心连着心,于是就咬着手指。过去没有手机,有手机通电话就方便了。曾母她居然懂得咬手指,然后用心电感应,她一咬手指,十指连心,心痛,谁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这一下,哎呀,不好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就赶紧往家里跑。回到家一看,原来家里来了客人,这时他母亲告诉他,说因为自己心慌意乱,也不知道怎么呼唤你,所以咬手指。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达到至孝,怎么可能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孝心达到了纯真的时候,所有的障碍都化解掉了,都没有了,这时空都能超越。所以现代人我们听到曾子觉得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父母打手机都打爆机了,还没有把儿女叫唤回来,惭愧!所以孔子为什么对曾子讲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只要真正有孝心,才可以做为《孝经》的当机众,才有资格学《孝经》。今天大家有缘在一起来学习孝道,也是恭喜各位,大家都是孝子、孝女。
曾子听到孔子问这个话,觉得这个问题可不小,先王的至德要道,这古圣先王他凭什么来和谐世界?曾子听了之后,怎么办?“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这时候,他本来是坐着,侍坐在孔子身旁,现在他避席,就是从他的席位上站起来,不敢再坐,对于这么重要的问题,马上就恭敬起来,对孔子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是曾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是最谦虚的称法,像我自己,我说茂森今天有缘跟大家见面,称茂森这是谦卑。曾子他叫着自己的名字,古时候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称呼我们的名,其它的人,连皇上,只能称我们的字,不能称名。所以老师跟父母是同等地位的。曾参这里说,我并不聪明,何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觉得曾参是非常的谦虚。确实,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必须是谦虚、恭敬。你看避席,这就是恭敬,他称自己“不敏”,叫着自己的名称不敏,这是谦虚。谦虚、恭敬才是好学的态度,才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这叫师道。我过去在美国大学教书,常常有感叹,美国的大学很难教出像曾子这样的人,为什么?缺乏曾子的谦虚好学。老师上台讲课都是站着讲的,学生在底下是坐着听的,甚至带着一瓶可乐一个汉堡,甚至还有甚者,把两只脚放在前面的椅背上靠着这么听课的也有之。你想想这样的一个态度,他能学到什么?什么都学不到。所以尊师才是重道,重道你才能学得了道。
曾子何以能够这样尊师重道?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孝子,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对父母能够尽孝、能够致敬,对老师才能够恭敬。所以事师就如同事父母一样的道理。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就看看古人对于师道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座很多都是学校的老师、校长,大概您与我也有一些同感,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为什么不好教?其实现在学校的教育,全球都是这样的,注重科技的教育、知识的传授,缺少道德的修养。像你们上课有没有拿出一节课专门谈孝道的?你要想孩子他学到东西,必须得尊师,要尊师必须得孝养父母,你不从孝道教起,你让他尊师重道,让他能够好好学习,这个怎么可能?所以你看曾子他这个态度,一开始《孝经》就给我们演出来了。曾子他说“何足以知之”,说我不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孔子的传人,我们后人称孔子是至圣,称曾子是宗圣,他也是圣人,怎么他不知道圣贤的至德要道?我们现代人说出来就是孝道,怎么不知道?他是谦虚,也说的是实话。这里讲到“何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就是曾子他是知道一些,但是不足以知之,没有知道圆满。古人讲到,学、知这是我们力行的条件,假如我们能够真正知了,一定就能够行。圣贤的学问叫知难行易,你果然知,你必定能行,你要是行不出来,那你知的不够,不足以知之。
所以我们今天讲“百善孝为先”,这个话题我过去曾经在马来西亚也讲过,在各地也都讲了,这个光盘也流通不少。我自己要老讲也是教自己,为什么?自己没做好,没做好就是不足以知之,要是你足以知之了,你必须是你肯定做得最好。所以这个我们得要不断的去熏习。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确实哪里是这么容易知之的!这个孝可以说是你成就圆满的大圣的一个过程。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你要真正把孝道做到了,你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大圣人也都不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像曾子那样,以着非常恭敬的心一起来学习。这时候夫子怎么回答曾子?一看到曾子这么谦虚、好学,老师肯定将自己平生之所学和盘托出,不会保留,保留对不起学生。老师心量很大,怎么可能说学生他想学我不教他?现代的老师可能会这样,保留一手,不能教全他,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这是一个狭隘的观念,这不可取。像孔子,一看曾子这么好学,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平生学问全部端给他。你看他讲了这句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看他平生所学归纳成一个字,你说儒家学问归纳成一个字是什么字?孝。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从这里出生。什么教育?圣贤教育。为什么要教育?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你本来是善的,所以你一定能教好。为什么现在不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习气使然。“苟不教,性乃迁”,要是不教育,这个习性就做主了,本性就被掩盖住了,那就成了凡人。现在把习性去除,把本性彰显出来,这就是成为圣人了,所以要教。从哪儿教起?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从孝道教起。《弟子规》你看一开端也这么说,“圣人训,首孝悌”,圣人的教诲首先注重的是孝悌的教育。说老实话,圆满也是圆满在孝悌,自始至终无非是孝字而已,尧舜也是孝悌的圆满而已。
我自己从小非常的幸运,有遇到好母亲。这相片是我三岁的时候跟妈妈照的。谢谢!我小时候在广州出生、长大,那时候,从小只会讲广州话,广东话,讲国语不会讲,我妈妈教我。我是先学会念唐诗,才学会讲普通话。我妈妈第一首诗教给我的就是“游子吟”。这“游子吟”给大家朗诵一遍,这是唐朝诗人孟郊他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讲得很简单的一个生活小事,家里母亲要送孩子出门,孩子要远行,可能他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去留学,这母亲给他去缝制衣服,这手中线,游子的身上衣,临行密密的缝。为什么要密密缝?这我们也能想象出来,做母亲的担心孩子在外面这衣服要是开了口,破了,很不方便,所以密密的缝。心里就想着孩子赶紧把工作做完了,把学业完成了回来,意恐迟迟归。你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诗人已经把慈母的那一分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句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形容。寸草心是我们儿女的心,儿女就像小草,沐浴在阳光之下成长,有一天长大了,忽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阳光一样的温暖关怀下长大的。于是想要报答这一分的恩情,能报答得尽吗?就像小草能报答得了三春太阳的温暖吗?
我回想我母亲,在我从小到大,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用爱心来关怀我、照顾我、教育我。从我的小学到了中学,中学上了大学,我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然后又送我出去美国留学,二十二岁去美国的。当时在留学之际,正好遇到我生日,那时候妈妈送我一份贺卡,这是临别的赠言。她说:“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于你清净光明的一生。”当时母亲写这个是在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二十二岁。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教导,她跟我讲范仲淹先生的故事,宋朝的名相,他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他改嫁,改嫁了姓朱的人家,后来他长大了,朱家人排挤他,说你是范家的人,不让他在家里。所以最后范仲淹被迫拜别他的母亲,要去求学,要去考取功名,将来希望衣锦还乡来报答母亲,来重振范家。当时他拜别母亲的时候,跪在地上对母亲含泪说: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一定回来接您去奉养。于是范仲淹就带着几本书、一把古琴、一把佩剑上路了,到了一个破的书院里面攻读,生活非常清苦。当时真的是像《论语》里讲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饭每天只煮一锅粥,冻了把它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拿野菜用盐腌成咸菜,切成一条一条,这叫齑,断齑画粥,就是稀粥就咸菜。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家里比较富贵,来到书院里面看到范仲淹先生生活这么清苦,不忍心,于是送来一桌很好的酒席,希望范仲淹能够改善改善生活,增加点营养。结果过了好一段时间再去看望他,还看到那个酒席原封不动,于是就有点儿不高兴,就问范仲淹先生,说为什么你不吃我的酒席?范先生说,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我如果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你看看,范先生就是用这样清苦的生活来砥励自己的志向。记载中说,他五年晚上睡觉都不解衣带,和衣而睡,夜夜苦读,读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鸡一叫,他起来就开始继续读书。结果后来果然,像这样的用功的青年他一定是能够考得功名,所以他后来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举人,举人像硕士,进士像博士,最高学位。考了进士,真的衣锦还乡,要多长时间?只有八年,原来向自己母亲承诺说十年,现在提早回来了,衣锦还乡,接他母亲奉养。
之后范先生出将入相,为朝廷建功立业,而且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拿出来捐献给贫苦的亲友,资助那些贫寒的学子,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所以范先生对于北宋文化、儒家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贡献。可是他老人家还是,虽然是身为宰相的高位,生活还是那样勤俭,家里人只能穿布衣,不允许穿丝绸、缎子。他自己最后走的时候家里已经布施得差不多是一乾二净,连自己丧葬费都不够。你看看,身为一国的宰相,我们说总理,这么高的职位,到走的时候却是像这样的清廉,做人做到这样那可谓是圣人了。所以范家,你看看他的子孙,个个贤能。范仲淹的一个儿子叫范纯仁,事父至孝,他父亲年老的时候他在家里照顾他父亲,朝廷因为仰慕他的才能、学问,于是就请他出来做官。像这种机会一般人看到,那还不赶快去,皇上有请,正是准备平步青云往上爬了。可是范纯仁怎么说?他拒绝了,他在家里照顾他的老父亲,他说了一句话,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可以看重这个俸禄,功名利禄,而把父母给疏忽了?用现在的话来讲,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你的事业才是真正有根基的事业。果不其然,范纯仁先生后来还是当了宰相,他父亲走后他最后出来做官了,也是跟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代贤相。所以你看命里有时终须有,你该做宰相的你拒绝都拒绝不了,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不断营求?自己冤枉做了小人,人家君子乐得做君子。所以一味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至于说功名利禄、富贵穷通,能不能够为这个社会做贡献,那都是天命,不是我们自己凭着那种妄想心、攀缘心可以求得来的。要求只是求提升自己道德、学问就行了,你有肯定就有。
所以当时我想到母亲这番教诲,带着母亲的这分祝福,远赴重洋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读书,开始攻读硕士学位,进而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因为家里经济也并不富裕,带了很少的钱,所以生活非常清俭。我记得从中国带过去的一张毛毯,冬天很冷,这毛毯不够,也不舍得买棉被,于是把衣服什么都压上来,最后把我的书本都压上来。当时买菜,搭着同学的便车每周去超市买一次菜,因为不想麻烦别人,所以买菜时间尽量的缩短,到了超市里头,我是不挑菜,专挑价格,看到哪个价格最便宜就买那样菜。所以通常买胡萝卜一大包,包心菜一大个,每餐吃的就是胡萝卜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萝卜。后来听到周泳杉老师的“健康饮食”才知道,原来吃包心菜、胡萝卜是很健康的。当时有同学毕业了,毕业了,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因为那个高压阀已经不见了,他把它扔掉,我把它捡回来,说这我还能用,就用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来煮饭、炒菜、煮汤,一用就用了四年。当时我在美国读书,因为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也挺用功的,所以有奖学金。这奖学金每个月八百美金,当时还觉得挺不错了,刚从大陆过去的孩子,八百美金,是吧,一美金相当于八块钱人民币,八八六千四,好像眼睛都亮了。一般的同学用这个奖学金,省点过一、两年能够买一部二手车了。那么我,当时我把这个每个月的俸禄把它分成好几分,除了自己的学杂用费,用生活费以外,每个月我给我母亲寄两百美金。我母亲跟我父亲早年离异,所以我母亲是一个人,我是独生子。所以我母亲送我出门留学的时候,大家可能想象不出来我那种感慨万千的那种思绪。母亲能够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把自己唯一的,身边唯一的孩子送去留学,希望他能够学成,能够将来有所建树,能够为人民做一点服务,这是一种奉献。所以除了我给母亲每个月寄钱以外,另外还有给我父亲寄一百美金。另外,因为母亲在家里一个人,我就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人家有时候就笑我,说:你呀,什么都省,就是打电话不省。因为我每个月的电话费是非常高的,跟父母沟通的时候,因为母亲都惦念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美国好像无亲无故的,一个人在这里拼搏,母亲难免挂念,所以每个星期给母亲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让母亲能够安心,另外每两个礼拜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所以虽然是我跟父母远隔重洋,可是我们的心还是心连着心。
当时,给大家分享一份我在去美国留学第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写的一封信,这是给我母亲的。我说“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这儿插一句,这个舍受就是舍离寒冷的感受,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舍受?因为外面的这个五欲六尘的这种享受,很容易让我们心志堕落,所以我当时常常用冷水浴来砥励自己不要死于安乐。这信继续往下写,“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息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着父母的恩德,花着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这里我为什么说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因为我在出国留学前,也是拜别母亲的时候,说:母亲,请您等我七年。干什么?这七年是一般读硕士要两到三年,读博士要四到五年,我妈妈希望我把博士学位攻下来。所以我说:妈妈,妳等我七年,我毕业之后我接妳到美国奉养。信继续往下写,“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当我母亲接到这封来信,大家说我母亲是什么感受?或许有的妈妈看到这封信都流眼泪了,这孩子怎么冬天都没有棉被,赶紧给他寄点钱买棉被;你不要用那个不高压的高压锅了,去买一个好锅。可是我妈妈没有这样,她给我的回信当中是这样写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诸位朋友,什么叫性德之光?这个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我们的本性具足了万德,只是我们现在本性被我们的习性给覆盖住了,所以我们性德的光明显露不出来。如何能够打开我们的性德的宝藏,让自性光明显发出来?孝道是最好的钥匙。当时我受着母亲的教诲的鼓励,自己给自己规定过清苦的生活,别人在周末的时候去玩、party,我都不参加,每天都是工作日,天天都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人家觉得我好像有点呆板,怎么什么都不会玩。确实,既没钱玩,也没心思玩。我给自己规定七条戒律,叫“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效法范仲淹先生一样,用清苦的生活砥励自己的志向。所以本来希望七年能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我四年就圆满毕业了。
我的博士毕业以后,最理想的,对我们这个中国留学生来讲,最理想的就是找到大学里教书,做教授,因为在学术界里面比较少歧视,所以我们就很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教书,况且我母亲也是这样期望我的,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外公,就是大学教授,她觉得当教授挺好。我从小是,虽然挺笨的,但是还算听话。我记得我母亲曾经告诉我,说我的姥姥,就是我的外婆,过去在世的时候,看见我母亲教导我非常的耐心,循循善诱,她在旁边看得都没有耐心了,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但是我母亲很耐心,她从不打我,然后很耐心的教导我。所以笨,必须得听话就行,如果不听话又笨,那就没救了。等我到了三十岁那一年,我舅父给我写了个生日贺卡,他跟我讲,他说茂森,我看你从小到大,没什么优点,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两个字,“听话”。所以妈妈叫我出国留学,我就出国留学,妈妈让我念博士,我就念博士,妈妈让我当教授,我就得当教授。博士毕业前夕要去找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导师的推荐函。因为我的导师是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但是他要求人很苛刻,譬如说我们拿奖学金要给他工作、服务,一个礼拜按照规定是工作二十个小时,为教授做像搜集数据、做点运算等等,做这些助理的研究工作。可是我们这位教授没人敢跟他工作,原来有几个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跑掉了,因为什么?受不了。我当时刚到美国,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在他的手下工作。他工作量给你布置下来,一个礼拜二十个小时绝对不够用,至少得四十个小时。当时,因为我是从小到大听话听惯了,也不会跟他辩论,也不会去要求,更没想到要涨工资这事,所以老老实实的就给他工作。一开始不熟悉工作,确实要四十个小时,后来慢慢专心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十个小时也能完成,再后来,二十个小时也能完成,到最后我十个小时就行了。这叫熟能生巧,笨鸟先飞,没事,你只要肯干就能够找到门道。
所以我后来跟他一起工作,除了完成他的研究工作以外,我自己还有多余的时间,我就跟他一起合写论文,写了,我在毕业前就写了八篇论文发表出来。根据我的导师推荐函里写,说茂森能够有八篇的论文,这是相当于一位资深教授的工作成绩。这个导师平时对我是道貌岸然,没有笑容,给我布置工作,我通常会问,老师,您这工作什么时候需要完成?他说我昨天就要了,换句话说,你就不要再问了,你已经迟到了,赶紧做吧!于是就这样训练出来。所谓严师出高徒,我也不能算高徒,但是确实遇到严师了。临毕业的时候,请他写推荐函我还心惊肉跳,怕他写推荐函要是写得不好怎么办?太苛刻了,那我前程就没了,最后硬着头皮请他写这个推荐函。可是我自己万万没想到,他这四年来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一句话,全写在推荐函里头。他说我四年能够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我们大学是首例,他说我是他二十五年学术生涯里面见到的最优秀的学生。有他这份强有力的推荐函,那找工作叫易如反掌。结果这个信刚寄出去没多久,就有两个大学来了聘函,后来我就选择到德州大学去任教。这回头一想,我当时才二十六岁,就能够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堂,自己还没回过神来,到底何来这一分福报?一想,可能没别的,还算是在对父母有个孝心这上面积点德,另外肯听话、肯挨批评、老实、安分守己,这点可能还会有点福。
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我妈妈对我也是这么要求严格的,我举个例子,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很小,四岁,上幼儿园,我们在广州,到市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一幼儿园,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要翻过一座山,叫越秀山,山不大,走起来大概四十分钟。我妈妈送我是全托,锻炼我的意志,礼拜一送过去,礼拜六下午才把我接回家里来,在家里过一个礼拜天,然后礼拜一又送去。当时,礼拜一我妈妈就拉着我的手翻这个山,走四十分钟这个路上学去,让我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面装着一个礼拜用的衣物、书本。走在路上见到有我妈妈认识的朋友,看到我妈妈拖着这个小孩,这肩上背着个大书包,她就看得很不顺眼,指责我妈妈,说妳怎么能够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走这么长的路?我妈妈一看,这个人教育理念跟她不一样,所以也就跟她二话不说,把我的书包,在她面前把我的书包接过来背到自己身上,等那个人走了以后又把这个书包还给我。所以我从小身体就挺壮实的,小腿也很粗,后来上了大学还是很好的业余选手,运动员,从小训练。不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锻炼忍辱负重的这种精神。所以到了美国能够接受博士生导师那种严格苛刻的要求,因为久经训练了。
所以博士毕业了很顺利找到工作,而且提早回来把母亲接到美国。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话说得真对。凡是得到成功的人士,你问问他,哪一个没有经过忧患环境的考验?如果给孩子太安乐了,这是害了他。所以我二十六岁博士毕业,我把我妈妈接到美国来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当我穿着博士服手捧着博士毕业证书跟我母亲照相的时候,你看我妈妈笑得多开心!古人说得好,“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个河流为什么它能够流得长远?因为它有不竭的源头;一棵树为什么能长得高大,能抵挡风雨?因为它有很深的根。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为人子的源头和根本,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他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他是我们成功的根基,让我们这一生能够抵抗风雨的磨练,是父母给我们带来的恩惠。就回到刚才《孝经》孔子跟曾子的这个对话,孔子跟曾子讲这孝道的道理,先王的至德要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行孝,不管你是什么身分,你只要是人,你就要行孝,因为它是人的根、人的本。结果曾子听了孔子说的一番孝道的道理,也很激动,说了一句话说:“甚哉,孝之大也!”这是说什么呢?太好了!今天听到这么好的道理,孝道真太伟大!那我们知道,曾子完全听明白孔子的教诲,正在此时此刻他得到孔子的心传了,他成圣人了,这句话是他表露出他那种得到心传的喜悦。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我的志向写在《春秋》这部书里头,我的行门是《孝经》里头,这是孔子的行门,现在全部传授给曾子了。
《孝经》讲到这儿就算结束了,后头为什么还讲呢?对我们讲的,曾子全明白了,我们还没明白,所以孔子继续往下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什么叫经?经是恒常的意思。你看日月星辰它们都是恒常的在运行,有各自的轨道,年年如是,日日如是,没有一天间断过,这是自强不息。地之义,义是什么?义务,大地它有负载万物的义务。大地负载万物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的,你是好人、坏人,它一样的负载,你是好东西、坏东西,它也不分别,而且永远在你的脚下,谦卑、恭顺。假如我们人能够效法天地这种恒德、这种谦卑、恭敬孝顺父母,那你就是在行天地之德,这是人之行,民就是人。如果人不行孝呢?他已经不是人了。你想一想,为什么,现在长的是人的样,穿的是人的衣服,古德有一个绰号封给他,叫衣冠禽兽。我跟大家讲,他是禽兽不如,为什么?禽兽里头都有孝养父母的,大家唱歌唱这个“跪羊图”,你看小羊懂得跪乳之恩,乌鸦也懂得反哺之义,这都是禽兽,人要是不孝父母那不就是禽兽不如了吗?所以这个孝字,中国古代文字那是智能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文字里面载有了道的道理。你看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它代表什么?你一看就明了了,这叫会意,六书里面这叫会意,看这个字你体会它的意思。这讲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这叫孝。合在一起叫孝,你分开了,这个老一代和子一代分了那就不成为孝字,就不孝了。现在人讲所谓代沟,代沟是把老一代和子一代用一条沟把它隔开了,那就没有孝了。代沟是什么?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滋长,看不起父母了,这才会跟父母有隔阂。我跟我父母是没有隔阂的,在一起是无话不谈。所以我母亲给我写过一个贺卡,说她是我“亦师、亦母、亦友”,也是老师、也是母亲、也是朋友,没有代沟。这个孝字我们再继续看,这老一代是父母,父母上面还有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我们也是一体。他父母上面再有父母,一直往上追溯,像追溯到炎帝、黄帝,咱们都是炎黄子孙,这炎黄也是跟我们一体。所以文化它里头没有隔阂,为什么?本来是一体,这叫孝。
我们现在长着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珠,都属于炎黄子孙。中国文化从老祖宗传下来,本来是没有国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受益,我们能够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就是对老祖宗尽孝。所以我在中国演讲我有时候会问一句,问在座的,我说“你是中国人吗?”你是中国人吗?他们在底下答的,是。心理学上讲,凡是这个声音拖得很长的,不是很有力的,那是什么?口是。你说是不是?中国人是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老祖宗的精神,这才是中国人。假如我们不好好学习我们自己中国的固有文化,没有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教诲用于自己的生活,力行出来,那不能叫中国人。我们在外国留学我们有听过一个绰号,叫“香蕉”,黄色的皮,里头芯儿是白的。所以我们要跟老祖宗合为一体,真正学习传统文化跟老祖宗就没有代沟、没有隔阂,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我们人生经营一定是最智慧的。再往上追溯,这老祖宗前面还有,前面已没有记载了,因为文字是从黄帝那时候开始的,炎黄下来才有文字记载,炎黄以前我们大概听说还有个伏羲,那是更早,五百年了,再之前根本没听说了,但是我们能想象一定还有。一直往上追溯,过去无始,跟我们是一体,这个子一代是我们的儿女,儿女下面还有儿女,一直往下延伸,未来无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体,这叫孝。这个孝是超越时空,时间上面是一体,空间上面,十方宇宙同是一体,这是圣人所证得的境界。所以你想一想行孝哪是简单的事?果然能做到孝道圆满了,你就跟宇宙一切万事万物融为一了。这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你这是归于道了。所以我们要学孝道,知道境界之高远,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哪儿做起?从《弟子规》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这儿做起。
曾子听到孔子这一番讲话,他就代我们请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夫子赞叹孝道已经无以复加了,那请问圣人的德行还有没有高过孝道的?换句话说,除了孝道之外,圣人还有什么德?夫子说“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这个天地之性的性当生字讲,就是天地所生,就是万物,万物以人为贵。为什么以人为贵?刚才讲了,因为人能效法天地去行孝、去修德,所以人的行(行为)莫大于孝,这是至高的道德,也是最根本的道德。所以夫子讲,夫圣人之德,又哪里能够比孝道更高?何以加于孝乎?没得再加了,也就是说你能行孝行到圆满你就是圣人。行孝这么重要,不行孝都不行了,那咱们现在就谈一谈如何行孝。这《孝经》可以说是有理、有事,有理论、有方法,给你讲到很圆满了,告诉你为什么要行孝,如何去行孝?《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说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叫事亲,第二叫事君,第三是立身。事亲就是事奉父母。事君?古代都是君主专制,君就代表的国家,所以你忠君就是爱国,就是忠于国家。那现在我们是民主时代,民做主了,不是君做主了,所以现在想事君,其实就应该讲事民,叫为人民服务,这叫事君,这就是爱国。终于立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你成圣成贤,这是孝道的终极。你看,最初级的,基础的阶段,事亲,然后中等的这个阶段,为人民服务,再上等,终极的,你得成圣成贤,你才真正对得起父母,这是孝道。
我们就就这三个层次来跟大家学习。第一讲事亲,《孝经》里面“纪孝行章第十”,第十章说到如何事亲,它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五桩事情,实际上是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一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说明。第一讲“居则致其敬”。这是讲居家,在家里侍奉父母,关键在于什么?对父母要敬,孝敬孝敬,你得敬才能称为孝,不敬就不孝了。我在前两年看到新闻报导,说有一年的母亲节记者去采访一些大款的母亲,这些都是企业家,很有钱的,然后又采访这些母亲的儿女。先问一下这些儿女,母亲节快到了,你们这些企业家们要如何对父母表示表示,给母亲买点什么?这些儿女都这么说,我得赚大钱,我给我母亲买洋房、买名车,给她好好的物质享受。然后这些记者又去采访他们各自的母亲,问问他们,妳们想儿女如何孝敬妳?母亲们都说,我就不希望我的儿子这么忙,这母亲节快到了,总该能陪我吃顿午饭吧!你看看,这母子的回答竟然这么大的区别,儿女有没有体会到母亲的需要?儿女以为是光在物质上奉养母亲,这就是对母亲的孝敬了吗?此话差矣!你有没有真正体会到母亲的心思?有没有对母亲真正有敬意?还是拿着钱回家,我是在供养你们,一副大爷的样子,这个孝全没有了。
你看《论语》里面曾经孔子的弟子子游就问过如何行孝?“子游问孝”,孔子怎么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好像讲这话是对我们现代人讲的,说“今之孝者”,今天这个社会里头,大家都以为孝是什么?就是能养父母,养活着父母,给父母衣食,这就是养了。那这是孝吗?夫子不认为如此,他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一层意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什么?把这个儿女跟犬马做比喻,犬马养主人也是养,但是牠只是仅限于对主人的劳力的奉献,对主人没有敬意,牠不懂得礼敬,儿女对于父母也是如此,那跟犬马有什么区别?犬马属于禽兽,那儿女跟禽兽有什么区别?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讲得就更加的严厉了,是这个犬马比作父母了,说养父母如果是像养犬马一样,你光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这也是养,给吃的、给穿的、给住的,你看现在养宠物,对那些宠物养的也是算关怀备至了,还有衣服穿,病了还能带牠去宠物医院。你要是养父母也像养宠物一样,不敬父母,光在物质上提供,那养犬马和养父母何以别乎?有什么区别?这孔子说得很不客气。所以不要以为光在物质上提供给父母衣食住行那就是孝养,错了!“居则致其敬”,你得要尽到你的心,致敬。
宋朝的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黄庭坚,在“二十四孝”里讲到他。他这个人虽然很有名望,很有地位,家里也很有钱,可是他每天上朝回来第一件事情,先给他母亲洗尿罐。为什么?因为他母亲有洁癖,很喜欢干净,一点脏的都受不了。所以黄庭坚怕这些奴婢洗洗不干净,所以他亲自来洗,当然洗得是很认真。你看看像黄庭坚这样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回到家里还给他母亲干这个活,这是什么?对母亲敬意十足。所以古人称赞,说“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什么叫大人?伟大的人。伟大的人是什么?没有失掉他的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婴儿,这叫赤子。你看婴儿对父母的那种爱恋,那叫纯真的,如果我们人能够把这种纯真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变,这人就是圣人,叫大人。他就能用这种纯真的孝心对自己父母、对自己亲友、对一切的人,他“事诸父,如事父”,他能“爱敬尽于事亲,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我们讲黄庭坚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洗个尿罐,我也会,大概我也洗过,他为什么有这个资格上“二十四孝”,我为什么不行?那我们得问一问,你洗一次、两次可以,问题是能洗一辈子吗?能够一生不改变这种纯孝之心吗?那你说,如果大事上对父母尽孝我还由衷佩服,小事,这个谁都能做,他怎么有资格上“二十四孝”?那请问你,给父母洗个尿罐这是大事还是小事?孟子有句话说得好,“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什么事最大?孝敬父母这个事最大,没有比孝敬父母的事更大的了。说老实话,孝敬父母做什么事都不是小事,事亲无大小,事事都是大事,都得以我们最恭敬的心去做,这才是居则致其敬。你能够把这种敬心养成,你出去外面工作你自自然然就能够对你的工作尽职、敬业,你对任何人都能尊敬,你敬人、敬事、敬物。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诚敬之心是成圣成贤的秘诀之所在。从哪儿养成?就是在家里对父母居则致其敬养成的。
现在时间到了是吧?十点了。我们先休息半个小时,剩下这个十点半我们再来第二堂讲课。好,谢谢大家。
重要的是让父母开心、快乐。一般讲孝亲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养父母之身,第二是养父母之心,第三是养父母之志,身、心、志。养父母之身这还不能算是孝,当然如果身都不养那就是大不孝。可是光养身不够,还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心就是要让他开心、快乐,养父母的志就是努力实现父母对我的理想,这是所谓的孝顺。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就讲到非常严格了,对父母如果不能够孝顺,这就不能成为人子,也就是说不孝了。顺乎亲,当然父母亲对我们的要求是正确的、是合理的、是符合理性的,这个我们一定要顺从,要照做,如果父母亲万一对我们要求不合理、不合法怎么办?甚至像“二十四孝”里讲的舜,大舜的父母,对他是非常不合理,不仅不合理,简直是不近人情,甚至是没有人道。你看舜的父母三番几次要把舜置之于死地,虐待舜,可是舜他真正做到顺了,他有这个智慧,既能不违逆父母,又不使父母陷于不义,这要智慧,愈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愈能够锻炼出自己的德行、智慧。舜他能接受这种考验,为什么?因为他是由衷的爱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他能做到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顺,那没有什么人不能顺的,所以他肯定能使人人和顺。所以后来他做天子,尧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他治理天下用什么?用他的孝顺心,以孝治天下,所以也能使民心归顺,这是圣治。《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孝字统统都能做到圆满,舜就是这样。
要做到顺也是很不容易,为什么?这是需要把自己的习气磨掉,把自己的棱角磨掉,把自己的个性磨掉,才能做到顺。老子讲的“上善若水”,上善,不是中善、下善,是上善,若水,你想水能柔顺一切,遇到山形它就绕着那个山形来流,遇到石头它也能绕开石头流,它能一直奔流到海,这是讲它的志向坚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是柔顺万物,这叫上善。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是立志,志在圣贤,那你学传统文化就学得正宗了。有的人学传统文化学来做什么?消遣,消遣消遣,茶余饭后谈一谈、聊一聊,带一点文人的气质,好像觉得这很时髦,这叫消遣,不是真学。真学第一个志得立起来,立志做圣贤。朱熹朱夫子讲的,我们立志做好人,不要立志做贵人,就是不要去追求富贵名利,应该追求成圣成贤,提升自己的品德。你这志向立起来以后,一切都要学着顺。顺就是自己个性要把它磨掉,个性也不是好事情,个性太强了就不能跟人顺。这个社会为什么矛盾冲突不断?因为人人的个性是愈来愈强,在家里夫妻两个人个性都很强,硬碰硬,好了,结果就注定离婚。所以要学着舜王,真正能柔顺一切,这个人是最坚强的,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因为你能够磨掉自己的习气,磨掉自己的好恶之心,磨掉自己的情绪,磨掉自己的烦恼,这个人才叫大英雄、大丈夫。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大学里面谈恋爱是常有的事情。现在我估计大学都不止了,中学,恐怕小学都有了。这也是因为时代的污染,整个社会在宣扬什么?你看看电视里的、媒体里头的、网络上的那些画面、那些内容,恐怕一半都在宣扬万恶。什么叫万恶?万恶淫为首,这不是宣扬万恶吗?现在是愈来愈开放,愈来愈(打个引号)“自由”了,任着情欲的发展。我想大学里老师们都是感同身受,面对这种状况也真是慨叹不已,世风日下。我当时是在大学里,这说话也都将近二十年前,上大学,我学习成绩不错,也算有点能力,自然就有人看上了,发生感情了。结果我妈妈就发现了,你跟这个女孩子来往过密,她就找我谈话,跟我讲现在你是读书的年龄,对于男女感情的事要放在后面。你的学业未成、事业未成,你就被感情束缚住,那你以后成就也就不大,她跟我讲。当时心里觉得挺痛苦,这是什么?正像朱熹朱夫子讲的,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当天理跟人欲抗争的时候,你是要天理还是要人欲?你是顺父母还是顺自己的情执?这是考验来了。我母亲谈完话之后给我写了几条意见,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读书期间就是读书,不谈恋爱。完成道德、完成学业是大道理、是硬道理,其它放在脚下!”这是邓小平的话,“是大道理、是硬道理”,他说发展是大道理、硬道理;我妈妈说完成道德、学业这是我们做人的大道理、硬道理,其它都得服从这个。
第二条意见,“如果现在谈恋爱一定会分心,会影响学业、影响功课。”这说得很实在,你看看学校里面,我想百分之百都是这样,一谈上恋爱,学习成绩就会往下降,分心了。以前我在中学读书,我在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这个中学很好,它什么?严令禁止谈恋爱,一经发现立即开除,这是三令五申,严格要求。我们大家当时哪敢做,因为上了那个中学,考上大学是十拿九稳。当时考大学都很不容易,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一百个人里面只有三个人上大学,所以当时都是谨小慎微。那个中学,那个学校学风非常好,其中一条就是“严令禁止谈恋爱”。我妈妈给我第三条意见,“读圣贤书要学以致用,格物致知。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格除欲望,不为男女之情所缠缚,专心致志,完成学业。”什么叫格物?格就是格斗的格,物是物欲,你跟你的物欲来格斗。这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跟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格斗,如同跟千军万马作战一样,你要不奋勇打败它们,就会被它们打败。你能格物,这《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你才致知,知是良知,致知就是你在时时处处都能良知起用。这良知是本有的,本来就有,本性本善,可是现在被物欲给覆盖住了,你要使你的良知现前,必须把物欲给格除掉。这个是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虚假,你是顺还是不顺?当时我选择了顺,听话。现在想起来,听话真好,当时虽然不理解,能听话,这就有福,听话的孩子有福。所以当时放下了以后,专心的求学,很顺利的大学毕业就到美国留学去了,才有后来的博士毕业,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好,这是养则致其乐,让母亲开心有时候你得动真格的。
好,第三条,“病则致其忧”。这个病就是父母有病,那么儿女,孝顺的儿女必定是非常忧虑,千方百计帮助父母医治。在前几年我们看到一个孝子的故事,这个人叫戴永胜,当年二十七岁,他是一个山东省枣庄县的煤矿工人,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做煤矿工人是很辛苦的工作,家里很穷,母亲是农民,结果后来发现得了癌症,医治已经无效。医生已经跟戴永胜说,你母亲已经不行了,顶多不到半年,你看看把她带回家,她爱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结果戴永胜非常的心痛,看到母亲天天呕吐、发烧,起不了床,受病苦的折磨,一天天的消瘦,心里像刀割一样的疼痛,这位孝子发了个愿,说我一定要将我母亲治好。在医院里找西医没办法了,于是他就去找中医,到处去寻医找药,他为了去请一个药方,可能徒步要走三天三夜,为了治疗母亲,寻医找药他走了九个省,结果后来搜集了一百五十多个药方,他都成为治癌的专家了。天天就琢磨着给他母亲煎什么药,喝什么药。真是《弟子规》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真做到了。结果后来经过他的调治,他母亲的病竟然愈来愈减轻,身体愈来愈恢复,半年之后再到医院复查,医生惊奇的发现这个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这也是说这个病已经好了七成,这医生叹为观止,这个就是医学史上的奇迹。后来他母亲,你看那个相片里看到的,下地干活没问题,好了。那我们来想,是什么把他母亲治好的?孝心。日本的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大家都很了解,他水实验最重要的一条结论是讲你以孝心、善心、爱心对待水的结晶,水结晶就很美,如果你以一个恶毒的心对水,水的结晶就很难看。那我们想一想,戴永胜天天用什么心给他母亲煎药?孝心、爱心、知恩报恩的心,我们相信他那个药水结晶一定是很美的。人体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水结晶都这么美了,病当然能好,癌细胞给转化了,所以奇迹就出现了。奇迹怎么来的?孝悌之至。《孝经》上“感应章第十六”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你的孝心到了极点,通于神明了,神明我们用现在话来讲,神了,神奇出现了,奇迹发生了。光于四海,四海,天下都能感动,都被你的孝心之光感染。像我们今天听到这个孝子的故事也都为之所动,这是孝之光,无所不通,每个人都能通,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孝就是本性本善。所以我们用孝心对待父母,竟然就能够感化所有的人,这个奇妙!所以孔子说,孝道可以能够和谐世界,这是至德要道,你自己能行孝了,你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奇妙!
好,下面第四个部分,“丧则致其哀”。丧,父母过世了,行丧,要尽到自己哀痛之情。《弟子规》上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三年,按照《礼记》讲这三年是头尾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二十五个月守丧,常常的悲咽哭泣。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装的,故意为了这个礼去装那是假的。那是什么?真正感到心痛!父母生我、养我恩德如山,我还没来得及报答父母,父母竟然就离我而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子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那是止不住的,那是自发的,所以常常悲痛。悲痛必然有表现,“居处变,酒肉绝”就是表现。居处变,就是讲你的生活要发生变化,不能够再享受,不能睡大床,得睡小床,夫妻分房。古人去守墓三年,得睡在墓地里。你看子贡当年为他老师孔子守丧,人家守丧三年,他守丧六年,搭个草庐在老师墓碑旁边守候,尽自己的哀思。能尽这个哀思,心才能够淳厚。所以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讲守丧,追远是讲祭祀,下面讲到的“祭则致其严”就是祭祀。慎终追远能使人的道德淳厚。酒肉绝就是吃素,不能再吃酒肉。为什么?喝酒这是昏乱,酒能乱性、乱智。吃肉?吃肉断我们的仁爱心。所以孟子讲的,“君子远庖厨”,为什么远离厨房?因为不忍看到厨房里杀生的场面,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一丝不忍之心。动物都有父母,我的父母死了,我岂能够吃人家的父母?牠也有儿女,牠的儿女该是多么悲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想到这里,你怎么忍心去吃肉?这是保全自己恻隐之心,保全自己一点仁爱之心。我记得我什么时候开始吃素的?一九九0年,当时就是家里老人去世,所以母亲带着我开始吃素。本来是想着吃三年看能不能,不行四十九天也好,结果一吃,吃到现在,十几年了。后来才知道吃素最健康,对身体好。其实真的,你有仁爱之心,你想想你身上的水结晶一定是最美的,肯定是最好的。吃肉多了身上都带着那些动物的怨气,那岂能好?所以守丧期间素食,最好终身茹素,这是表达自己哀思。
好,第五方面事亲,是讲“祭则致其严”,祭祀父母要尽到庄严。父母虽然不在世了,可是我们的孝心却不要因为父母的不在就断绝了,孝心是我们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不能断的。所以古人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的丧礼我们要尽到礼,祭祀要尽到诚敬心,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样,我是生前如何事奉父母,父母走了,我们现在祭祀父母还是用同一个心祭父母的灵,如同父母就在眼前一样,你看这种纯孝。所以人心能厚道,人心厚道他就有福。《孝经》里面也讲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给父母祭祀在古代很讲究,立宗庙,天子立宗庙,诸侯立宗庙,大夫也立宗庙,他有家祠,一般平民至少在家里立一个牌位,祖先的牌位。这个鬼,孔子讲的鬼是指祖宗的灵。鬼有没有?现在科学愈来愈发现是有了,但是我们这里不谈,因为咱们谈传统文化,忌讳说这个。但是孔子他不反对,你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说明有鬼,鬼就是指祖宗的灵,他来享用。所以事奉父母,父母走了之后事奉鬼神。但是事奉鬼神比事奉父母更难。你看《论语》里面讲了,子路问事鬼神的事情,夫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问死的道理。“未知生,焉知死?”说明夫子着重于我们从生到死这一段,其它的就不谈了,谈了你也没用,你不会,现前这一段你还没搞通,以后的更不谈了,但是我们的敬心一定要有。所以祭祀,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是按照时节祭祀父母、祭祀祖先。
祭祀这个活动不是迷信,它是什么?启发我们孝心的教育。人能够不忘祖先,甚至多生多世之前的祖先都不忘记,你想想现前的父母他又怎么能够忘记?他怎么能不孝顺?所以祭祀祖先这里面有大道理,能够敦人伦、尽孝思,所谓和谐之本。我的爷爷今年九十一了,我接他到身边来奉养他。他老人家一生对祭祀这桩事情就非常重视,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可是我们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到了祭祀的这个日子,像春天的清明节、冬至节,这些祭祀的日子都带着我们,我们父亲一辈的、还有我们这一辈的,祖孙三代,上到后山去扫墓,去整理祖坟,去祭祀,几十年如一日。他的父亲走得早,他十几岁就没有父亲,但是对父亲的这种祭祀、哀思,到现在都没断过。所以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这样的一种教育。所以祭祀的作用很大,如果国家能提倡祭祖,这祭是纪念,纪念祖先,不忘本,那么这个国家是最有福报的,就像一棵树它有根本,像一个河流它有源头。
所以刚才我们提到事亲五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是什么?其实《弟子规.入则孝》就是讲这个。我们试着把《弟子规.入则孝》这部分按照这个事亲五致来排列,大家就看得很清楚。居则致其敬是什么?具体落实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这才能做到居则致其敬,对不对?你这些不做到,那个敬也是假的。所以《弟子规》是《孝经》的落实,没有《弟子规》,《孝经》是成为空谈。养则致其乐?你看包括“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等等等,一直到最后,“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都是讲养则致其乐,让父母开心,养父母之心。下面病则致其忧,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你这是落实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这是致其哀的表现。祭则致其严,是“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所以《弟子规.入则孝》完全就是具体的把《孝经》事亲五致给落实了。所以孔子讲《孝经》是他的行,说“行在孝经”。《弟子规》就是《孝经》的行,是根本的根本,你能在《弟子规》上落实你《孝经》才能落实,那才有可能成圣成贤。这五致,你看五方面都有个致字,致是做到极处,不容得丝毫怠慢,是尽心尽力,这叫做致。这是讲到事亲。
下来这个《孝经》讲的孝道第二层次是事君。事君我们刚才讲了,就是现在的话讲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你的事业,你从事这个行业,譬如说你是老师,你把你的课教好,把学生教好,这也是事君,你尽忠职守,你对你的工作尽职尽责,这是事君。《孝经》当中说,“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这是讲事君。所以事君和事亲用的是一个心,都是孝心,对父母叫孝,对于君,君我们现在讲的你的领导,领导我们对他是忠,忠心和孝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只是换个对象,同一个心对不同的人。实在讲,我们讲的五伦关系,五种人的关系,都是用同一个心来对待,就是用孝心。你对父母就是孝,对儿女就是慈,这是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的亲爱的关系体现到父慈子孝方面。对于君长,领导、长上我们是尽忠,对待下属是仁爱,君仁臣忠,君臣有义,这也是孝心的延伸。夫妇之间,夫义妇听,做先生的要讲道义、恩义、情义,做太太的能够帮助丈夫,所谓相夫教子,这个是什么?这个还是孝心,其实这个孝心就是爱心,尽到自己的本分和义务。那我们这里插一句,多讲两句,现在讲到相夫教子可能有一些女同胞们不服气,为什么我要相夫教子,他不来个相妇教子?相是帮助的意思,我要帮助他,他不能帮助我吗?现代人确实都讲究男女平等,所谓女性是半边天,对不对?半边天。古代中国传统的时代确实是男主外女主内,我们乍听起来就觉得好像古代是重男轻女,好像女子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男权主义。当然主外、主内这个我们先不去评论哪个对,因为主外和主内当然是根据人他天生的一个性格和能力,以及他的特征来决定会比较好。大概是因为男子可能能动的比较多,女子天性守静比较多,所以可能分主外、主内。但是我们要想想,主外重要还是主内重要?内重要还是外重要?内。你看,(来点掌声!)为什么内重要?虽然刚才回答的特别小声,但是你们也说准了,或者是猜准了。
为什么内重要?孟子曾经讲过,“不孝有三”,怎么样?“无后为大”。如果对我们父母不孝顺莫过于没有后代,因为没有后代这家道就断了,这家业到我这代就没了,那是对祖先的大不孝,所以古人重视留后是这个道理。这个后代,是不是你生出好多个就叫有后?不一定。那些猪、狗牠也生的不少,一窝,比人还多,牠叫后吗?这不是孟子讲的后。“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不在于他能生多少个,在他能够教导他们,如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吃得饱、穿得暖,终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这就是差不多跟禽兽一样了。所以我们的后代不是说只会吃、只会玩,那不叫后,真正孟子所说的后,是讲的这个家,它有它的家道、它有它的家业、它有它的家规、它有它的家学,我们的儿女儿孙能够传承家道、家业、家规、家学,这才叫有后。这个重任是落在谁身上?这是母亲负起大部分的责任。所以主内比主外更重要,主外只是什么?来点经济来源,有衣食温饱,能够维持家计。当然这个也重要,不能说不重要,“民以食为天”,但是孔子曾经也讲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于君子来讲,衣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把这个家道、家风传承,所以相比而言,教子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所以这是女子神圣的使命,古人重视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什么?女子都能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这个是什么?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所以与其说中国古代是重男轻女,我以为不然,倒过来说,重女轻男还有点道理。所以男有男的使命,女有女的使命,不能混淆。一个社会为什么会乱?就是各人不行自己的道了,如果各行其道,这社会肯定就是和谐、安定。如果一个社会像古圣先贤讲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就是乱世。现在再加一条,“男不男、女不女”。乱是从哪儿乱?从家庭开始乱,都不能够安守本分,各行其道,自己最重要的使命都丢掉了,去争着那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古德有说,家庭教育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家庭教育里面注重教子教女,而教女尤为重要。为什么?有贤女将来才会出贤妻,有贤妻才有贤母,有贤母才能有贤子,好儿子是母亲带出来的。你看看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妻子叫“太太”,太太的名字哪来的?源于周朝,三千年前,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三千年以前的事情,周朝开国天子,这是周武王,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文王、武王都是圣人。文王的祖母叫做太姜,她生王季,王季娶了太太是太任,生文王,文王娶了太姒,生武王、周公,一家都是圣人。这圣人谁生的?这是周朝三太生出来的。所以周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三个女人奠定的根基,没有这三太那没有可能是周朝。
所以现在我们尊称某人妻子叫太太,何太太、李太太,你要知道太太这个名字可不简单,是对女子最尊贵的称呼。称妳一声太太也就是说妳要做圣人的母亲,妳生出来的儿女将来都像文王、武王、周公那样的圣人。所以你看看,太任生文王的时候注重胎教,记载上讲,太任怀孕的时候,眼,就是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是纯净纯善,所以她能生养圣人出来。孩子在腹中,娘胎里面就奠定了先天的圣贤根基,一生出来之后,头三年母亲带,这母亲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所以给孩子又打下坚实的根基,他这一生就定下来。古人讲“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身”,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根基奠定好了,这以后他不会学坏,这个功劳在母亲。所以人类社会,我们现在谈要永续发展,靠谁?靠女性。所以古德讲,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子操得一大半,你们想想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很希望我们的学校在教导孩子的时候,第一重视孝道教育,还要重视女德教育。女德教育真的是和谐世界的大根大本!这话不是我说的,古圣先贤说的。你看清朝乾隆年间陈弘谋先生编的《五种遗规》,是把几千年的大儒的这些典籍文章编在一起,分为五个方面,五科,五种遗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还有“在官法戒录”。把“教女遗规”单列出来,可见得多么重要。现在我们不重视这个,所以社会就乱了。为什么离婚逐年攀升?美国离婚率超过一半,我相信每个国家离婚率绝对不亚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太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就在于夫妻之间他的角色都没有扮演好。古人把男女比喻成天地,夫君如天,天的德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地的德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女子的德行是什么?厚德载物,一切都能包容,一切都能够柔顺。一个家里有天、有地这才能稳定,要是现在女子不要地了,去争做个半边天,这就麻烦来了,没了地,天上又打架,那就是天翻地覆了。
而我们来看看那些鼓吹所谓女权主义的人,什么用心?如果他是有意的,那叫危害社会,如果是无意的,也是坑害女性。为什么这么说?我跟你分析一下,女子本身最重要的使命是繁殖人类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的最大的使命是让人类有后,这个后是,既是有这个肉体的后,还有精神的后、文化的后。这一个工作已经够重的了,任务负担很重。所以古人知道,人,又不是三头六臂,总是做最重要的工作就行了,其它的不太重要的由男子做就好了,经济的来源男子做就行了。现在一鼓吹男女平等,好了,女的要跟男的去争工作,家里最重要的使命不做了。也不能不做,因为她得生养,结果两个重担同时压到女性的肩上,把她压得死去活来,这不是坑害女子吗?一分压力都够重了,现在还两重压力,又要工作又要生养,那两种都做不好,反而把人给压坏了。你看这是提倡女权主义的后果,这哪是讲女权?分明是坑害女性。所以要使得社会安定和谐必须各行其道。
那么我们孝,对于朋友就是有信,对于长幼、兄弟就能做到兄友弟恭、长惠幼顺,这都是一颗孝心延伸出来的。所以以孝事君就能忠,以敬事奉长上就能顺,一个人能忠、能顺,他就能够做到事君,这也是孝。为人民服务我们说要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没有丝毫私心,就像对父母一样没有私心,不求回报,如果落到自私自利里面,那是自己损了自己的德,又戕害了社会,这就是成为大不孝。哪怕你通过非法的手段得了很多钱供养父母,也是不孝。所以尽忠职守,做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为人民服务,做任何的职业都能够尽到自己的心力,这就是孝道。当然这是建立在孝顺自己父母的基础上,孔子在《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你看看某人对领导他非常的恭敬,马前马后的,事奉的很周到,他是不是对领导的忠?那我们得看看他对父母是如何。领导选才,过去提拔干部,选贤用能用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举孝廉。一个人能孝他就能尽忠,他廉他就不贪污,他没有私心,这是选才的很简单、很实用的标准。国家能不能兴旺,你的团体能不能够繁荣,看你能不能用人。用人要用孝子,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你看看他对你这领导,譬如说你是校长,他是老师,老师对校长是毕恭毕敬,可是回到家里有没有对父母毕恭毕敬?如果没有,那孔子说得不客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你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你能爱谁、能敬谁?父母对你是养育之恩,恩德最大,我对你有什么恩德?顶多提拔一下你,也算不了什么,你对我何必要这样?那你为什么会这样?肯定有企图,这企图咱们就不说了。
所以判断人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正的德行,就从这里可以看到。你选才要用这种方法,你择友、择偶都得用这个标准。你看男孩子追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得提高警惕,看看他对妳为什么这么好?他对妳这么好,他对他父母是不是这么好?有没有跟对妳一样,天天跟他父母送花,请他父母吃饭,买生日礼物?如果他这些全不做,光对妳这么做,那是必有用心,不是谋妳的财就是谋妳的色,这个信不得、信不得,不可靠。好,刚刚讲到孝道第三层次,第一是事亲,第二是事君,第三是立身。《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就是修身,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那谁修身?是不是要国家领导人才修身?不是。《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是国家领导人,庶人是平民老百姓,你、我都得以修身为本,这是根本。为什么说是根本?这个道理可深了,《大学》讲的,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你身修好了你就能和谐世界了吗?那别人不做,怎么来和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没弄清楚,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真正的真相是什么?这个天下,我们讲世界,这个世界,谁的世界?不是别人的世界,是我的世界,我的天下。我这一身跟这天下是一不是二,一体的,所以你身修好了天下也修好了,因为是一体。这就是《大学》里讲的“此谓知本”,你知道根本。什么叫知本,就是你知道天下以我这一身为本,天下跟我一身是一不是二,我这身就像一个圆的圆心一样,天下就像圆周一样,我这身一转整个圆周跟着我转。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听过吗?匹夫是谁?老百姓、平民。哪个人?不要讲别人,就是讲我,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你要有这一分担当你才有可能入圣,你要不敢去担当,那你这一生成圣成贤是没指望了。这叫什么?《弟子规》讲的,自暴自弃。什么人才叫不自暴不自弃?你有这一分担当,这个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别人的天下,所以我这一身修好了,一家也齐了,一国也治了,一天下也太平了,这种人就是圣人。所以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立德,立德是以尽孝为本,讲到根本的根本就是尽孝道。所以能够力行孝道,从而对一切人都用这个孝敬心,你叫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你道德高了,人们对你自然就钦佩,自然你的名字就传诵出去,大家就仰慕你。我自己要不要有我要扬名的这个念头?那不行,你想我要出名,那你还是个名利心,名利心怎么能做圣人?圣人决定得像孔子一样,“视富贵如浮云”,把名利心放下,自己不想扬名,只想立身行道。所以,那为什么这里说要扬名于后世?大家得看清楚,这写得很清楚,扬名于后世,没有说让你扬名于现在;现在想出名,有问题。你看孔子当年没有想要扬名,后世把他推出来的。到什么时候把他推出来?几百年后的汉朝建立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听了董仲舒的建议,才把孔子捧出来,到那时候才扬名,才把儒家定为我们中国根本的文化。那是因为孔子崇高德行的感召,众生有福,才有这个因缘出现,我们才得以学到孔子公的教诲。
这样子出名了,以显父母,你看我们想到孔子必定想到孔母。孔母当年送孔子去读书,不让孔子回来给他家里干活,希望孔子去成圣成贤,我们感恩孔母。我们现在读到孟子的书也就想到孟母,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这都是孟母的这种伟大的精神,这是圣母,有圣母才有圣子。所以说到刚才这个女德多么重要,假如个个都像孔母、孟母那样,那我们这个社会简直就成了极乐世界!所以自己能够立身行道,这是终极的孝心,大孝、至孝。我母亲对我也有一分志向,在我十九岁上大学第一年生日,我母亲给我写了个贺卡,在这份贺卡里面她把她这一生对我的愿望都写进来,我给大家分享。她说“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画。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着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一九九二年五月。”转眼间已经过了十七个年头,回顾过去走过的十七年的路,我也可以自慰的说,母亲的一部分愿望我已经实现了,但是有太多的还没有实现,譬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是圣人的标准。
我值得庆幸的是,母亲是一个希望儿子学做圣贤的母亲。当我在美国大学教书,并且获得美国政府授予我的杰出教授和研究人员的绿卡那个时候,当时我们的恩师他在澳洲建立了学院,专门推动圣贤文化,恩师就劝导我们从美国到澳洲去。我们母子都是他的学生,当时我们就有点踌躇,这澳洲,人生地不熟,在美国工作挺好的,工资也挺高的,学术水平总是美国,我是学金融的,应该是在美国是算第一的了,要舍弃也真有点儿要考虑考虑。但是没考虑多久终于也就决定了,跟着我们的恩师到澳洲净宗学院。当时昆士兰大学,这也是澳洲排名很高的大学,就请我做金融这方面的老师。因为也是很庆幸,原来在学术方面有一点成绩,所以来到大学依然能够保持在发表论文、还有拿到国家的研究资金项目方面都是在学院里面是领先的,后来学校也给我一个优秀人才的一个奖项。到了澳洲两年之后,大学就破例把我提升为副教授,并且给我一个tenure,也就是终身制的,中国人讲铁饭碗,就是只要你不想离开学校,你也就可以一直待下去,到退休为止。工作是很安定,工资也不错,有房子、有车,当然没有谈婚论嫁。平时跟着母亲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工作之余也给恩师做点服务。因为恩师在世界各地推动宗教团结,另外推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我得以有幸跟随他老人家好多年,在澳洲四年,就跟随他老人家,就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到每个国家会见一些国家领导人、宗教领袖,都是希望能够鼓励他们、提醒他们推动伦理道德教育、推动宗教和谐。到后来我也获得了终身的这种教职,本来很稳定了,母亲对我的希望到了这里也算告一段落,我算给母亲有个交代。
可是有一年我母亲,这是二00五年,就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对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她是这样写到,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这下是来真的了。我当时也考虑到,是啊,我做金融教授,虽然也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对社会贡献有多大?至少我自己预期的要比这个大,我觉得就这么一辈子就在大学里混,混到老,好像有点自己不忍。于是那时候当我获得其它的大学的这些教授的聘函,因为在学术界里面也是竞争很严重,不仅是我们老师之间的竞争,大学也要抢人。当时我刚刚获得这个终身教职,就有多家大学来聘函,聘我去做主席教授。有一个在中国国内的大学,很知名的,以高薪聘我。当时我跟母亲也在商量,是不是应该回国养老?叶落归根,也应该为国家祖国服务,是不是应该回来教书?那个大学给我的条件也不错,主席教授,一年八十万年薪,送一套房子,包吃,另外有十五位助理教授做为我的助手。当时我母亲去跟师父报告,说您看茂森将来是回中国好还是在澳洲好?请教他老人家,那时吃完早饭,我妈妈跟着他后面散步。结果他老人家听了我妈妈这个请问,沉默了半晌,然后突然来了一句“圣贤好”。这一句话听起来是答非所问,我妈问是在哪好,结果一下子,就好像佛门禅宗的那个祖师的机锋话,喀嚓,把你的思惟给斩断了。回去我们就悟了,是什么?确实,你看我们老想着自己,自己到哪儿好?有没有想到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你是为私还是为公?学圣贤书学了这么多年,听恩师讲经也听十几年,难道在做人生决定的时候还是自私自利起用吗?后来我们明白了,现在社会最需要的真的不是金融教授,需要的是伦理道德圣贤教育的师资。于是我就决定准备辞职,去师从恩师学习和弘扬圣贤文化,帮助社会。
我在二00五年给我母亲的一份贺卡当中表达了这种心愿,也是回答了刚才妈妈的那个问题。我说“亲爱的妈妈,《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因此大孝者应以德济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目前世界圣教衰危,天灾人祸频繁。我们庆幸得蒙净公恩师教诲,得遇正法,获益无穷。我愿继承恩师之志,为挽救世运人心努力修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尽形寿为人演说圣贤之道,以报父母、恩师、天地、祖先、古圣先贤之德!”妈妈接到这个贺卡,她对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于是我就把工作辞掉,我母亲带着我去拜师,非常庆幸,恩师他特别的高兴,那是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七号那一天,在香港,我母亲带着点儿束修之礼去拜师,恩师换上了新装,接受了我们的礼拜和礼物,从此我就从教授的职位上退下来做一名学生。从二00六年底到现在,三年多了,这三年来都是以在摄影棚录制经典、讲演为主,因为教学相长,我们恩师培训学生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自己备课,自己演讲。这三年来在摄影棚录制的经典、课目,已经超过一百个专题了,包括很多儒释道的经典。至今为止,我们有个统计,已经录制了超过一千二百小时,每天都平均大概有两个小时的这样的一个演讲。我们是在录像棚里面演讲,不接触外缘,基本上属于隐密的自己静修,自己通过学习,然后对着摄影机来分享,分享完了之后,这个视频就把它挂到网上,有缘的人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是又可以独善其身,也能够兼善天下。
我在拜师以后给母亲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其中写了一首诗,跟大家分享,叫“感恩慈母颂”,这是感恩母亲对我的三十多年的养育,如今她六十多岁了,她愿意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奉献出来,让儿子舍弃高薪的职位,自己还是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拿着自己原来的退休金,过着清淡的日子,这种奉献,我在这里用这首诗来表达对她的感恩。“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所以我们母子心连着心,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觉悟、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能成仁就能成圣贤,那么仁远吗?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克己复礼、格物致知,这就能够成仁,一念就能够转凡成圣,斯仁至矣。孝悌是为仁之本,那孝远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陆九渊,就是宋儒,曾经讲过,“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整个宇宙实际上就是我的心所变现的,万事万物都是我心所转、我心所变。只要我们能够今日克己复礼,这天下就归仁,这孔子说的。只要我们一念能够行孝立德,天下也就和谐了,宇宙也就和谐了,所谓宇清国安家和人乐,我们现前就能做到。
最后我想用几句结束语表达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感谢大家今天的到来。第一句是,把孝心献给父母。第二句,把敬心献给师长。第三句,把爱心献给人民。最后,把信心留给自己!谢谢。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