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净,才能生起功德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人们常说功德,真正的功德是一种行为的反作用力。用力打木头,你的手也会痛,这就是行为的反作用力。一切都由行为引起,行善得善果,做恶得恶果。正如俗话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些人不行善甚至不肯帮助别人,因为他们觉得这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其实他们不明白,善有善的反作用力,恶有恶的反作用力,也许它们不太明显,但它们确实是存在的,并且会影响人的一生。就像托尔斯泰,他是个大作家,同时也做了很多善事,他的伟大人格反映在作品中,使这些作品成为了传世之作,这是无法单凭文学技巧达到的。而很多人,死了就是死了,跟虚空中飞过的苍蝇和半夜盛开的昙花一样,都留不下任何痕迹。
明白这一点,需要正见的指引,苦修也需要正见的指引。
举个例子,你有一个朋友,他是个骗子。你发现并坚信他是个骗子的时候,这就是你的见地。你拥有这个见地之后,就不会相信他说的任何话,那么这时候,你就已经解脱了。同样道理,当你发现并坚信世界和轮回都是巨大的幻化与无常,没有自性,如梦如幻的时候,你便拥有了这个见地,那么这个世界就对你构不成什么诱惑,你也没什么好执著了。这就是正见。
再者,功德是从清净心中生起的。当你行善的时候,内心清净,就会生起功德,不清净就只能得到福德。
一个故事里这样说道:有个善人,每天都供天神。天神被感动了,下界来问他需要什么。天神说,你求啥都成,荣华富贵,惊天权势,都成。善人说,他不喜欢这样,只希望能清清净净的,有种无求的快乐。天神说,你求的,叫清福,连我都得不到,更无法给你。为什么呢?因为那清福,不加外求,也无关神通,仅仅源于自己光明清净的内心。想要实现它,你必须超脱外物及欲望。超脱外物及欲望,没有一丝执著,你就会得到终极解脱。
真正的成就者没有任何执著,甚至对解脱的智慧也不执著,但是他们对于自己所证悟的,永远不会失去,也不会忘记。比如有人知道1+1=2,那么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它,放屁时知道1+1=2,打喷嚏时也知道1+1=2,生病时还是知道1+1=2。无论示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的伟大,他仍然是圣者。
藏族里有一句话:圣者行了凡间事,他的心仍然是圣洁的。虽然他可能像一般人那样劳作,他却仍然融在自己的光明本性中,了无牵挂。
所以说,一个人必须要有清净之心才能生起功德,但对清净心也同样不能执著。我们只要见到真心,然后保任真心就可以了。保任真心的时候,你的行住坐卧都是真心的妙用,自然会为你带来许多善的反作用力。但你要特别小心,不要把虚无主义的顽空当成真心,更不要去保任它。堕入顽空的人就像是一块石头,就算静静待了百年或千年,依旧没有任何功德,也永远不能觉悟。
很多人常把“福德”和“功德”混淆,其实它们是两回事。福德多带有功利色彩,比如求福、求报、求寿,求这些时心并不清净,因为有各种欲望和执著。比如有的人向观音借库,祈祷说“我来年要赚一千万”,有的人则祈愿全家人长命百岁,这都是在求福报。如果你不求这些,而且心很清净时,善行所积累的就是功德。
很多人一生很富有,也做了许多善事,却生不起一点功德,就是因为他们心有所求。当清净心生起,功德与福德都不求时,其行为才会有功德。托尔斯泰办学时没有想过要得到后世的美誉,但他确实得到了。这也是行为的反作用力。
做事的时候心要是非常清净,就可能生起功德。功德是帮助我们证悟的。但我们修行并不是为了求功德,真正的修行本身就是目的。有求的时候你得到的是福报,福报就是健康、平安、财富等世俗所说的好报;如果这时你的心仍然很清净,不执著于它,并能发起利众大愿的话,就可能生起功德。
不过,有时候,福德也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你的修道积累一种“资粮”。比如说一个人经常布施和供养,看上去他把东西都给别人了,但实际上因为“业力”――行为的反作用力,他仍然拥有自己所布施和供养的一切。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有没有生起功德呢?功德生起的外现是:第一,执著少了;第二,贪、嗔、痴、慢、妒少了;第三,心清净了;第四,利众的慈悲心增长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第一,智慧变得越来越清明;第二,定力逐渐增强;第三,不会再让世间的东西诱惑心灵。
在这些中间,最主要的是执著的破除,因为真正的功德就是执著的破除。以世间福报的形式出现的是“福德”,比如说最近财运很好,工作也很顺利;以出世间形式出现的叫“功德”,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执著,比如说会去努力做某事,但是假如这个事没做成的话,也不会烦恼难过。
我们举个例子,以“供养”而言,如果你的心中并没有供养者、被供养者、供养这些概念,也就不执著于某种功德,这时就自然会生起功德。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执著。
心性的明白和修行过程中间智慧的出现,也都是生起功德的体现。一些人在不求功德的情况下有了利众行为,功德就能产生,同时福德也有了。但是,如果你一心求功德,就只能产生福德。
比如说,一个作家不求功德和福德,但他写的书产生了许多善的行为,带给世人诸多清凉,让人们受到真理的感染。当这种善的行为和诸多清凉产生一种反作用力的时候,书的作者就能同时拥有功德和福德。当这种善行一直持续下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马太效应”,他就会拥有更多的功德与福德。
--选自《让心属于你自己》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