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发展到中晚唐时代,进入一片兴盛之中。此一时期,名僧辈出。之前我们说的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青原行思、石头希迁、沩山灵佑等,皆是留名青史的高僧。
中晚唐时期,还有这样一位高僧,同时还是一位易学家,他就是黄檗希运禅师(?---855)。
黄檗希运禅师的故乡在福建省福清县,俗姓王。年少时,黄檗希运就极为聪慧,他又非常好学,所以,早年间,他的才学可以说是远近闻名。况且,黄檗希运生得相貌不凡,身材魁梧,尤其神奇的是,他额间长有一个小肉瘤,如同宝珠的形状。当年曾有善于相面的人说,黄檗希运成年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虽然,黄檗希运自小就有“神童”、“才子”等诸多美誉,但他的志向并不在仕途方面,反而对小小年纪,就对佛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待年岁稍长,他就辞别了双亲,在黄檗山出家去了。
话说,这一天,四处云游的黄檗希运来到洛阳,偶遇到一位年老的居士。这位居士提议,黄檗希运应该去南昌参访马祖道一,必然能得到禅法真传。黄檗希运很是欢喜。
可是,当他赶去南昌时,马祖道一已经圆寂了。当地人告诉他,马祖道一的灵塔在石门山,黄檗希运便前去凭吊。可巧的是,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正在那里守塔,黄檗希运向百丈怀海说明来意,恳求百丈怀海禅师能够收下他做弟子。
刚开始,百丈怀海对黄檗希运缺少了解,因此,在传法时还是持保留态度的。但是,在黄檗希运跟随百丈怀海参学的那段时间里,越发地表现出非常的智慧。这让百丈怀海很是惊喜。直到某一天,百丈怀海认定黄檗希运是个慧根深厚的弟子,便对他寄予厚望,对他多加培养。
某天,百丈怀海问黄檗希运:“从什么地方回来?”
黄檗希运回答:“在大雄山下采菌子回来。”
百丈怀海又问:“还能见到大虫吗?”
黄檗希运就学起老虎的吼声。
百丈怀海见状,便拿起斧子,装作要砍杀老虎的架势。
黄檗希运却打了怀海一巴掌。结果呢,百丈怀海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笑吟吟地走了。
之后,百丈怀海来到禅堂,对众多弟子说:“大雄山上有一条大虫,你们这些人一定要多加留意,今天我就被这大虫咬了一口。”
离开百丈怀海之后,黄檗希运来到黄檗山,开始了他的弘法生涯,他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江西。通过百丈怀海禅师,黄檗希运间接学习并吸收了马祖道一的禅风,开创了禅宗临济一门。在弘法过程中,黄檗希运禅师结识了当时的名相裴休,并收其为在家弟子,而裴休也非常赞赏黄檗希运的禅悟智慧。
黄檗希运禅师有《传心法要》、《宛陵录》传世。在《传心法要》中,黄檗希运禅师说:“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
不曾生不曾灭。” 这种佛性超越了世间一切语言文字的分别,因而不能用分别心去体察它,这种佛性无有生灭,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着,只要悟得这个心法,便可以获得无上智慧,成了那觉悟的人。黄檗希运禅师指出“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这些修行上的歧途,不仅使我们耗费掉宝贵的时光,更没有好好利用可贵的人身,等到了生命尽头,终究是要后悔不已。
所以,黄檗希运经常说:“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为何呢?无心之人,心内不动不摇,没有分别杂念,没有滞碍堵塞,众生之菩提本心,本自清净,无有暇秽,这一点是禅宗各宗派在佛性观上的相同之处。
在《宛陵录》里,黄檗希运记叙了自己参悟到的禅境:“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但莫生异也。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总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是汝自己,何处有许多般。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一切声色尽是佛事,若学道者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那么,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为道场。”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三千世界都在我们的一心之内,如此观照,我们的心灵真是如此富有,而我们平时竟浑然不知,因此黄檗希运禅师才说世人本心就是佛,还要满世界寻佛;自性就如同宝珠一般,却还不知道自悟自觉,反而希望一定要通过他人的肯定才算觉悟,这种依赖外境的心理,会成为真正开悟佛道的障碍。
黄檗希运禅师的禅风,被弟子总结为“棒喝交施”。黄檗禅师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参学之人熄灭分别妄想,但只在自己心上觉悟,摆脱对外在启发的迷信。黄檗希运常说:“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这句话正是他禅学思想的典型写照。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