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发布时间:2024-03-07 16:51:36作者:药师网

请掀开经本,自在天王第六首偈。

讲到十力,如来果地上的十力,我们顺便也将菩萨十力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诸位看讲义,这个表解是从《教乘法数》抄录下来的。十种前面五种介绍过了,从第六种看起。「除二边智慧」,二边就是今天所讲的相对,凡是相对都不是真实的,可是一切众生无不是生活在相对的概念里面。相对,在佛法里面也叫做边见,就是二边。如何把二边这个概念舍掉,真实的智慧就现前。可是要晓得,如果没有二边智慧,佛也不能讲经。所以要晓得,二边的智慧在佛法里面是属於权智。但是,佛为什么不说权智?因为它没有根本智。如果有根本智,诸位要记住,二边智慧就是权智;没有根本智,二边的智慧是邪智慧,差别就在此地。为什么?根本智了解事实真相。没有根本智,对事实真相不了解,执著在二边,那就有过失;有真实智慧,知道二边不是真的。譬如生死,生死对面是涅盘,说菩提,菩提对面是烦恼,你真正了解这个道理,你会运用二边智慧开真实智慧,那当然它就属於权智。所以在佛菩萨怎么说他都是对的,在我们凡夫怎么说都不对,都错了;原因就是一个了解事实真相,一个是不了解事实真相。

由此可知,根本智比什么都重要。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是无知,《般若经》上讲得好,「般若无知」。那个无知,我们决定不能看字样,看字样我们又误会了,无知,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就错了,又错了,它那个无知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知道,为什么说它是无知?因为它从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叫无知,那个「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佛家讲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有,什么都有,所以这个「空」很难懂。无知的「无」也很难懂,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

除二边智慧,二边能不能除掉?诸位细细想想,二边能不能除掉?实在讲,除二边的分别执著,这是智慧。离开二边的分别执著,再问你,你还有没有分别执著?这就是六祖惠能大师问永嘉的话,永嘉答得好,「分别亦非意」,就对了。由此可知,除二边智慧就是除意,我们从这个问对上就很明显的体会到。决定不能用意,用意是凡夫,这个意是意识,用意识决定是凡夫。不用意,用的什么?那就用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你不用执著就是平等性智,不用分别就是妙观察智。永嘉这句话答覆的「分别亦非意」,就显示他用什么?他用妙观察智,用平等性智。八识,六、七是因地转,五、八是果上转,六、七转了之后,五、八就跟著转了,相宗是转识成智。诸佛菩萨他们用四智菩提,凡夫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此地讲的落在二边,用四智菩提那就不落二边,不落二边他还是用二边,他并不是说不用。

这个用与不用我们又要明了,不用是自己不用,自己决定不用,自己生活,自己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在自己边上决定不用,除了;对待别人要用,对待别人那就是四智菩提,所以就是无所不知。对待自己,永远住在清净寂灭地;换句话说,永远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分别执著,这个意思要细心去体会。诸佛菩萨就是示现在我们世间,无论是什么身分,他自己决定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无论是生活,无论是工作,乃至於应酬,决定没有,这也是大经上常讲、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有分别、有妄想就没有定,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才叫定。定就是真心,定就是自性,真心自性完全显露出来了。

所以佛法修学,法门虽然很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这么多方法、这么多门径,修什么?都是修定。佛法总归纳起来,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学,给诸位说,不是佛法,教凡夫的,你不能出离六道,教你断恶修善,在六道里不堕三恶道,所以戒是凡夫法,不是佛法。可是你要不守规矩,不依方法,你不能得定,所以因戒得定。戒帮助你得定,戒就是佛法;戒不能得定,这个戒不是佛法,是世间法,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持戒怎样才能得定?《坛经》里说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他持戒就得定。如果自己持戒持得很好,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犯戒,就生烦恼,这个不行,这不能得定;自己持戒持得再好,都是福报边事,来生得福报,障碍你得定。如果持戒持得很好,起贡高我慢,那就麻烦了,来世到哪里去?到阿修罗道去了。为什么?持戒是大福报。因为自己持戒很严,看到别人破戒、别人犯戒,瞧不起他,贡高我慢,这样大福报生到阿修罗道。这里头的业因果报,我们要很清楚。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无量寿经》一开端,给我们讲的话非常重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普贤大士之德,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尊敬别人,这是普贤大士。造极大的罪业,十恶五逆,普贤菩萨都尊重他,决定不敢轻慢他,这是普贤大士。为什么造这种极大的罪业,普贤菩萨还尊重他?普贤菩萨不是尊重他的造作,是尊重他的佛性,他有佛性,他将来会作佛。普贤大士眼睛当中,看十法界众生个个都是如来、都是佛,在天台里面讲理即佛,他永远观念上定在理即佛,所以他那个恭敬心是圆满的。十大愿王第一句「礼敬诸佛」,那个诸佛是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一切众生是未来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如果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心态持戒,那个戒会得定,那个戒不是福德是功德。但是我们的毛病,我们的习气,实在讲非常严重,那就是轻慢别人,一般讲瞧不起别人。要知道这是大病,严重的障碍我们修学,不但证果被它障碍了,实在讲,正知正见都被它障碍。所以我们展开经卷常常犯错误,把经里面的意思曲解、错解了,什么原因?贡高我慢;这个怎么能不除?所以除二边这种智慧,菩萨有,这是菩萨殊胜的能力,我们要学习。

佛法不能执著,什么原因?佛法也是从二边建立起来的,所以它不是真的。《金刚经》上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是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佛法也不能分别,也不能执著。因为一切诸佛说法,都是方便说,诸位要知道,真实是一句话都没有。所以诸佛跟诸佛见面,在一起的时候一句话没有,佛跟菩萨在一起才有话说,佛跟佛在一起没话说。为什么?菩萨还有病,还没有完全好,佛还要给他治病,到如来果地上没有病了,没有病就没有药,佛法是治众生病的药。所以世间的药物对谁来说,对生病的人那是药,对健康的人来讲药就没有了。由此可知,对於妄想分别执著没有断干净的人,有佛法,佛法是从这里建立的,佛法也是因缘生。六道里面的众生,这三种烦恼统统具足,妄想分别执著都具足;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是尘沙惑,妄想是无明惑,无明烦恼。我们如果讲无明、讲尘沙、讲见思,现在人不好懂,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他容易听得懂;你有这些东西,所以才有佛法。妄想断尽了,哪来的佛法?妄想断尽,那个人就是如如佛,就是究竟圆满佛。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还有病。诸位要了解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什么叫带业往生。

过去曾经有个时期,在美国陈健民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师,跟黄念祖老居士同学。在美国带了一批人,提倡净土不能带业往生,还搞了一批人去查《大藏经》,说《大藏经》上没有带业往生,一定要消业才能往生,搞得人心惶惶,搞得全世界念佛人身心都不安;他在美国很有势力。我记得我有一次到美国洛杉矶,下飞机的时候周宣德老居士在机场接我,这个老居士也过世了。我们坐一个车到市区,洛杉矶机场到市区距离很远,在车上他就问我:陈上师现在讲带业不能往生,我们不就完了,消业消不了,那怎么办?我听了笑笑:那就不要往生了。他听到我这个话,说得不太对劲,就继续追问。我说如果不能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有什么意思?他还听不懂,感觉得很茫然。我说我老实告诉你,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孤孤单单。他愈听愈感觉得茫然,看著我。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算不算带业?这一说,他才明白了,他才笑起来。观音、势至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没断,带业,怎么说不带业往生?只是说带得多少而已,不同;带得多的品位下一点,带得少的品位高一点。我说,经上虽然没有说「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字样,有没有三辈九品?有,经上确实讲三辈九品。三辈九品怎么来的?你想想如果不带业,大家平等的,哪有三辈九品?三辈九品不就给你说明,带业多少不一样。他年岁很大了,那时候跟我,他八十多岁,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年龄差不多,是我们长一辈,学佛比我久。我说你想想这个道理,文字上没有,理论上有。西方极乐世界讲四土三辈九品,怎么能说不带业?何必一定文字上有「带业往生」四个字,你才相信?祖师话你不相信,一定要在经上找根据,祖师说的话有根据,这个根据是根据理。

佛入灭之前告诉后世弟子「四依法」,第一个依法不依人,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什么意思?叫我们依佛所讲的义理,不一定要依文字。文字,梵文翻成中国文,决定就不一样了,你到底是依梵文还是依中国文?所以一定要依义就正确,依语就有争论。你想同一部经,同一个梵文的原本,在中国有好几次的翻译,翻译的文字不会相同。譬如今天我们中文这个本子,找几个人翻成英文,每个人翻的不会完全相同;意思相同,文字未必相同。所以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有智慧去判断、去拣别,不可以感情用事,被人欺骗了。但是我知道,那个时候我初到美国,陈老居士的势力很大,我们也不敢得罪他,得罪他的时候我们弘法会有障碍。所以我说完之后,我说陈老居士说的话也对,也没有说错,怎么没有说错?他是鼓励我们提高品位,多消一点业,少带一点,你去的时候品位增高,捧他一下。所以说话要圆融,不要说绝了,跟人家结下怨就不好了,这个道理要清楚。修清净心就除二边,清净心就生智慧。

下面一条「成熟众生」,这一条我们也要修。成熟众生也要分次第,没有善根的众生,一定要帮他种善根,这是菩萨事业。菩萨事业就是我们到人间来生活的目的,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什么?诸位要记住,帮助他觉悟,这才是菩萨,菩萨在世间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无论在什么场合,无论在什么时间,绝不失掉机会,现在人所讲的机会教育,绝不丧失机会。已经学佛的人,帮助他开悟,没有学佛的人,要把佛法介绍给他。实在讲,对於没有学佛的人好教,因为他是一张白纸,要把佛教教育的概念教导他,使他真正「认识佛教」。现在我们这个小册子,英译本已经印出来,对於不懂华文的那些众生,我们有了方便,要大量的去结缘,介绍给他。已经入门的,要帮助他觉悟;这个范围非常之广,在生活上,在他工作上,在他日常所接触到一些人事上,非常复杂,我们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遇到事情最重要的是冷静,这个事情里面有顺境、有逆境,顺逆境都要冷静,这才生智慧,这才能够处理问题,才能够帮助众生。顺境里面很容易迷惑,迷於贪爱;逆境里面迷於忧患,迷於恐怖,都是迷。往往我们做事情,从这里发生错误,在这里不知不觉就造业。所以冷静就非常重要,静观其变,静能控制动态,六道是个动态的环境。佛菩萨永远在定中,所以他能够掌握,他能够控制,能够指导一切众生。我们学佛,定比什么都重要;因戒得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戒就是守法,决定遵守佛菩萨的教诫,所以戒定慧的戒是广义,不是狭义的。《无量寿经》经题实在是好,修行的三个纲领「清净、平等、觉」,都标示在经题上,不必展开经本,你已经就看到了,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清净心就是戒,平等心是定,觉是智慧,戒定慧三学。

已经入门的众生,我们怎样成熟他?佛菩萨有成熟众生的能力,我们哪里有?但是真的是有,劝他念佛求往生就是成熟他,这个重要。学佛的人,如果不知道念佛求生净土,不能成熟。你想想看,你能够有能力出得了三界吗?修定,甚深的禅定,盘腿打坐在那个地方,可以三个月不出定、三年不出定,我们看到功夫了不起,果报在哪里?色界天而已,出不去。为什么出不去?他见思烦恼虽然伏了,没断。伏烦恼,不是断烦恼,只要见思烦恼不断,三界就出不去,顶多到无色界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再就不能超越了。要用什么方法断见思烦恼?给诸位说,要智慧。定只能伏烦恼,慧才能断烦恼,慧是把烦恼转变成菩提。这是说明一昧修定不行,定里头要有观。

佛家的禅定跟世间一般修定不一样,佛法定里头有慧,世间修行定里面没有慧,佛家这个禅是定慧均等,这个要懂得。非常难修,我们为什么不找一个容易的法门?简单方便的法门?成就又不可思议的法门?这就要念佛。在末法时期净土成就,这是世尊在《大集经》里面给我们普遍授记的,我们今天修净土就是顺从佛的教诲。我们生在末法,为什么修这个法门?顺从佛的教诲。我们学这个法门,只要如理如法的修行,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成熟众生,佛菩萨有这个能力,我们想想我们能够劝导一切众生,又何尝没有能力?纵然我们自己没有智慧讲经说法,我们带领大众在一起念佛,这个做得到。念佛的处所就是成熟众生作佛的道场,无论场所大小,无论共修的人数多少,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学,就有不可思议的成就,决定是其他法门所得不到的。

我在美国参观了不少禅修的道场,多半是日本人建的。他们修定,很能够吸引人,美国人在那个道场去修学的很多很多。洛杉矶有一处我看过了,现在这个住持日本法师圆寂了,我去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现在是由他的学生在领导,学生是美国人。禅堂也不太大,大概也只有我们这个教室这么大地方,长方形的,宽没有我们这么宽,比我们这个房间稍微长一点,面积差不多大,四十多个人修行,坐禅。它的特色,进入禅堂一句话不能说。不但一句话不能说,一个妄想都不能打,你就老老实实的坐著。法师在这里巡回看著,看到你昏沉,坐的时候是面壁,法师在你后面走来走去,看你昏沉香板就打下去;看到你乱动,乱动是什么?乱动是打妄想,也就是香板供养。那个道场没有别的,就是一个香板,很简单,细心观察每一个人坐在那里的姿态。外国人很喜欢,我们想想理所当然,外国人生活非常紧张,他进入到这个地方把一切妄想统统放下,他得点轻安,所以很喜欢到这个地方去。甚至於还有学生,高中学生,为什么喜欢到这个地方来?学校功课压力很重,一般人是工作压力很重,都是很重的压力到这个地方来轻松一下,叫你一切放下。禅宗里面常讲「莫思善,莫思恶」,善恶念头一概放下,他们用这些方法。饮食非常简单,一个菜,我们讲大锅菜,一个菜,一个人一个小盘子。确实有它独特的道风。

但是这些人不知道念佛往生净土,不晓得念佛也是修禅定,比他那种坐禅还要殊胜。可是我们念佛堂为什么人家不喜欢,人家喜欢采取禅堂?我们的念佛堂不如法,人家看起来的时候不如禅堂,对禅堂有恭敬心,对於念佛堂轻慢心,我们怎么能成熟众生?怎么能够接引众生?我们念佛人在一起杂心闲话,真正修行道场不但是念佛堂里面止语,跟禅堂一样要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一心专念,那跟禅堂就没有两样了。离开念佛堂之后,在这个道场里面尽可能的少说话,摄心,这个重要。不是重要的事情,非要说话不可,少说话。古德教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是《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说的。由此可知,念佛法门殊胜绝不在宗门之下,非常可惜我们没有做到,没有人跟我们讲解。祖师大德的注疏很多,可惜我们没有去看,看了也不肯去做。我们今天只是劝导大家在念佛堂里面如法,离开念佛堂,我们的教导也就放宽放松了。真正要功夫得力,真正要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一定要把念佛堂里面的修学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我们才能真正成就。自己成就,才能帮助一切众生成就。这是大事,佛家讲「大事因缘」,无过於是。

尤其我们现在生在乱世,这个是事实摆在我们眼前,谁都不能否认。社会动乱,这个地球上哪一个地方安全?老实说,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所以我们也就把寻找安全地方的妄想打掉了。真正安全的地方在哪里?心安,环境就安全了。心不能够安下来,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安全感。心怎么样安?道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明白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就得到,心安与理得相辅相成,你才能远离一切恐怖颠倒妄想。我们自己这样修学,也把我们修学的经验、修学的受用,教导别人,帮助别人,这是成熟众生。我们昨天晚上参加德教会的庆典,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反省,所以我们参加就能得利益,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修学,如何精进。

第八条「观法实相」。实相是真相,观是观察,所谓是观察入微,我们也懂这些道理,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忘掉了,没有去想到。观法实相的方法多,《金刚经》上说得很扼要、很简单,在中国古人修行多半用《金刚经》,这是般若。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都是作观的对象,这个观是用智慧来观察,观察到「万法皆空」。《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三心不可得」,我们起心动念有没有观察到?三心不可得是实相,事实真相。万法因缘生,五停心观里面,第四条教导我们观界入,十八界六入。《楞严经》上讲的四科七大,说得更详细,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如果我们能够常作如是观,你对於这个世间一切法,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了。为什么?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佛才讲,缘生之法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怎么会不清净?

我们今天没有办法摆脱五浊,五浊就是五种的染污,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犯了这个过失;了解事实真相,你自然就放下了,内外都不可得。内里面讲的三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心哪有那么多?这个三心是妄想,是分别心、是执著心、是妄想心,这个东西是假的。真心是常住的,《楞严经》上常讲「常住真心」,永远不变,没有生灭,没有来去,没有染净,那是真心。我们今天用什么心?生灭心,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这是生灭心,生灭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得。这是把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的根源说出来了,佛法的教导没有别的,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换句话说,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我们有个真正的自己,现在我们迷失了自己,佛帮助我们把自己找到,如是而已。你不了解事实真相,这个问题就不能解决。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世界、众生怎么来的?《金刚经》上也说得好,「一合相」。你想想这个味道,合是组合,是一种东西组合的。佛说这个「一」,佛家的名词叫微尘,微尘里面还分色聚极微,极微之微,现在的名词讲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跟佛法讲的很接近。所以哪一法不平等?都是这一个东西组合的。石头、泥土是这个东西组合的,黄金、宝石也是这个东西组合的,为什么就贪恋黄金、宝石,就轻视泥土、石块?一个东西组合的。组合的排列不同而有差别,我们现在讲方程式,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组合的原料完全相同。佛观法实相,他的平等心现前,知道一切万法是平等的,我们凡夫不晓得。我们用古代这种建筑来做比喻,古时候楼阁宫殿是木料搭成的,茅蓬平房也是这些木料搭成的,搭的方式不一样,用的材料多寡不相同,材料完全相同。所以佛菩萨眼睛里面,宫殿楼阁跟茅蓬平房是平等的,楼阁宫殿没有生欢喜心,茅蓬平房没有厌弃的念头。

他为什么能做到?观法实相,他了解。我们凡夫看到幻相,被假相迷住,在这里头生好丑,不了解它的实相。了解实相,万法是平等的,不了解实相才有高下。所以观法实相,能够得平等性智现前。诸佛菩萨契入这个境界,所以心平等。我们要学,至少要常常记住,《金刚经》上,我们要常常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实相。当你顺境里面起贪爱,逆境里面生烦恼,你把这首偈子多念几遍,心就平了。什么样的心情过日子是最正确?清净平等觉过日子是最正确的,正受,那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心态。你要不能够观法实相,这个境界不能现前。

所有的现象都是幻相,都不是实在的,刹那刹那在变化。「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为它刹那变化,这个事不空。因果的转变、相续,这是事实,这个不空。因变成果,因空了,果又变成因,果空了,说因果不空是说因果转变、相续,是讲这两桩事情不空。其实因跟果都是刹那在变化,都是无常。它存在,存在实在太短太短了,《金刚经》上的比喻,实在讲只是比喻一个彷佛,「如露亦如电」,比个彷佛,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详细报告。实际的情况,比闪电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我们凡夫无法想像,而这个都是事实,我们实在讲是粗心大意,觉察不到。但是你能够觉察一些,心愈清净你就会多觉察到一些,心地愈清净,对实相的观察就愈深入,深入之后你就愈自在。

下面一条「入三解脱门」。实在讲,入三解脱门著重在入,契入。三种解脱,这是证果。前面所说的都是积功累德,到这个地方证果了,契入诸佛如来的境界。三解脱门大家都很清楚,《无量寿经》上都讲过,「空、无相、无愿」,这叫三解脱门。这三种,无论哪一种都能够契入解脱。脱是脱离,在果上讲,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分段生死,脱离变易生死,这从事上说。从理上讲,脱离妄想分别执著,这叫解脱。解是从因上讲,脱是从果上讲。你把妄想分别执著这三个解除,三界六道两种生死就脱离。空门进去,空是观一切诸法,就是前面讲的观法实相,《般若经》上就是教我们从这个门进入。相宗,从有相入无相。佛所说的无量无边法门,到最后归纳总不外乎这三类。

你能够观一切法空,万法皆空,无我、无我所。我所是什么?我所有。「我」尚且不可得,哪来的我所有?凡夫不晓得诸法皆空,诸法皆空是实相、真相,把虚幻的相认作真实,这是迷惑。以为这些幻相是真实,他就起了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这就造业了。既造业,这个业会变现出果报,果报也是幻有,也都不是真的,变现出六道三途,虽然是幻法,可是你真的有感受。譬如人作梦,作恶梦,醒来梦是假的,可是正在作梦的时候,不晓得是在作梦,真在那里受苦受乐,他真受。我们今天迷在六道里头,不了解事实真相,种种造作就感受种种果报,不知道这些东西一场空。如果知道是空寂的,纵然是乐受天堂,你也不会生一念贪爱之心,也不会感觉得乐受。你入阿鼻地狱,你也不会感觉得有苦受,为什么?晓得是假的、是空的,你的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你得的是正受。正受叫三昧,常住三昧之中,你就入空解脱门,你从这个门进去了。

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种种示现,我们在这里头要能体会。我们比不上佛菩萨,佛菩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度化众生那一套智慧方法都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我们没法子,凡夫。我们今天自己修行、帮助别人还要依靠经典,离不开三藏十二部,我们居住的所在还要摆著一大堆的书放在那里,不自在,大包袱。佛菩萨多自在,真的除了三衣一钵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实在讲他什么都不需要。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这个包袱放不下,放下这个包袱我们没依靠了,所以还要建个小道场,还要堆放这些资料。但是我们一定要能够记住体会到,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示现,什么时候我们能像他一样。世出世间法都从自性流露出来,不必要背这些包袱,不必要找这些麻烦。诸位要晓得,道场再庄严,你图书馆再丰富,不值得骄傲。说明什么?说明你没入境界,入境界哪有这么多东西?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从来没有写过讲稿来讲,讲《华严经》也没有先编个讲义来讲,那才叫没有包袱,没有负担,完全放下了,自性圆满显露,才真正令人羡慕。他的道场是什么?虚空法界。虚空法界是他的道场,虚空法界是他的家园,一切众生是他教化的对象。我们说「教化」这两个字,凡夫知见,实际上应该要怎样说?一切众生是他服务的对象,是他诚敬供养的对象,这个说法接近普贤菩萨的精神。如果讲教化,还有老师、学生,还有高下;服务、诚敬供养的对象,那是真正契入境界了。我们能常常向这些地方体会,这个世缘才能够摆脱得了,才不会再受它的干扰。不会看到高大的建筑物,生羡慕之心,错了!错得很离谱。为什么?这里面起了贪爱,贪爱一定就连著贪瞋痴慢,都起来了。所以祖师大德们住小茅蓬,示现给我们看,决定没有贪瞋痴慢,住得非常自在,法喜充满,完全是真实智慧的流露。心地真正是清净、无为,从空入门。

第二从「无相」。空入不了,这个门入不了,就走无相。无相,你必须要真正透彻了解世界是一合相。佛在经上给我们说,凡是相对的相都不可得,经上给我们举的例子:男女、一异;一是同,异是不同,这都是相对的。因为你著相,相就有相对的;离相,相对的就没有了,平等的相就现前。凡是相对的相,不可得。诸位要知道,基本的概念是一合相,懂得诸法因缘生,世界一合相,平等性智现前。这是从无相这个门入。

第三从「无愿」,也叫做无作。这个理也很深,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我们讲到无作或者无愿,千万不要发生误会,佛天天叫我们发愿,诸佛都发四弘誓愿,我们不发愿怎么行?还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无愿很容易让我们产生误会。愿决定是有,无愿怎么讲?无执著你那个愿,无分别;你这个愿心里离开妄想分别执著,那个愿行就叫无作,就叫无愿、无作。我们知道十方一切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他有没有愿?无愿;有没有作?无作,只要有感,立刻就有应。我们从这些地方去体会,无作、无愿的意思能体会到一些,才不至於把这个名词术语解错了。

我们凡夫有感有应,众生有感我们真的有心去应,就有愿有作。有愿、有作,诸位要知道,如果有愿有作,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相应,你有愿有作出不了六道。纵然你积功累德,断恶修善,依照佛法去修行,你没有摆脱妄想分别执著,你还是在六道,离不开六道。如果这里面执著没有了,但是还有妄想分别,你不能脱离十法界。纵然证到一真法界,妄想还没有断尽,但是我们已经说那些人无愿无作了。为什么?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要晓得,真正到无愿、无作是什么人?法身大士。我们虽然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懂得他们在六道,甚至於在三途应化,真的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他们才是真正能够和光同尘,相上他跟凡夫没有两样,实际上他一尘不染。一尘不染,那就是无作;与众生和光同尘,他就是作。

释迦牟尼佛示现在世间当年也穿衣吃饭,天天也讲经说法,作;但是心地上确实一尘不染,确实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就是无愿无作。所以这些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则搞错了,无愿你也不发愿,无作什么都不干了,全搞错了,现代人断章取义的很多。听说在大陆,听我讲经讲这些,他错会了意思;无愿无作好,他工作也不要,辞掉了,什么事都不干,念几天佛,没饭吃了,写信说怎么办?这是把意思搞错了。无愿还是要有愿帮助一切众生,无作还是要用行动去帮助一切众生,不是叫你工作放下,不是叫你家都不顾,哪有这种佛法?由此可知,开经偈里面讲的「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重要,千万不能把这个意思,佛所讲的意思错会了,有疑惑一定要问。我们在这个教室里面讲演,人数虽然不多,张德声给我一个传真来提醒我,在网路上同时听众,他的估计有几十万人之多。所以他提醒我,每一次讲演你要想到面对的观众是几十万人,不是现场这几个人,他的提醒非常好。所以诸位如果有疑问,可以用电子邮件传递给我,我会在讲经的时候提出来答覆,给大家解答。断疑生信,我们的功夫才能够得力。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以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一些讲记内容,希望会对各位有所帮助。若是师兄需要其他的文章,可以自行搜索净空法师的华严经讲记。我们在修行华严经的时候可以不选择一个念诵华严经的方式,我们也可以选择听华严经,那么我们怎么听华严经呢?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询问其他的师兄进行修行。以上只是本人的个人观点,若是有什么不正确的地方还希望诸位师兄多多包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