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菩提达摩的生平和禅法

发布时间:2023-09-19 12:57:47作者:药师网

  菩提达摩的生平和禅法

  真禅

  菩提达摩开创了中国禅宗,成为印度来华高僧中对我国佛教和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位。因此对其生平和禅法,一些僧俗青年学者甚感兴趣,经常问道于余。现撰此文以答之,并请海内禅家指正。

  达摩的生平,有《续高僧传》、《历代法宝记》、《景德传灯录》等各家不同的记载。然禅家所本,皆宗《景德传灯录》。现依此书介绍如下:

  一、菩提达摩的生平

  菩提达摩,南印度香至王第三子,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改名为菩提达摩。时佛大先,佛大胜多与达摩同师佛陀跋陀,学习小乘禅观。佛大先与达摩遇般若多罗,遂舍小趣大,共同教化,时人称为二甘露门。佛大胜多则分途而为六宗,聚落峥嵘,徒众甚盛。后达摩心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乃远渡重洋,凡三寒暑。于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丁未岁九月二十一日,达于南海。广州刺史萧昂具主礼迎接,奏闻梁武帝萧衍。武帝遣使持诏迎请,十一月一日至金陵。师与武帝进行以下的对话: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师曰:“无有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第一义谛?”

  师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师曰:“不识。”

  武帝对达摩的话,不能领悟。达摩自知语不对机,即于是月十九日,潜过江北,二十三日抵达洛阳,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咸称之为“壁观婆罗门”。

  时有神光法师,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善谈玄理。闻师与武帝谈话内容,甚为敬佩,乃往少林,晨夕参承。师常端坐面墙,莫闻诲励。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下大雪,光坚立不动,至于黎明,积雪过膝。师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泣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师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何益。”光闻师诲励,潜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师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光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师曰:“诸沸法印,匪从人得。”光曰: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师遂因与易名曰慧可。

\

  达摩在少林寺住了九年、欲返印度,乃召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

  道副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我皮。”

  尼总持曰:“我今所见,如喜庆见阿閦佛,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

  道育曰:“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

  慧可顶礼后,依位默然而立。师曰:“汝得吾髓。”

  师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与迦叶,辗转嘱众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

  可曰:“请师指陈。”

  师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我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人。我自到此,凡五次中毒,我常出毒置石,石裂为粉。由于我在印度,遥见神州有大乘气象,遂逾海越漠,为法求人,今幸得汝,吾意已终。”时有光统律师,菩提流支三藏,见师遐振玄风,普施法雨,竟起害心,数加毒药。至第六次,师知传法得人,化缘已毕,不复救之,端坐而逝。此即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6年)丙子岁十月五日。

  三年后,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间:“师何往?”师日:“西天去。’\’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圹,唯空棺内,有革履一只。

  二、菩提达摩的禅法

  菩提达摩的禅法,根据其弟子昙林所传《略辨大乘人道四行》,有二人四行的禅观。

  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能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人。

  行人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人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一、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二、随缘行: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八风不动,冥顺于道,称为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随形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尔。功德黑业,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理,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名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信解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彼无此。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不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净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庄严菩提之道。檀施即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达摩的二人,犹如理与事,体与用,是指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没有理的行,没有行的理,好似跛者跑路,步履维艰。达摩的四行,是以“称法行”为归宿,前三者是事,后一者是理。归宿到修行六度,而无所行。行而不行,是理行二入的要旨。临济禅师说:“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若能行而不行,不行而行,是人则永不受人惑。若问达摩西来意是什么?就是使人不受人惑。

  如何修六度法,在《少室逸书·达摩和尚观心破相论》中达摩答慧可说:“欲修六度,当净六根,欲净六根,先降六贼。欲舍眼贼,离诸色境,心无悭恪,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勿令放逸,名为持戒。能除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舌贼,不贪邪味,赞咏讲说,心无疲厌,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其心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摄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乐诸功德,名为智慧。若能永除六贼,常修净六根,是名六波罗蜜行。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如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又《观心破相论》达摩对于修伽蓝、铸形象、烧香散花、燃长明灯、昼夜六时能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等等种种功德,答慧可问,至为精辟。

  (一)、伽蓝,西域梵音,此地翻为清净处地。若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为修伽蓝。

  (二)、铸形像,是铸金铜之作。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工匠,以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为画像,熔练身心真如佛性,遍人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此即无漏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真如法身。

  (三)、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熏诸秽恶业,悉令消灭。

  (四)、散花者,所谓演说正法诸功德花。佛所称叹,究竟常住,无凋落期。

  (五)、长明灯者,正觉心也。常燃如是真如正觉灯,照彼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燃万千灯。以灯续明,明终不尽,以无尽故,号曰长明。

  (六)、六时行道者,长时不舍,名曰六时行道。

  (七)、持斋,所谓斋整身心,不令散乱。

  (八)、言断食者,断于无明恶业之食。

  (九)、礼拜,若能恶情永断,善念恒存,虽不见相,当名礼拜。

  (十)、念佛者,在口曰诵,在心曰念。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福,终无是处。

  上述内容,说明达摩的禅法,是以理导行,以行人理,事理不二,圆融无碍。惜今之说禅者,或执于事,或废于理,翻转葛藤,均不解达摩之西来意也。

  1987年佛成道日写于

  上海玉佛寺般若丈室

  (原载《玉佛丈室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