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谈心说识 第九章 因缘所生法——依他起性与缘起无常

发布时间:2023-08-07 15:21:43作者:药师网

第九章 因缘所生法——依他起性与缘起无常

一、 方广大庄严经》卷十一云:“一切法从因缘生”。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觉悟的真理是什么呢?

是“因缘法”,是“缘起法”,如果我们真能体会此“缘生则聚,缘散则灭”的真理而受用的话,我们也能像佛一样远离世间的一切烦恼困苦。佛经上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因缘”梵文hetu-pratyaya。“因”,是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是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因缘,广义而言,是指宇宙现象界的种种相互关系,例如:人与人之间相敬相爱、相争相逐、相善相恶,物事的生灭聚散等的种种关系。

懂得因缘,就会了悟世间众生的命运、浮沈,懂得世间生死的缘起缘灭,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就地洞彻清楚,了然於胸。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道不虚行,遇缘则合。

《楞严经疏》云: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例如,我们要建一座十层在厦,一定要结合砖瓦、木料、水泥、金钱、人工……等各种因缘条件,才能建筑完成。

由因缘而生一切万法,在唯识宗的根本论典《唯识三十颂》中有此说法:“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依”是仗托义,“他”是指诸法因缘。是在说明一切法,自不能生,皆仗因托缘,因缘具足,乃能生起,因此世间法,皆依他而生起。

《偷伽师地论》卷七十三云:云何依他起自性,谓从众缘所生自性。

又云:

依他起自性,由何故依他?答:由因缘故。

《成唯识论》卷八云: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

所谓“心心所”的自证分“及所变现”的相见二分,无不是由“众缘”和合而“生”的。缘生诸支,“如幻事等”那样的“非有”而又“似”乎是“有”,以此“诳惑”世间的“愚夫”,愚夫被它所诳惑,不能了达它的假有似现,而以为它是实有,由此亦可知道“一切皆名依他起性”。被诳惑的愚夫,於此依他起上,即不了达它的如幻假有,於是就在上面“横执我法”,或者执著是“有”是“无”,或者执著是“一”是“异”,或者执著是“俱”是“不俱等”,“等”是等於或执是实是不实,是常是无常的一切执著。便是不是真的如愚夫所执?不!一切所有的妄执,“如空华等”,若“性”若“相”,是“都无”所有的,如是“一切皆名遍计所执”。若於“依他起”上了解“彼所妄执”的“我法俱”是“空”的,根本没有它的实质可得。

《显扬圣教论》卷六云:依他起自性者,谓从缘所生法自性。

明一切本无自性者,是依托众缘而起,是众缘和合而成;但众生不明真相,执著具有品质相貌的假有之法为真;於无我中,执有实我;於无法中,执有实法。不了解一切诸法都是众生的虚妄分别心为因缘而产生,所以《唯识三十颂》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由於有分别心才有你、我、他等人我是非的产生,才会在事物上分别你的东西、我的东西。“分别”是指一切心品的“见分”(主观的分辨能力),这个见分是因缘所生;要有一个对象(客观条件)为所缘,所以说,见分是内要依杖见分种子,外是藉著境界、知识等因缘,才能生起。因此应知有虚妄分别是缘所生。缘所生义,就是依他起义。故《方广大庄严经》云:“一切法从因缘生”。

二、因缘与人际关系

人的成功与否也是视其是否有良好的因缘条件而定。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就会欠缺,会有遗憾,所以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承受。急不得,也强求不来。

谚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一般人都听得懂,也正是佛法所谓的“因缘果报”最好的诠释。因为在这世界上,没有“偶然”的繁荣,也不会有“无因”的兴隆。

《六祖坛经》中,记载五祖度化六祖慧能的一段因缘:

六祖慧能年轻的时候,从广东跋涉到湖北,晓行夜宿三十多天才只达黄梅的东禅寺,想跟随五祖弘忍学法。初见面时,五祖就看出了他学佛法的根器、因缘俱已成熟。

问:‘你从那里来?来寻求什么?'

答:‘弟子远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听了这回答,不觉心中一凉,为测试此子夙缘,便不假辞色:‘你不过是小小一个领南蛮子,如何敢企求诸佛诸祖的境界?'

慧能侃侃而谈:‘人有东西南北的畛隔,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想想,吩咐说:‘很好,你就留下来跟大家一起做事,到槽房去工作吧!'

从此一连八个月,慧能天天拿著柴刀砍柴,一捆捆的砍下去……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著石舂米,一步步的踏下去……五祖不闻不问,不傅一句佛法;六祖不言不语,绝无一丝怨咎——一直到后来五祖连夜将衣钵傅与六祖之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领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好傅法给你。

世间有很多人不解因缘,忙著在人间奔走,忙著功名荣耀的争取,没想到衡刺的结果是天下没打成,自己却迷失了。在失意挫折中找不到自我,埋怨别人不肯拉你一把,嘀咕老天爷有偏见……等种种不平的情绪已氾濫到极致时,就会造成灾害了。

播下再好的种子,也不见得都能立刻冒出芽苗。要是土质不良,日照不足,生长条件欠佳的话,有时候连芽苗都冒不出来。因此,辛辛苦苦播下的种子,冒芽的时间亦有早有晚,有时也会因条件不足而萎凋。事业的经营,如能顾及消费者的方便,则播下的种子必能萌芽成长。所谓“一要辛苦一分收获”,更何况,只要开拓、制造有利的条件,芽苗即可及早冒出。

这就好像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腐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能开花结果。有的种子发了芽也会因土壤、水分、阳光的不足而枯死,要再重新播种。而此时的“缘”就是再生的起点。而这个再生的缘也可能是得度的因缘。

人世间的因缘,忽然邂逅,忽然离散,总有个理则在,“在经一番彻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结缘结果的。这就好像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问他是事出自曹溪(六祖慧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

‘你去曹溪之前,带了什么去?'

‘本性俱足。'石头笑道:‘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断然放下身心:‘要是不去曹溪,怎么知道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能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向无所不在的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我们要坐车到目的地,就得有司机先生开车,这是行路的因缘;我们在家扭开电视机,就有许多歌舞娱乐节目,这是视听的因缘……靠了这么多因缘的巧妙组合,我们才能过著快乐自由自在生活。

对於人我之间的关系,用寺庙里弥勒菩萨的一首对联可以表露无遗——

眼前都是有缘,相见相亲,

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

何妨大肚包容!

三、依他起性的定义

依他起性,梵文paratantra-svabh?va,西藏语:gshan-gyi dham-bshim。又作依他起相。缘起自性,是藉种种助缘而生起。例如,树是因,人将其制成木材的过程是缘,而后才有桌、椅的产生,由於皆是因缘而生、众缘和合,故名依他而起,非自然生,故生无自性。依唯识思想的解说,凡因缘所生之法总为不实,故谓之妄;而不生不灭之法为真如真实,故谓之真;唯识宗为明了“真妄之究竟”所以立三性说,就是: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

这三者的关系如何,下一章会详述,本文仅以“依他起性”——因缘和合而生之法为主。

此依他缘而生起一切如幻假有等现象之诸法,属於有为法,在百法中,除六种无为法外,其他九十四法皆为此性所摄,由於一切有为之现象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则诸法灭,所以有“如幻假有”、“非有似有、假有无实”等说法。

但《显扬圣教论》卷十六云:

问此依他起自性,为是实有?为是假有?答:应知此性通假实有。问:为由世俗故有?为由胜义故有?

答:不知由世俗故说之为有。

又云:“依他起自性,非如施设,决定是有;亦非一切决定是无。故一切种,非有非无。然许一切种,皆可言说:谓若有、若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显扬圣教论》卷六中,提到依他起性有哪些功能。

问:依他起自性,能作几业?

答:有五种。一、能生诸杂染体。二、能为遍计所执自性,及圆成实自性所依,三、能为众生执所依,四、能为法执所依,五、能为二执习气鹿重所依。

又在《相宗络索》书中,对依他起性之义,作如下解:

依他起性,或依境或依根或依言或依义展转,依彼事理拣别真妄而实知之。此相宗所依以立量就流转中证还灭理,比量也由此度理无谬,虽未即亲证真如而可因以证。如由八识五遍行流注六识而成此性。(《相宗络索》,衡阳王夫之撰)

识的依他起性之作用,是通过思惟的规律性活动来实现的,即所谓“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缘”就是规律的意思。唯识学把思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以及它们在人的心理上所产生出来的作用,概括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是依托众缘而生起的,众缘是指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它们作为识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惟规律,是与客观规律相一致的,并对人的一切思想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其中,心、心所法依四缘生起,色法依二缘(因缘、增上缘)生起,以及在缘生色、心诸法所假定的不相应行法(指来源於主观而存在於客观的事物)等四位九十四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起。这种众缘生诸法的理论,从原始经典到大乘佛教的论典皆有提及它,“如幻假有”地表达了法相唯识的基本思想,亦为依他起性的真实含义。依他起性是阿赖耶识缘起说之分别自性缘起的依据,它把识所面对的一切事物规定为依因缘和合而有,非是固定的实有自体的功能。这和“缘起性空”的观点是相契合的。

四、依他起性的特质

(一)如幻假有

《成唯识论》卷八云:“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各虽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实,名依他起。”

这里的“三界”,谓经验感知的外界事物,名曰“欲界”;观念再现的客观对象,名曰“色界”;概念抽象的本质属性,名曰“无色界”。此三界系指被人们明确意识到的,包括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所直接意识到或自觉运用的一切知识要素的总和,故说“有义”。这些知识不论是亲身感知获得的,还是通过学习接受的,它们在人的思想实践活动中常常受到自我意识的调节和限制,并明显地带有过去意识的痕迹,故说“由我始来虚妄熏习”。当这些知识进入人的主观精神活动中的时候,它们便作为思想藉以进行的最基本要素而存在,包括存在於人脑内成为思惟的主体意识和存在於人脑外成为思惟的客体意识,故说“各虽体一,而似二生”。所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就是说,思惟过程本身的规律活动具备两方面的作用;它一方面依主体意识去分析对象,即取对象的属性而生起能缘之心,此谓“见分”;另一方面依客体意识去分析主体,即取主体的属性而生起所缘之境,此谓“相分”。见分的能缘之心和相分的所缘之境皆来自相关的知识体系,它们由人们感知和思考外物的最小讯息和符号单位按一定的逻辑框架或思惟模式排列而成,故说“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实”。

依他起如何是如幻假有?

《成唯识论》卷八云:虽无始来心、心所法已能缘自相见分等,而我法执恒俱行故,不如实知众缘所引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依如是义故有颂言:‘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

虽说一切有情众生从无始来的心心所法,已能缘其各自相、见分等,然而因有能障的我、法二执恒时俱行不息的关系,将依他如幻的道理覆障起来,所以不能如实了知众缘所引的自心心所虚妄变现,以为它是客观外在的实有自体,所以不能了达依他如幻。为了显示依他起的非实有,现在特以八种譬喻来说明。《摄大乘论讲记》说:为什么要用幻等八喻来说明依他起自性呢?为了依起自性的虚妄分别去,生起不同的疑惑,为了要除他虚妄法中的疑惑,所以说幻等八喻。实际上,不一定要这样各别的除遣疑惑,是可以互相通用的。现在先解说这八喻的差别。

(1)犹如幻事:如幻术所变的象马牛羊,虽不是真实的象马,但象马的幻相,能成为我们的对象。依他起性也是这样,虽没有像乱识所见的实有的色等境义,但显现可得,能成为能遍计心心所未能遍计所行的境界。

(2)阳焰:如春天的阳光,照耀著飞升的水汽,它虽不是水,但能引起渴鹿的水想。色等依他也这样,虽不是实色,但他现起的倒相,难使心心所生起。

(3)梦境:如梦中所梦见的种种境界,虽都并无其事,但在梦中却真会生起布畏或欣喜的心情,疲劳或舒适的生理感觉。依他起也是这样,虽所现的没有真实,可是有可爱和不可爱的受用差别现前。

(4)镜像:如镜中的影像是没有实质的,因外境有本质的关系,镜中自然现起影像来。依他起的爱非爱其实也是这样,虽没有爱非爱的实义,但依不净的善恶业因,自有可爱不可爱的果报现起。

(5)光影:如人在灯光下,作种种手势,墙壁上就有种种的影像现起。所谓如弄影者,有其种种光影可得。这光下所现出的光影,自然是不实在的。依他起的种种识也是这样,虽没有真实的种种识,但有种种诸识转起。这与阳焰喻的心心所法不同,前者是说没有实境,可以有心法的生起,此中是说没有实心却可以生起种种差别识。

(6)谷响:如我们在山谷中呼唤什么就有什么回响。这回声,本没有人在说,但听起来好像实有其事。依他起的言说也是这样,虽没有实在的见闻觉知的言说,但可现起种种言说的语业。

(7)水月:水中没有实在的月,然因水澄清明净,能映出相似的月影来。依他起的定中境界,像变水为地,变地为水等,也是这样,虽不是真实的,但由三摩地的力量,就随种种的胜解不同,现起似乎真实的定境。

(8)变化:如善於变化的幻师,以树叶稻草等,变为象马车乘,他明知这象马车乘是假的,但还是要变,因为变的东西,也还有用处。菩萨的受生也是这样,明知诸法无实,但变现种种身相,利乐有情。如上所说的八种譬喻,看来好像一切有所成的实在都是非有的,不过因为显现可得,似乎是有的一样。

在《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中,也以十种譬喻来表示人身乃依於众缘和合而成,而其本质无有实体,也没有恒常之性。十喻如下:

(1)如聚沫喻:谓人身如泡沫,转眼瞬间即逝。

(2)如泡喻:谓人身如泡,瞬息破灭。

(3)如炎喻:谓人身从渴爱生。

(4)如芭蕉喻:谓人身之中无坚固不坏之实体。

(5)如幻喻:谓人身从虚妄颠倒所生。

(6)如梦喻:谓人身如梦,所见皆属虚妄。

(7)如影喻:谓人身从业缘显现。

(8)如响喻:谓人身属诸因缘之和合。

(9)如浮云喻:谓人身须臾即灭。

(10)如电喻:谓人身之心念无一常住。

《大般若经》卷四百六十七亦云:

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如幻,虚妄不实,不得自在。亦如虚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皆不可得。虽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谁诃毁我?谁骂詈我?谁凌辱我?谁以种种瓦石刀杖加害於我?谁复受彼凌辱加害?皆是自心虚妄分别,我今不应横起执著。如是诸法,由自性空胜义空故,都无所有。菩萨如是审观察时,如实了知诸行空寂,於一切法不生异想。(《大正藏》卷七,三六五中)

由此经文可知一切法中,心为原本。一切法中,心最为胜,一切法中,心为难知。一切法中,心义最要。然非执我众生,所能亲契。是故必使先了知唯识道理,俾就现行,亲证种习。而知“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皆依识主,归心泯相,心义现前,乃能知三界一切法,无不唯心所造。而顿舍私我妄执,以如实自知心也。以是义故,应建立唯识法门。

(二)净分与染分

因缘所生的依他起性有二种特性,今先举例后有说明。

从前有一位善解鸟语的挑夫,家境非常困革,专事帮人运货挑物赚钱维生。一天,有位商人雇请他运货回家,途中感觉口渴,就在河喝水。那时飞来一只鸟,吱吱喳喳的叫了一会儿,商人听了心中感觉闷纳,又看见脚夫对著鸟在微笑。回到家中,商人忍不住心中疑团问挑夫:‘我们在河边饮水,有只小鸟突然飞来不停地鸣叫著,当时你还对著鸟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挑夫回答:‘那只鸟告诉我,你身上有粒珍贵明珠是无价之宝,要我杀了你,然后拿取明珠,我就不必再做此辛苦的工作,马上就可以成为大富翁,而你的肉就可以成为它的美食。我听后只是对它笑笑。'

商人又问:‘你知道我身上有颗明珠,为什么不杀我?'

挑夫说:‘我前世就是为了贪取别人的财物,今天才贫穷得帮人做苦力,若再杀人取宝珠,来世的苦,岂不是比今世更惨吗?那要到何时才能解脱贫穷呢?所以我这一生决不再取不义之财。'(《经典异相》卷四十四,《大正藏》卷五十三)

了悟“因缘法”,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依“缘”而存在,不管是善是恶,是烦恼,是清净,都是“依他起性”。见财起贪意,而造恶业,是“染分依他”,(有烦恼);见财不起贪意,反而思惟,警戒自身不再造恶,这个念头是属“净分依他”。

染分依他,指依虚妄分别之缘而起的有漏杂染之诸汉。

净分依他是指依圣智之缘而生起的无漏纯净之法。但若就别义而言,净分依他亦摄於“圆成实性”中。故《成唯识论》卷八云:

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多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大正藏》卷三十一,四十六中)

又《解深密经》卷二云:若诸菩萨能於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承认自己的教育不足,在选择丈夫的时候,只知道依附,并且受尽折磨。离婚之后,她孑然一身,觉得天下之大,而自己竟如此萧瑟孤索;她的心很冷,浮在脸上的是未经妆的苍白;在她身后的感觉,好像世间上所有支撑力全然消失了,走起路来,有点摇晃。我们却暗中为她捏一把汗,倒不是怕她堕落,因为她是那种给人很有自持感的女人;而是世情何堪,竟使如此懦弱的小女子背负如许沉重的负担。

和个月下来,她容颜依然那么苍白,但是,她正默默地求职和求学,不再找朋友诉苦;为了她的自尊心,没有人敢当面塞线给她,心里却为她急得心焦。

没有朋友敢期许刀子有重在的改变,就像寒风之下,墙角的小草,不敢期待它过得了冬。除了少数人之外,熙攘的台北,从来未曾注意到这墙角的小女子。

直到有一天,他的朋友发现她依然没有倒下;瘦弱的她每天早上为人擦拭汽车、扫楼梯间,及帮人照顾孩子,晚上则到夜校练打字、速记和电脑操作。很少人相信她可以承担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和读书,也很难相信她能够用半条吐司和三杯奶度过一天。

她就是这样承受下来。直到今天,她容光焕发地生活著,且成为一家公司的老板。由於她的选择和努力且善於把握因缘,因此改变了困苦的环境,而拥有一片自己的天空。

就由於依他起性有染、净之分,所以如《解深密经》所云:

“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大正藏》卷十六,六九三下)

国六空中大学人文学系主任——沈谦教授,在他的这篇短文里提到:

“乐观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香味,

悲观的人看到玫瑰想到它的刺,

玫瑰是一要的,

不一样的是人的观点。

……

生活像磨石,

它能将你磨碎,

也能使你磨得发光,

问题在於你的本质。”

当别人对你有意见时;如果你认为是善意,不但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更可以得到启示与警省,得到助力与友谊。

如果你认为是恶意,不但善意急转为恶意,更可能遭致烦恼与怨尤,徒增阻力与敌意。

五、缘起无常——人生才有希望

由上所论,我们知道依他起性,是因缘所生法,非实有,是经由空间和时间以及客观的因素来决定它的存在。佛教的根本思想——缘起,在时间和空间上,显示了万法的实存状况。在原始经典中,曾提到:

“云何缘起?谓缘生即有老死。若如来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此为缘起法。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缘起;见法即见佛,见佛即见法。”

从上述有名的经文中,我们更可以了解缘起的意义。

人活在世上,有两道关口很难通过,又不得不通过。一是我们存在的形驱,二是我们生活的人间世。人的真实生命,总是落在我们存在的形驱去展开人生的行程,然而我们存在的形驱却是有限的,这是人生悲剧的开始。来自形躯的限定:一是会病痛会老死,不管人生多美好,总有一天我们会割舍一切而去;二是会疲累会伤感,不论是谁面对人生,总有承担不了的时候;三是性向才情天生各异,各显精采,也各有局限。所以人的情意理想,总不能有充实的实现;失意和挫折几乎不可免的环绕在我们生命的周遭。

因为缘起即无常,缘起即无我,就由於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是无常,有生灭变化,所以星云大师言:“由於诸法无常,人生才有希望。”所以人生的圆满与否,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承担,如何去处理化解。只要正确地认识因缘,和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沟通,广结善缘,体证般若定慧;不拘泥於世相,不执滞於人我,才能和诸佛一鼻孔出气,心游法界,消遥自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