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一)
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心。
不是从外面去找佛,
而是这念心觉悟了,心就清凉,就是佛;
这念心迷失了,心随境转,
心颠倒、愚痴,就是众生。
「佛」的意义就是「觉」,即是「觉悟」的意思。
「佛者,觉也」。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觉的关系,佛性就变成众生性了;假使这念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佛性就变成兽性;这念心若是觉悟了,佛性又马上现前。所以佛经中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本来就是一体的,这念心觉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萨心。所以古德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不是从外面去找佛,而是这念心觉悟了,心就清凉,就是佛;这念心迷失了,心随境转,心颠倒、愚痴,就是众生。
时时刻刻觉性都能现前,佛性就现前。所以,佛的意义,就是觉悟的意思;因为每个人都有心,所以每个人都能成佛。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二)
这一念心由于过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
所以这一辈子出生之后,
每个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样。
众生有千千万万的烦恼,这些烦恼归纳起来约有三种:第一、见惑和思惑;第二、尘沙惑;第三、无明惑。惑就是烦恼。因为有这种种烦恼惑业,故令众生生死轮回、不得安乐。
「见惑」:因为知见不正、观念错误而产生的烦恼,即称之为见惑。「思惑」:即是心中本具的贪、瞋、痴、慢、疑等种种烦恼。「见惑」是由于对外面的事物认识不清楚、产生错觉而生。「思惑」是自己心中的贪、瞋、痴产生出来的。断除见惑和思惑,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第二种烦恼是「尘沙惑」。菩萨欲普度众生,就必须知道种种的法门;未能通达如尘沙般众多的法门,即是尘沙惑。若破除尘沙惑,知道无量无边的法门,就能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成就菩萨圣果。
众生的烦恼惑业中,第三种是「无明惑」,即众生本具的根本烦恼。佛性本具,无明也是本具的;无明漏尽,方能成就佛道。
这一念心由于过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所以这一辈子出生之后,每个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样。例如历史上有位白居易,一生下来就认识「之、无」二字;这即是表示人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因果,智慧不是这一生即具备的,是由于过去曾经熏习,所以一生下来就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后,对于过去的事却完全忘记了呢﹖那是由于每个人过去的因不一样;假使人人都能够具足定、慧,就一定能够知道过去的事情。
故知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只要发长远心,修习定慧,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烦恼惑业,定能超凡入圣,成就菩提道业。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三)
「法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
虽然看不见,但在日用之间却能作种种的佛事;
法身就是佛性,即本自具足的这念心性,人人都有。
这念心由于每个人的定慧层次不一,
所以一生的果报也都不同。
佛经云,这念心具足了智慧和定力,就可以改变生理和环境。所以古人悟道之后讲了二句话:「过去人逐法,现在法逐人」。「人逐法」即是尚未契悟本心本性,心时时刻刻就像猴子一样,所谓心猿意马,心经常为外境所转。「法逐人」即是契悟自心,明白本心本性不动不摇、不去不来、常寂常照,外在的境界就随着自己的心念而转变,时刻都能安祥、自在。
佛是觉悟的圣者,具足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法身」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虽然看不见,但在日用之间却能作种种的佛事;法身就是佛性,即本自具足的这念心性,人人都有。这念心由于每个人的定慧层次不一,所以一生的果报也都不同。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四)
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在眼中称之为见,
在耳根称之为闻,
在舌头可以知道酸甜苦辣,
在手上就能够作种种的动作,
在脚上就知道走路。
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在那里?佛性在眼中称之为见,在耳根称之为闻,在舌头可以知道酸甜苦辣,在手上就能够作种种的动作,在脚上就知道走路。假使这念佛性周放遍照,则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宇宙都在佛性当中;若将佛性收摄,就如微尘般,了不可得;所谓放之周遍沙界,收之如一微尘;六根归摄到这一念心之后,就能产生微妙不可思议的妙用,这就是法身的作用;色身终归于坏灭,法身则是恒常不朽的。
能够回光返照、断恶修善的这念觉心、智慧心,就称之为智慧佛。这念觉心、智慧心能够破除心中种种幻相、契悟空性,于真空中产生妙有,具足一切神通、智慧;这念觉悟的心就是法身佛。
法身就是佛性、觉性,众生皆有。明白此理,就能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五)
这一念心始终存在;
成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
未成佛,这念心和佛菩萨比起来,
也不减少一丝一毫。
这念智慧心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所感的果报就是「报身佛」。具足报身佛、法身佛,就能产生一种神通妙用,即称之为「化身佛」,能随缘变化,度化众生。化身、报身,皆是以法身为根本。
每个人也有法、报、化三身,但是凡夫的法身、报身、化身,和佛菩萨相较之下,仍是千差万别。例如,在学校时,你是校长、老师;在公司时,是总经理、董事长或员工;回到家里,又变成子女的爸爸、妈妈,这种种不同的身份,随着因缘所现的假名假相,即是化身,人人都有。
虽然有老师、佛弟子、董事长、或是爸爸、妈妈等身份上的不同,可是这念心并没有改变;这念始终未变的心,就是自己的法身,法身虽然看不见,但具足无量的智慧和功德。这一念心始终存在;成佛,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未成佛,这念心和佛菩萨比起来,也不减少一丝一毫;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道」无老少,这一念心是没有差别的,这就是法身。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六)
法、报、化三身,若以太阳为例:
阳光属于法身;
太阳的本体,就是报身;
阳光照射万物所产生的影子,就是化身。
众生的「报身」是什么意思?「报」就是果报,是过去种的因,现在感的果,所以每个人的报身皆不相同,眼、耳、鼻、舌、身、意、四肢、五官、美丑、高矮、胖瘦,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等,都不一样,这就是报身。
法、报、化三身,若以太阳为例:阳光属于法身;太阳的本体,就是报身;阳光照射万物所产生的影子,就是化身。
诸佛菩萨已证到空性,所以佛菩萨的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具足神通、智慧,能显诸多妙用,自在无碍;众生未漏除习气、烦恼,尚未证悟空性,所以不得自在,无法显诸神通、妙用。
法身就好比阳光,阳光始终是不会灭的,白天、晚上都存在。这念心也是白天、晚上都存在;白天,这念心在思惟、作用;晚上,色身虽然在休息,但因为人的意识不容易止息,所以心念并没有休息,仍在活动、作用;既使心意识没有在活动、作用,但是能知、能觉的这一念心仍然存在。所以,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是根本,这念心就是法身。这念心清净无染,即是清净法身佛,将来所得的果报,就是圆满报身佛;若这念智慧心和真空的道理、真如法性相应,而显出种种神通妙用,就是千百亿化身佛。
「法身」无始无终、没有生灭;「报身」是有始无终,属生灭法;「化身」是有始有终,亦属生灭幻化。虽然有法、报、化三身之分别,仍是以法身为根本,还是离不开这一念心,三身原是一体的。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七)
脑神经细胞属于物质,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
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死亡当中,
如身上的汗垢,就是细胞死亡后排放出来的物质。
所以脑神经细胞当然不是自己的本心、真心。
「心」有三种解释:第一、肉团心。第二、妄想心。第三真实心,即菩提心,即是法身。
「肉团心」即是心脏的心,是种物质,每一个人都有。在现代医学的心脏移植手术中,甲的心脏可以换到乙的身上,如果心脏的心代表自己的本心、真心,心换掉了,难道自己过去的任何事情都忘记了吗﹖或是甲以前所知道的事情,都跟随心脏转移到乙的身上,乙能清楚甲的事情吗﹖事实却非如此,乙还是记得自己过去的事情,也不知道甲的事情。因此可知心脏的心不是本心、真心。
也有些人认为脑神经细胞代表本心、真心;但是脑神经细胞也属于物质,具有新陈代谢的作用,时时刻刻都在生、灭、死亡当中,如身上的汗垢,就是细胞死亡后排放出来的物质。所以脑神经细胞当然不是自己的本心、真心。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八)
「真心」就是
能知能闻、灵知灵觉、寂照一如的这念心,
也就是菩提心。
「妄想心」就是念念迁流、生灭不已的念头;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心始终在患得患失之中,即一般人所云:「心猿意马」,念头如瀑流般生生灭灭、无法止息,这种种的念头,因为是生灭、虚妄的,所以不是常住不变的本自真心。
「真心」就是能知能闻、灵知灵觉、寂照一如的这念心,也就是菩提心。要真心现前,则什么都不能执着;如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念心不执着过去、现在、未来,当下这念心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即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契悟了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定慧上,这才是自己的本自真心。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九)
「觉性」就是
人人都具有的灵明妙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性;
能够知道是非善恶、改过向善的心。
明心见性的「性」有二种解释:一、觉性。二、空性。
「觉性」就是人人都具有的灵明妙觉、灵知灵觉的这念心性;能够知道是非善恶、改过向善的心。觉性分为三种层次:一、不觉,二、正觉,三、无上正等正觉。
「不觉」即是众生没有开悟,时时刻刻在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凡事只为自己着想,这就是不觉,不觉就称之为众生。
「正觉」即是听闻佛法之后,知道人生是苦,要赶快修行,断除贪、瞋、痴、慢、疑、邪见,转识成智,断见思惑;见思惑断尽,就是正觉。正觉的修证也有深浅不同的境界,如罗汉圣人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等深浅不同的果位,每一果位所断的烦恼、所证的境界都不相同。罗汉及缘觉圣人的心经常都是清净的,觉性时时刻刻现前,不会再造杀盗淫,所以都是属于正觉的境界。
菩萨的境界较罗汉更高一层;菩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广修六度万行,不仅自觉又能觉他。然因菩萨的功行、智慧、德行尚未完全圆满,所以仍不及佛的境界。待菩萨行圆满了,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惑全皆漏尽,能够普度众生、成就一切众生的善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果,如释迦牟尼佛,这就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
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
当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
与虚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假使不明了佛法中「空性」的道理,就容易产生误解。佛法讲「空」,不是虚空的空、空空洞洞的空,虚空虽然是空,但里面没有智慧;佛性中具足空性,本性本空,当中含有功德、智慧、神通妙用,与虚空的空、空洞不明的空是不相同的。
「空」分为几种:一、「我空」,二、「法空」,三、「本性本空」。罗汉、缘觉之声闻圣人,就是破除我执,证悟我空的境界;菩萨即是破除法执,证悟法空的境界;佛是我空、法空都破除,这念心不住空、不住有,离开二边,常行中道,彻证本心本性,这种空就是本性本空、真空妙有的境界。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一)
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
就会执着色身、乃至万事万物为实有,而迷失本心;
因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无法现前。
「明心见性」即是悟到本具佛性,契悟当前这一念觉性;觉性中具足真空妙有,空有是一如的,就如心经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若不了解空性的道理,就会执着色身、乃至万事万物为实有,而迷失本心;因为迷失本心,智慧、神通妙用即无法现前。
所以,修行学佛,第一、要破除执着。例如修我空观,证我空,然后证法空,到最后空也不执着,就能见到本性本空。「空观」即是破除执着的法门。第二、去除邪见、断除烦恼、增长福德智慧,进一步契悟本具觉性、佛性,契悟之后,还要继续修道,直至漏尽无明、圆满菩提圣道。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二)
修行学佛要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
并且这念心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
方可契悟本具真心。
修行学佛要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并且这念心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方可契悟本具真心。契悟之后,还要随缘修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在禅宗即称之为「保养圣胎」。
「保养圣胎」有四种过程:第一、「凡夫随顺觉性」,第二、「贤位菩萨随顺觉性」,第三、「地上菩萨随顺觉性」,第四、「如来随顺觉性」。觉性就是佛性。经过这四种层次直到烦恼漏尽、觉行圆满,才是究竟成佛。
由凡夫到究道成佛,须经历一段精进的修行过程;有很多人看到禅宗祖师提及「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之后,不了解要经过这四种过程的修习,不知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就产生贡高、我慢,认为心即是佛,所以就不礼佛、不打坐、不修善了,这样即是知见产生了偏执、错误,与佛道相去益远。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三)
信要有真信、正信,
即是要真信因果,真信众生皆有佛性,
从因上努力,断除烦恼、持戒、修定、修慧,
使这念心清净无染,具足信心、定力、智慧,
如此才是真信、正信。
一般人接触佛法时,通常有二种毛病:第一种、有信心没有智慧;第二种、有智慧没有信心。
例如有很多善男信女只知道很虔诚地拜佛,天天向佛菩萨祈求,经过一年、二年、三年,甚至十年,对佛法的道理却始终未去深入,只是在表面上信仰;假使自己的生活、家庭、运气并没有改变,就心生后悔,以为佛菩萨不保佑他,便退失了信心。这就仅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只是初信,有信没有智慧,这种信就不是真信、正信。
信要有真信、正信,即是要真信因果,真信众生皆有佛性,从因上努力,断除烦恼、持戒、修定、修慧,使这念心清净无染,具足信心、定力、智慧,如此才是真信、正信。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十四)
有智慧却没有信心的人,
认为佛法的道理很奥妙,值得探究,
但始终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没有真正的信心。
有智慧却没有信心的人,认为佛法的道理很奥妙,值得探究,但始终将佛法当成学术在研究,没有真正的信心。
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儒家亦云:人人皆可为尧舜。这当中还要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知道方法,就会走远路、甚至走错路。
希望深入佛法堂奥,除了明白道理、知道方法外,还必须落实修行,契悟这念心;契悟之后,还要随顺觉性、保养圣胎,这念觉性时时刻刻都要存在,不攀缘、不颠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此方可获得佛法的真实利益。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