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佛法的根本与核心。佛教的形成,来源于佛陀的觉悟与佛陀在世间示现说法。佛陀觉悟真理,证入大涅槃,这是自利;度化众生,使众生逐步证入涅槃,这是利他。法是佛法的内容,而佛与僧是法的体现者与实践者。所以,法是佛法的根本与核心。
存在法=缘起
真理法=缘起
修道法=缘起
教法=缘起
依法不依人:“法”是不变的规律,是佛陀释迦牟尼发现的宇宙人生真理。所以,“法”从本性说具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从而被称为“法性、法住、法界”,世界的真理与认识:如实观——真理即方法。
“缘起”既是真理,悟入缘起,则证入真理;又是观察世界、解释世界、思维世界的方法。
认识存在=缘起
证入真理=缘起
修道解脱=缘起
教法变迁=缘起
依缘起而观世间,依缘起而解脱世间。科学的线性思维,是A+B=C;缘起是A→A+B→A+B+C,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叠加的过程。
从缘起思维来说,“不离”、“之间”、“即”是最重要的呈现。所谓“解脱”就是从无限叠加中“超越”出来,但永远无法“剥离”出来。
不离即自他不离。
“不离”强调事物为相关性存在,无法从“他者”的存在中剥离出来,受到他者的规定,故事物的存在为“无法自我规定性”,即是空性,这就是缘起性空。
不离:主体与世界。
“不离”强调事物不能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所谓万法唯识,即事物不能离开心识而存在。个体的世界由主体的心而呈现;所谓独立于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是由所有主体的共同意志而彰显,即共业不可转。
(1)相关的因带性——生活就是寻找“它”。世间都是关系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别人”的存在。
(2)序列的必然性——规律。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因果”的存在。
(3)自性的空寂性——世间都是变化的,无法控制的。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改变自己”。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有的梵语是hoti,英语“becomes”。“being”是“存在”、“存有”,是指自有或者不管它是怎样的存有;“becoming”是“转成”、“生成”,不是自有的,是有条件的转变成为有。果由因生、因待果立;因前果后、因灭果生、因果相续不断;因果相待而有、因果同时确立。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摘自《中论》)。空=事物的无法自我规定性。
(一)空是存在的本质。无常、无我——本质的非自由规定。
结示正观: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空观是观照万物的方法。
当下:破除三际时间的束缚。
对过去无悔,对现在无怨,对未来无忧。理解你的过去——才能放下;相信你的未来——才有希望;包容你的现在——才能安住。
善恶问题:善恶是对待法。
善恶的不同范畴:
法律(地)、道德(顶天立地)、宗教(天)
善:善心(意愿)、善事、善果(缘起法)
(三)空是修道的境界。
我们快乐时,故人重逢,都觉得太短暂,恨不得年华停伫;痛苦时,都觉得太漫长。这都不是真相,这是时间和空间在捉弄我们。无尽的时空,必须有生命意义和无尽行愿作支撑,才能打破时空的限制,这才是“跳出外三界,不在五行中”。永恒的意义,无尽的行愿,汇聚于一刹那,才是当下的呈现,刹那即永恒。
佛教缘起智慧的思维模式
修道的原理:
苦(个人、社会),苦的存在原理——缘起,苦的心理原理——烦恼:缘起的不了知,修道:证入缘起,断除烦恼。
中道的修行方式:
1、以智为本,因为苦行(以石压草)或纵乐皆为情识的妄执;所以,中道是以正见为本,“以智化情”、“以智导行”,非苦非乐的实践方式。
2、中道:(1)如实,在正见的体悟实践中,证悟万法的实相。(2)中正,不偏二边。创造、接受、珍惜、随顺因缘。
之间:存在与超越“之间”是中道的超越性思维,是“不离”对待双方而超越地存在。儒家中庸学说A→B对待双方平行地存在,即是《论语》说:不逾矩”。中道是“不离”A→B“之间”而形成无数立体的存在,无限不确定性即是超越性,从而将单一的现实性转化为无限的可能性,实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转化。
“之间”与“即”。
从“之间”的中道超越性思维开始,禅是动与静“之间”,净土在人间与天堂“之间”,解脱在生死与涅槃“之间”,智慧在烦恼与菩提“之间”。故动即静,人间即净土,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
修学佛法的核心:信法、学佛、近僧。
信法。佛教的信仰是以“法”为中心,即以真理为神圣的存在。“信法”即是相信世间有“理法”,相信佛陀所说的“行法”,前者为真理,后者为方法。
信法——解法——行法——证法。
学佛。“学佛”并不是模仿佛,佛有自身的缘起,如释迦佛为太子出家、修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悟道,这些缘起是无法成就的;而是安住在自身的缘起中,能够学习佛陀学道、修道的精神,做一个“如佛”一样的人,即觉悟、智慧、慈悲的人。
近僧。“近僧”即是在现实缘起中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是“信法”、“学佛”的有效来源。故在现实修学道路上,要拣择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非攀缘善知识。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持戒波罗密),入舍卫大城乞食(布施),于其城中,次第乞已(忍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精进),敷座而坐(禅定)。
要让所有的生活体现信仰,不要让信仰代替你的所有生活。
当智慧无法到达真理时,信仰就成为唯一的途径。
佛。成佛不是修行的目标,也不是度生事业的完成,只是修行道上的功德圆满。佛离一切相,并无东西可“成”。庄严佛土、说法度生即是佛。
法是不变的,教法则依缘起(机)而有不同的缘起(教)。
能诠(身教、言教)与所诠(毗奈耶、法)
佛弟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另外,法师还密授化解矛盾要诀三条:
一不要为自己;
二要符合逻辑;
三要为更高的理想。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