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五讲
7月19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向四方信众讲授《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今天是第五讲,现谨呈如下正文:
弥勒。若有烦恼。不能为他作利益事。亦不能满菩提分法。而发起者。不与义利相应。不与法相应。但为下劣善根因者。菩萨于中宁舍身命。亦不随彼烦恼而行。
善的我们要随顺,恶的决定不能随顺,你要随顺的时候,那就是“但为下劣善根因者”,“下劣”是三途恶道。一个真正佛弟子、真正修菩萨道的,宁舍身命也不能够随顺烦恼行。
何以故。弥勒。有异菩萨得智力故。于诸烦恼现有攀缘。
这是讲法身大士,他们是示现的。这个“异菩萨”就是已经得清净心的菩萨,像《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觉\’。他真的得清净心、平等心,一切境缘当中觉而不迷,这个菩萨有智慧,他的般若智慧现前了。“于诸烦恼现有攀缘”,那是利益众生,他是用这个做手段,所以他没有过失啊!
有异菩萨。无智力故。
没有智慧,没有这种神通道力,也就是说这一类的菩萨,他有妄想、分别、执著。
于诸烦恼。增上执著。
你要这样学的时候,那个烦恼更增加了。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若诸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
这就是指我们现代这一些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的。
乐欲离诸业障缠缚。
底下讲了五桩事情,第一个就是‘希望\’。这个“乐”是爱好,是希望。我们希望离开业障缠缚。
自无损害而得解脱。
能够在这一生修学过程当中,没有损害而能够得解除烦恼,脱离生死轮回。
是人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
这一部经所讲的就是菩萨行,你对于这一部经上所讲的,要深深的信解——要相信、要明了啊!而世尊在这一部经上第一句话教给我们的“不求他过,不举人罪”,摆在第一条啊!弥勒菩萨在这里也重复:
于他过失不生分别。
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的过失,不要说别人的过失。
志求如来真实功德。
我们自己的目标在那里?就是求如来真实功德。
如来是谁呢?真如本性。
‘如来\’都是从自性上说的,讲‘诸佛\’是从形相上说的,所以不说志求‘诸佛\’真实功德。
佛言如是如是。
弥勒菩萨这个说法,世尊给他印证,印证就是佛说的。佛讲弥勒菩萨所讲的完全正确。
弥勒。是故当于诸菩萨等方便行中。深生信解。
佛给他做证,也特别强调一下,就是当于菩萨行中“深生信解”。前面弥勒说了,后面世尊又说,让我们断疑生信。
何以故。慧行菩萨方便之行。难信解故。
“慧行”就是法身大士。佛对他们讲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对别人说的。他们方便之行是太深了,这个意思太深了,不是声闻、缘觉、凡夫所能够理解的。我们看起来,这经上常讲不可思议,他们的行径不可思议。
弥勒。譬如须陀洹人示凡夫行。
这是佛举个例子,举一个修行证果最低的位次(须陀洹),跟我们就不一样;须陀洹示现凡夫,假装凡夫,他不是真凡夫啊!
如是凡夫。与须陀洹位各差别。
那真的凡夫跟须陀洹比,差别就很大。
凡夫愚人。以贪嗔痴之所缠故堕诸恶道。
这个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动念——贪、嗔、痴、慢。将来到那里去呢?堕诸恶道啊!这是凡夫啊!
而须陀洹于贪嗔痴善能了达。终不堕落三恶道耳。
小乘须陀洹已经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统统没有断,他贪、嗔、痴都有;虽然贪、嗔、痴都有,他了达啦,他明了、通达了,所以虽起贪、嗔、痴这个念头,他也不堕三恶道。他们对于贪、嗔、痴是觉而不迷,觉而不迷,他就有能力不堕三恶道,这是举一个明显的例子。凡夫比不上须陀洹,何况慧行菩萨呢!“慧行”是法身大士啊。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于贪嗔痴习气未断。
慧行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贪、嗔、痴断了,确实没有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断了;虽然断了,他还有点“习气”没断。这个不碍事。“习气”很不好懂,古人有个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譬如酒瓶——酒倒得干干净净一滴都没有了,里面也擦得干干净净,确实没有了,闻一闻还有味道,那叫习气。实际上他真的断掉了,他确实没有了,但他还有点习气。
彼亦别余初业菩萨。
他也跟那些初业菩萨不一样。
何以故。其心不为烦恼所覆。不同初业诸菩萨等。钝行菩萨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
慧行菩萨,他们是习气不断,而烦恼真的断干净了,确实没有了。他跟初业菩萨不一样,这个“别”就是差别,不相同。为什么呢?“其心不为烦恼所覆”。“覆”就是障碍。烦恼再不会对他产生任何障碍了,所以他不同初业菩萨。
“钝行菩萨”,这个钝行菩萨就是钝根的菩萨,就是这个经上讲的没有智慧的菩萨。初学的菩萨和没有智慧的菩萨跟凡夫一样。“无有善巧,同诸凡夫不能出离。”不能出离六道、不能脱离三界。
弥勒。慧行菩萨一切重罪。
这个“重罪”是习气里面所现的。像《华严经》上五十三参,我们看到的这些慧行菩萨——胜热婆罗门的愚痴、甘露火王的嗔恚、蜜苏筏多女的贪爱,这三个人是代表贪、嗔、痴三毒烦恼啊!这是一切重罪。
以智慧力悉能摧灭。亦不因彼堕于恶道。
这个智慧力是他们观行离相,所以表现是这些造作恶业的样子,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一切众生真的是大慈大悲,只是用这个手段来教化众生而已,所以他们不堕恶道啊!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是佛举一个比喻。譬如有人烧著一盆火,不断的在加柴火,于是这个火愈烧愈猛、愈盛,那个火光愈来愈明亮了,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薪、是柴火,投在火里面使这个光明更炽盛,是这个意思。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以智慧火。烧烦恼薪。
火光代表智慧。这个添的薪、柴木,那就是烦恼,烦恼投进去,他的智慧更大,所以烦恼即菩提。
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他们的境界太高了,他们所证的太深了,所以烦恼对他是增长智慧的。烦恼对我们是帮助我们堕三途,要感苦报的,完全不相同。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他问的正是我们心里面所希求的。“初业菩萨”就是初学的菩萨,既然出家了;这个出家的意思是广义的,并不是剃了头,穿上宽袍大袖这就是出家人了,这未必是出家。此地这个出家,是心里面确确实实把烦恼、贪爱舍掉了,这叫出家——出烦恼家、出生死家。
六道轮回是家,超越六道轮回那就出家了。
六道轮回怎么造成的呢?烦恼造成的。所以心里面有是非人我,有贪、嗔、痴、慢,你就没有出家。如果心里面舍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贪、嗔、痴、慢,你就出家了。这初出家的人,智慧没开,希望开智慧。那就是“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我们应当舍那些?应当修那些?使我们能够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没有生的智慧能够生起来,已经生的智慧会增长,不会退掉。弥勒菩萨问的这个,正是我们所希求的。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这是菩萨问的当舍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要舍名闻、利养。舍名闻、利养,先要晓得名闻、利养的过失。你知道它的过失,你自自然然就会舍离了。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
后头特别加一句
是故应舍利养。
你看,佛在这一句话里头,把利养重复两次,这就知道这个过失的根本在利养。如果不贪利养,其他的过失很容易舍掉。贪著利养,其他的这些过失也不容易舍掉。
修于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少欲。
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舍诸愦闹。
这是热闹的场所要离开。
乐于寂静。
他心是定的,他能够在很安静的环境里面住得很自在。现在人的话就是‘甘于寂寞\’,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热闹,他不热闹的日子过不下去,他要烦恼啊!
舍诸世话。观于实义。
“实义”是什么?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说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皆空,那是实义啊!那是诸法的真相啊!
初夜后夜。远离睡眠。
这是佛劝我们,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时,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阴浪费掉了,应当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来念佛啊!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
“观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随行修习”,“行”是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当中去修、去学习。
舍于众务。及诸戏论。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这个不是消极,人人无事,天下太平啊!每个人都安居乐业。
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而且能够慈悲一切众生;就是尽心尽力劝导一切众生修持念佛法门,这就是慈念众生了。唯独这个法门,能帮助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