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尊说法,是以众生根机为对象,但是其内容区别,则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可以摄及所有众生的根相。这就是天台判五时八教中的化法四教。
众生根机千并万别,在致可分为利根与钝根两种。对钝根众生,有局限范围地以三界六道之内而为说法,称之为内教;对利根众生,则广谈十界,称之为界外教。另外界内也分可别利钝,对钝根人就上见物而说辊内事数,是为三藏教;以界内利根人为对象而说理教,是大乘初门为通教;界外也分利钝,对钝根人就上见物而说界外事教,为别教;以界外利根人为对象而说理教,是究竟法门,为圆教。本文仅略述三藏教之大,意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藏教之主藏教教主乃是伏惑行因菩萨,於百劫终,得以信相成道,会菩提树下时,顿断尽见思烦恼而成正觉,住世八十年,现老比丘相入无余涅。此教教主,是劣就生身佛,相当于鹿野苑之化主。
二、藏教之外三藏,是指经藏、律藏和论藏,这三种共同称藏,是因为经律论三各含有一切文理,意思就如库藏储蓄许多财富;教,通指圣人下被众生言教。然而三藏原是总将释尊一代说法以类归特以之名小乘教。法华经云:“贪著小乘,三藏学者。”大智度论云:“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於婆沙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非大菩萨。”从这里可以看出,天台远祖龙树菩萨已将三藏教专名小乘。所以天台说三藏教,即小乘教,是指鹿苑之说法, 四阿含经与五部律及俱舍婆沙等论名三藏教。
三、藏教教理论及教理,应该说为生灭之教。三藏教所被之机,有三乘根性。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是闻佛声教转迷开悟,是三乘中之下根。缘觉是指辟支佛,亦名独觉,全称为十二因缘觉,生在佛世,受十二因缘之教觉悟谛理;独觉,则生在佛灭后无佛之世,独宿孤峰,观飞花落叶则觉悟空寂之理;虽有哪是二种,但教是三乘中之中根。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根性下劣,偏厌人生苦恼,唯急于个已免离苦通,不遑顾及他人受苦,偏趋自利,根性浅陋,所以以孤调解脱称之。菩萨,全称摩诃菩提质谛萨。略称菩萨,译为大道心成就众生,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与二乘以自己为中心相反,是三乘中之上根。菩萨慈悲广大,所以不急求自己出离,是先救一切众生之苦,宁可牺牲自己所有,堪乘三界之大丈夫也。通名乘者是运载义,谓上中下三根即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乘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从迷之此岸到悟之彼岸。三藏教虽然总为教化三乘。如果分别言之,则为正化二乘傍化菩萨,所以以化二乘为正意。
既然以最钝根二乘为正机,其教理也就是界内事教,生说灭浅近之事,即首则破斥外道之邪因缘而后宣扬佛法正因缘之理。宇宙万有,原自烦恼与业之因缘,历然实生于眼前,是等由于因缘之力故,因缘力一分散时,寂然实灭而归于空。所以于如是实生实灭这无常法中,如何而有实我可得呢?尤其是人生不论贵贱贤愚,男女老幼,都不能免生老病死逼迫之。藏若能断破此苦闷生活根本之烦恼,则可达空寂涅,灰身灭智,永脱苦闷,是为三藏教。所以说三藏教是对世间而说生灭,开示以因缘之理。是为此教的教理。
再就释尊鹿苑说法,总称增一、长、中、杂四阿含,其内容是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来说明三藏教三乘修持之教理。
先说明声闻所学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称之为,这点是取真实不虚之意。“苦”为苦报,是由前世之业与烦恼所招“集”。涅妙果,是“灭”尽一切业与烦恼,以乐界为目标。 达到灭谛涅,其方法为三十科“道”品。这些确是真理皆不虚伪,故都称谛。苦集灭道四谛,是示因果理法,苦集二谛,示迷界之原因与结果,灭道二谛,示悟界之原因与结果,可以通解佛教因果之原理。
这里的苦、集与灭、道都是先示果、后时因。是因为声闻为下根之人,应该先使其知道结果,然后使其改行其因。
次明缘觉所修谓十二因缘,即无明支、行支、识支、名色支、六入支、触支、受支、受支、取支、有支、生支、老死支之十二支。此十二都名支,地是支分,表示为十二分。即将此世界苦极之生死问题,分别为十二范畴。
无明,是烦恼通称,即是惑;行,是行为,指善恶行,即是业,惑业与为原因而生现在之苦果。识,是指托在胎内最初之识神;色色,是指胎内形体未完备时;六入,是指胎内形体已完备时;触,是指婴儿时期仅触外境未起爱憎之情感;受,是指受刺激时起爱憎;受与取,是指与前无明相同之烦恼,遂烦恼之心是取,未道时是爱。有,指与前行相同之善恶行为,以此行因为必有结果,名之为有。生、老、死、照字面顺读可以知道。此十二支,亘说三世,若照俱舍论之说明,是谓:缘无明与行之二因,受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之五果,缘现在受、取、有之三因,招未来生与老死之二果。主要说来,沉沦生死苦海之根本,是在惑与业;因此可以说是业惑缘起论。
复次说明菩萨所学六度,即六波罗蜜,流罗蜜译为到彼岸,意即渡生死之大海到涅之彼岸。菩萨到彼岸的法门有六种,所谓檀、戒、忍、进、禅、慧是也。(1)檀那波罗蜜,义译布施,是牺牲自我。(2)尸罗波罗蜜,义译持戒,是道德法律。(3)羼提波罗蜜,义译忍辱,是忍耐功夫。(4)毗离耶波罗蜜,义译精进,是努力不息。(5)禅那波罗蜜,义译静虑,是沉着镇定。(6)般若波罗蜜,义译智慧,是理智照了。
总之,菩萨与二乘异,以自他兼济为本怀,开始即修佛道之行,发四弘誓愿而永恒践此六度法门,终升佛陀宝位入于涅槃寂灭之域。
四、藏教的行位断证此教是对三乘根机,所以其行位断惑亦不不同。声闻之行,于事事物物从分析观察之析空观,观照四谛之理,断破见思悟入涅。兹图示其阶位与断惑如下:
五停心别相念处
三贤(外凡)
总相念处
凡位
暖法
顶法四善根(内凡)
忍法
世第一法
三 藏 教初果向见道
凡 圣 位须陀洹
初果
二果向
斯陀含修道圣位
二果
三果向
阿那含
三果
四果向
阿罗汉
四果无学道
俱舍论等,分七贤七圣十四位,这时依谛观的天台四教仪而说。
次缘觉,不同声闻分阶位,而一坐成觉,以声闻根钝立四向四果等位次,渐次断证,缘觉根稍利,无设立位次必要,行道弱者屡屡休息而进修,行道强者,不要休息到目的地。所断除亦为见思,声闻仅断见思之正使,缘觉仅除见思之习气。次说菩萨、根利故不立位次,但三阿僧祗间不断烦恼,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广植福德,名为伏惑行因之菩萨。伏惑行因者,此教是正化二乘傍化菩萨,故偏重二乘本位,菩萨修让不许断惑。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