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
净慧法师 著
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就说了四件事:你要信仰佛法僧三宝,你要勤修戒定慧三学,你要息灭贪嗔痴三毒,你要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四件事怎么说都落实不了,怎么说都有新的内容,说不完、道不尽。这四件事是佛法的总纲,也是我们修行的起点和终点,是全过程,跟四宏誓愿一样。佛法的道理既简单又深刻,既是简明扼要,又可让你无穷无尽地去展开。今天我讲的四大选择是什么呢?一是信仰的选择,二是因果的选择,三是良心的选择,四是道德的选择,这是我们做人的四大根本。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什么呢?最重要的是信世出世间的因果律,这是一个根本。怎么样来体现因果、落实因果呢?每个人要有良心。良心如何来体现呢?是用道德来体现。这四条一环扣一环。
首先,我们每个人要有信仰。人来到这个世界,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平常引起人们注意的,经常要接触的,甚至是时时刻刻都不能缺少的,就是所谓饮食男女。这是个经常的问题,又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此外,还有人生的目的问题、价值问题、归宿问题。归宿问题也就是所谓终极关怀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做什么?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这些问题都与信仰有关。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话,那么这个“灵”字主要体现在人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说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干。信仰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是清醒还是迷茫,是空虚还是充实,是充满希望还是绝望,是有价值还是幻灭,这些都涉及到人的信仰这个根本问题。
信仰问题也是一切哲学和宗教试图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哲学和宗教的存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它能够在多大的时空范围内成功地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精神家园。迄今世界上已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哲学和宗教,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却在不断的发展,并且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仰对象。在我们中国,哲学流派在古代呈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主要剩儒释道三家。儒释道三家有时候是哲学和宗教混在一起的,就象道家,先是一个哲学流派,后来又演变成一个宗教实体。佛家从传到中国,就是一种宗教形态,但包含着哲学内容,佛家的哲学是在宗教的包装下传进来的。
中国现存的宗教,大家都知道是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在东北地方有一个东正教(东正教是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国家宗教局把它作为个案来处理,还没正式列入到宗教的范围。当然,中国现存的五大宗教,每个教都有很多派别,每个教的派别有的是在蓬勃发展,有的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比如说佛教,佛教现在还是在呈发展的趋势,但是佛教有的派别已经成了历史的遗迹,它的传承已经没有了,仅仅成为一个研究对象而已,并没有人去按照它实修。象三论宗,它是佛教里的一个派别,研究三论宗的人还有,传承没有了。象唯识法相宗,它也是成为了研究的对象、学问的对象,或者说其他的宗派借用它的理论来开展本宗的宗义。唯识法相所讲的道理,各宗都在应用它,但它作为一个宗派已经不存在了。
勉强地说,佛教里面作为宗派存在的,有禅宗,还能找得到其传承的脉胳。还有净土宗,它不是一个直接的传承,完全是由净土宗的信仰者共同来推举第几代祖师,一代祖师与他上一代祖师可能相隔几百年,并没有直接的传承,所以净土宗从成立到现在还只有十三代祖师。它是隔很长时间才出现一个受到净土宗以及佛教界共同承认的一代宗师,这样才追认他是净土宗的第几祖。再其次呢,就是密宗。密宗在中国内地的传承已经没有了。在藏传佛教里面,藏密的传承还在。现在也有的人想把中国汉密,即过去存在过的唐密,也就是现在日本的东密、台密再引进回来,接续宗风,但响应的人并不多。所以说从佛教来看,有些派别已经成为历史。
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是从佛陀的整体教义出发、整个的思想体系出发的,并不局限于某一宗、某一派。只是在具体的修证上,比如说禅定的修行,它才讲到要有一个传承,用一些宗派所提倡的法门来落实我们的修行。这样的佛教是一个大佛教,不是一个宗派的小佛教。
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供人们选择的信仰更加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挂得上号的、有一定规模的,起码有三、四十种。再加上一些小的宗教,超过了一百种。但把它们归类,还是东方的与西方的两大派。这两类信仰形态有所区别,东方的人往往追求内在的信仰,从自心出发;西方人的信仰是追求外在的东西,他们认为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一定有个外在的东西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成为人们的救星。这是东西方人在信仰形态上的总的区别。二者在信仰形态上的区别也影响到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东方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西方的自然科学比较发达。现在有一个重要的时节因缘,东西方能够互通,这应该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是东西方人能够彼此交流、彼此学习的最好机会。
从信仰的角度来观察现实情况,可以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世界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也可以说是个无可奈何的名词,叫做“垮掉的一代”。什么东西垮掉了呢?信仰垮掉了。为什么信仰会垮掉?因为在欲望和虚无主义的冲击之下,人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失去了平衡,就象一个掉到水里面的人一样,见到什么东西就以为是救命的草,就想抓住什么,也不管它是可靠还是不可靠,只要能够在当下受到一点刺激,就去冒险。比如说现在有所谓吸毒叫做“白灾”,色情叫做“黄灾”,恐怖活动叫做“黑灾”。这些人不见得都是没有想法的人,应该是有想法的人,但是他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生命的归宿,受到一些不正确的引诱,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样一些人可以说是名符其实地成为无家可归的生命。
虽然在近现代也有不少哲学家,试图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崩溃的土地上重新为人类营造一种精神大厦,比如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唯意志哲学等,都试图为人类存在的问题、人类的终极关怀、价值追求提供一个解释,提供一个说明。但是,很不幸,这种努力不仅没能解决问题,相反地使本来就糟糕的局面更加混乱。西方的世界是这种情况,我们东方的中国又怎么样呢?应该说,从近十多年来现实情况看,也不容乐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价值标准的,叫做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以这个三不朽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经过“五四”以来的多次冲击,在这个功利主义主导一切、社会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的世风下,已无力充当人们终极的价值准则。
虽然还有不少的知识分子,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在坚守这样一些观念,还在弘扬这些观念,希望这些观念能够重新受到我们中国人的关注和认同。但是,由于在广大的民众中间,传统教育成了一个断层,人们对什么是“五经四书”都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就更加不知道。我们现在也办了一些学习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学校,想从小孩子起就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那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我认识的一个小孩子,在圣陶小学学习,别看他那么小,他“五经四书”都能背,但学校里人数太少。何况能背那些东西,是不是能按照那些东西去落实它、用那些东西来规范我们的生活,这就很难。仅仅从文化的层面,从知识的层面去学习,这样还不够。它必须要成为一种指导我们生活实践的思潮,才能对社会起作用。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不能指导生活,不能在生活中去落实,就是空谈。
世界非常奇怪,现在一些流行歌曲的威力很大。一首歌唱出来,就有无数的歌迷去追逐,就有无数的歌迷去模仿,不仅模仿歌手的唱腔、唱调和动作,而且去模仿他(她)的生活,这很奇怪。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来,人们的生活确实很空虚,找不到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去填补空虚的生活。看到我们传统的东西,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由于没有新的诠释,没有新的方法去传播,所以尽管它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人们由于受到文化的隔离,等于是一个宝藏在很深的土层下面埋藏着,我们没法去挖掘它,仅是在宝藏上面跳来跳去,接受的尽是糟粕。
由此想到,不仅是佛教要现代化,儒教也要现代化,没有儒家的现代化,孔老夫子内在的好的思想、好的东西,也会被束之高阁、会被抛到九霄云外。有人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来面对我们祖宗,觉得祖宗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实际上,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极其丰富的,只被古老的外壳掩盖了。与众多的崇教和哲学相比,我觉得佛教在当代,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还是有优势、有条件为人类提供一个恒固的精神寄托、精神依靠。在佛陀的教导中,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佛陀教导我们,我们这个生命是一个非常非常的、无穷无尽的、因果的流转过程,这就是那天曾讲的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生命的流转过程。生命既是无限的,所以人并不是一死百了。生对人来说是永远的充满希望,但是死对人来说也并不恐怖。生命既是非常的,所以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人才有改造和解脱的可能。如果人真的是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处在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也没有解脱的希望,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无常”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
记得我从前看见过陈独秀写的一幅条幅,写给太虚法师的,他写的什么呢?“诸行无常”,然后,他用唯物论的观念,又加了后面四个字,“万法不空”。诸行是无常的,万法是不空的。从他对佛教的理解来看,万法不空也说得通,不是说不通。这是因为有些人对佛教的“空”的理解有偏差,总是以为没有就是空,某物不存在就是空。佛教实际上是讲事物当体即空。比如说这个茶杯是空的,不是说它没有装水,它装满水还是空的,是讲这个意思。这个“空”是从一个事物的极其细微的动态、变化和生灭来看的。一个事物从有一个实体到这个实体的消失,它并不是突变,而是在分分秒秒、刹那刹那的生灭当中向前推进的。我们会认为一个人到了七、八十岁就快要死了,实际上这个人就是不生不灭的,他从来没有生过,也不会死。因为生命的流程,是刹那刹那的相续,这个刹那是多大?就象微尘那么小。时间走过的这个流程,就象一个微尘接着一个微尘,一个微尘一个生灭,一个微尘一个生灭,它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前推进的,所以说是空、是无我、是无常。
佛教有一句非常积极的活,大家在理解这个空的时候要记住:“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不是为了毁一切法,而是为了成一切法,成一切法也不是依一切法。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一个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你们可以去找,能不能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来?找不出来。所以人面对着一种无常的生命,就给人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的机会。
第二,佛教主张“万法唯心所造,因缘而起。”这个命题又是一般人所无法接受的。通常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么怎么说万法都是唯心所造?大家注意这个“造”字,它不是创造的造,是什么“造”呢?是变化,这个“造”是“变”的意思。唯识宗讲诸法唯识所变。变就是变现,变现并不是这个心念象变魔术一样变一个茶杯出来。那么它变一个什么东西呢?从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说,佛教还是主张反映论的,当六根与六尘相接触的时候,中间的六识就取这个外境,而在自己内心就变现一个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于是变现出茶杯这种认识。所以说万法唯心所造是因缘而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缘,没有无因无缘的东西。
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的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一个事物要存在、要发展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我们可以动动脑筋想一想,看有没有一个不要任何条件就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大家可以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这一个东西出来,就是不依赖因缘而存在的东西,不依赖条件而存在的东西,有没有?有人说母爱。有母有爱就有条件了,为什么有母?因为有子女才有母,这就是条件。有人说基督教的上帝。用基督教的观点来说,上帝是无条件的存在,它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第一因。但是,从佛教的观点来讲,认为世界上没有第一个原因,找不到第一个原因。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悖论,说不清楚。但是,基督教可以说清楚,它说第一个鸡不是鸡蛋生的,就象第一个人不是母亲生的。佛教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它是因缘法。这个因缘是个轮子,哪个地方是起点,哪个地方是终点,找不出来,这就叫?的道理。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你一定要在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以外去找一个原因出来,佛教认为这个就是我执,或是法执,去找个执着出来。我们人的一切问题大概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非要在客观事物上面去另外加一个什么东西。
佛教说一切法因缘而起,“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狱。”“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处的国土的秽与净,个人五蕴身心的美与丑、强与弱、贤与愚、以及寿命的长与短、命运的穷与通、得与失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先天决定的,都不是由某一个外在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的,都是每一个人的心在各自的业力的作用下所感现出来的、所感召出来的。因此,超越和解脱的根本就在当下,当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在什么地方,不是在一个遥远的不可捉摸的空间,就在我们方寸之中,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它并不是一个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离开了此岸,不会有彼岸,离开了秽土,哪儿去找净土?佛教的这种积极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之上,因为要去把握过去的东西,可能是个妄想,未来的东西还没有来,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现实的就是当下的这一念。当下这一念,一念即永恒。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第三,佛陀教导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个观念也是非常特殊的。从这一点出发,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性升华了,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努力的机会和目标。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没有希望,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佛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每人的人格都是可以成为至高无上的人格。应该说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圣贤”、“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国人最能够欣赏、接受佛教的这个观点。
佛教说众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这个本性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可能性、本自具足的可能性,这就是每个人的优势。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大家念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前面要加“本师”两个字,本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老师,就是最直接地接受传承的老师。所以,佛与众生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慈悲融洽的关系。众生可以拥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华严经》上面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一旦把妄想执着排除了、净化了,那么就会发现,如来的功德我们本自具足。
一切的东西都不从外来,众生愿不愿意成佛,以及能不能成佛,最终不是由别人决定,也不是由佛决定,而是众生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众生要去掉众生性,要圆满这个佛性,关键在什么地方,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发心。就象昨天讲的,我们无意之中做了某一件善事和发心做某一件善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众生发心要成佛,就要按照佛陀所开示的目标、学习的条目去一点一点地落实。佛教所开示的最基本的修行纲要是戒定慧,这三条看起来就是三个字,这三个字讲了二千五百年,学的人学几十年也还不能真正把这三个字的内容讲清楚。几十年都讲不清楚,要想在几十年当中真正圆满地达到戒定慧三学所要求的目标,也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戒定慧之学是我们实现人生的超越,实现从众生到佛、从此岸到彼岸、从烦恼到菩提的修行的基本纲领。当然,还有六度,这些都是我们求解脱、转换人生、改变人生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第四,佛教给我们提供了成佛的途径。这个成佛的途径是我们修行解脱的方法。这些解脱的方法不是凭空假设,而是经过释迦牟尼在修行过程中实践过的,也是一些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所证实过的。它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是揣摩、猜测的方法,而是被无数的实例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三学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实质就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强调以净化心灵作为枢纽,以上和观作为实现心灵净化的一种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为自利利他的最高的方便。所以,佛教的解脱方法实际上已经把人生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实践、个体的解脱和社会的完善等等圆融在一起了。在这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仅是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每个人究竟解脱的必由之路。
在昨天晚上的普茶会上,有人提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不杀生,那么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怎么办?大家一定要对佛教有个基本的认识,佛教的出发点是针对每一个众生为对象,它不是以一个族群、以一个社会集团、以一个社会阶级作为对象。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它认为不论是一个族群、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阶级,总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一个集团的状况如何,固然要有具体的约束和制度,但这个制度和具体的约束能否得到圆满的落实,还是靠该集团每一个成员的素质如何。佛教就是在这方面解决问题。它希望提高每个人的素质,若每个人有完善的、完美的素质,那么社会集团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所以说,心净则佛土净。
心净指我们每个人的心性,我们每个人的心性净了,每个人这一块佛土清静了,那么整体的国土就能清净。现在我们有时候在环保、文明礼貌方面,往往会与外国的相比。一说起来,外国人的素质多好呀!人的素质好,固然是由于社会整体的约束,它强调每个个体素质的提高,这是重要的一环。但是你们可以看得出来,佛教的戒律首先是针对每一个人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然后才有团体的约束和检讨。佛教团体的约束和检讨实际上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在印度佛教的戒律里面,对团体的约束仅仅有一个羯摩法。羯摩法就是征求大家意见,这件事这么做大家同意吗。羯摩法、会议法就是一种民主的原则,成为约束僧团的一种非常简单的规范,没有更加详细地僧团的约束规章,不管是五戒也好,十戒也好,二百五十戒也好,菩萨戒也好,都是针对每一个个人的。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戒律生活,就能和合共济。如果不能够遵守这些戒律,佛教的最高处分就是开除出这个僧团,佛教的处分没有杀人。除了开除以外,就是在大众监督下忏悔,再就是自我反省。一共就这三种。我们客堂里、斋堂里挂的“共住规约”,讲除了你离开这个地方,一般重要的规矩就是离开这个地方,所以它做为寺院共住的和约。它和戒律的精神是一致的,它把戒律的精神运用到团体的管理。所以,佛教主张每个人都好了,社会自然好。
上面讲的佛教的观点,应该说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恒固的人生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理念。它立足于现实人生,为人类确立了真正的自主性,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个人解脱的彼岸性与此岸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等等,这样的一些关系圆满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不仅是理论上的事情,而且是实践上的事情,它具有实证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假设。这些特征就保证了佛教的人生价值理念,一方面能够跟现实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能够跟自然科学乃至人本主义哲学相安无事。
昨天在茶话会上也有人提出来,我们怎么样和科学对话?好象斯坦因说过,现在能够与科学对话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能够与科学对话,佛教的很多比较深层次的观念和现代科学不谋而和。当然,不要勉强用佛教的观点去解释科学,也不要勉强用科学的观点解释佛教。二者可以沟通,可以对话,但不要划等号。划等号,科学家不高兴,他说这是伪科学。佛教是不是很高兴呢?也不高兴。因为佛所说的道理都是他证实过的;科学家说的东西有一些是假设,有一些是通过仪器验证出来的,与其个人的生命修养没有关系。佛教的通过个人生命修养、个体生命净化得到理论才是确实可靠的。当然,科学通过它的实验室的证明,被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还是有其可靠性,尽管一切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至少它在某个阶段是可靠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选择佛教作为我们人生的终极的价值关怀,作为我们的精神家园,是一种非常理智、非常聪明的选择,这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恒久的保护,使我们免受许多人世的凄苦。在这里,我建议各位有机会读一读《世界知识分子谈佛教》这本书,四川成都文殊院曾经印刷过。它对我们尤其是知识分子,在选择信仰的时候会有所帮助。
我们现在讲人生选择的第二个问题,要讲因果。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应该说这是个不争的事实。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来选择这个题目作为人生修养的选择?那就是说,一般的人只承认现实的因果,只承认一世的因果,只承认眼前看到的、极其简单的、极其表面的因果关系,都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因果的复杂性、长期性、与生命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必然性。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地强调要讲因果。
讲因果是什么呢?不仅要知道因果,而且要按照因果的规律去做,这才叫讲因果。佛教整体的个人生命体系就是建立在因果规律基础之上的。因果是宇宙间的根本大法,它是一种〓〓的道理,〓〓的道理是什么呢?菊花是黄的,菊花开几天以后就枯萎了,不管人外在地怎么延长它的生命,它总有一天会枯萎的。不过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可以加速它的枯萎;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能延缓它的枯萎。但它最终会枯萎,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事实。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种因果的事实,也不管你是不是承认因果,它都在毫厘不爽地发生作用。在因果面前,真正是人人平等。一个人说他信佛,说他具有佛教的信仰,是真信还是假信,因果可以说是检验信仰是真是假的一个试金石。你是真信佛还是假信佛,就看你信不信因果。一个人要做到时时刻刻不失良心,就需要认识因果,深信因果,以这个作为前提。没有因果作基础,良心就失去了保证;反过来说,选择佛教的信仰,就是要选择信因果。“如果因有如是果”。
作为人生修养的一个方面,选择信仰因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不外乎宇宙、人生两大块。我们认识宇宙的因果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职能;认识人生的因果规律,这就是宗教和哲学的职能。前者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所面临的物质问题,而后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精神问题。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宇宙、人生的因果规律,也就是要寻找真理,并且要根据因果的规律自觉地把握和改造自己的命运。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
昨天有一位曾在这里皈依的老徒弟提一个问题,问人究竟为什么要学佛?我讲没有别的,就是要改造命运,找回自我。他说这话不是矛盾吗?我们要破我,要破除我执,你怎么要找回自我?这个自我是什么呢?这个自我就是昨天吴立民先生讲的涅槃时的常乐我净。这个我是经过了千锤百炼而最后开华的绝对圆满的没有对立面的东西。找回自我,就是改造我们的命运。
当然改造命运包括世间和出世间两个方面。比如说这个人穷困潦倒,要不要改变呢?也要改变,希望每个人都很富有。佛教不是一个提倡穷苦、穷困潦倒的宗教,佛教提倡我们要奋发努力来创造我们生存的条件,叫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怎么庄严呢?庄严就是创造,庄严就是建设,庄严就是努力,庄严就是改变,那都是要通过人们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如果是穷困潦倒,要改变;如果是文化低下,要改变;如果智力不发达,要改变;如果身体不好,要改变;年青的朋友找不到对象,也要改变,要努力创造条件,希望能够找到个志同道合的好的伴侣、菩提的伴侣,共修共学、共同落实人间净土。一些都在创造之中,你们不要认为佛教要排斥人间的一切合理的生活。如果佛教要排斥人间的合理的生活,它就不会说出五戒来。五戒是在承认人间合理生活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规范而已。五乘佛教,人乘是一个关键,人乘是一个〓枢。没有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就都没有基础,你不能拉一头猪来做菩萨吧。你不能让牛、马来做菩萨,它不可能修菩萨道,因为它苦,它没有智慧,没法进行沟通,它不能够主动地做什么,它只能被动地做什么。只有人才具备知识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佛教承认人间的合理性,然后用一定的善法来规范它,使人能过一种清净的生活,然后再逐步地圆满。
佛教认为人生的痉和社会的混乱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有无明。无明中最根本的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不按照因果的规律去行善积德。我们仔细想一想,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气候的反常,社会的动荡不安,人心的陋劣不堪,精神病患者的激增,自杀现象的频频出现,恐怖活动的猖獗,地区冲突的不断,核战争的恐怖等等,有哪一样与对因果的无知没有关系?都是在因果上,没有好好地去体会,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极为被动、极为无奈的现实。
比如沙尘暴来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就躲在屋子里不出来。躲在屋子里不出来也不行呀,窗户有缝,门有缝,它还会袭击进来。它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找找原因,很容易找得到。再如环境污染,大家走到街上去,总是觉得这里也不干净,那里也不干净,这里也邋遢,那里也是垃圾,这个也不文明,那个也不道德,这怎么来的?原因也可以找得到。不但是有他人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我们自己觉得这个环境脏得不得了,同时我们也是这个脏环境的创造者之一。比如说我们吃了东西果皮随便扔,走到那里不讲卫生、不爱干净,这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因嘛。所以说,因果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造就我们身心是否干净、环境是否净化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佛教讲了两件事,一个叫正报,一个叫依报。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正报好象是我们每个人的小环境,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依报就是我们所依赖的外在的物质世界。这两个世界,这两种环境,这两个果报,都是我们自己的因所感召的。要改造这两种果报,那么从内心做起是关键。所以佛教讲我们要做到依正庄严,小环境要庄严,大环境也要庄严。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造人生和社会,我们就必须深信因果,要证实因果,用因果的规律来分析问题,并且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唯一的途径。所谓困境,就是包括我们个体生命的困境,包括整个的社会困境。我们个体的生命有困境,就是我们的生存烦恼。我们的社会困境就是诸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困境,那只有从因果上下手。
世间就是人自己弄脏的,还得靠我们人还它以清净。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清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心念和行为。人只有在认识并深信因果的前提下,才可以做自然的主人,才可以做命运的主人。如果不信因果的话,永远就会做自然的奴隶,做命运的奴隶。命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过去种下的因,过去种下的因本来从大的方面来讲现在必然要受这个果报。那么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善因善果能够及早变成现实,使恶因恶果推迟实现。那就靠中间环节就是缘。缘就是条件,有因有果,这个中间的桥梁就是缘。现在能够起作用就是我们在桥梁上做工作。这个桥梁既是过去的因,能够提前它或是延迟它起作用;同时,它又是现在种的因。它既作一个缘,又作一个因。一件事物具有多重性。我们佛教讲结缘,广结善缘。缘,一切都是缘。我们好好在“缘”字上面想一想,把这个缘想通了,因果的规律,佛法的要理,大体上就可以有一个根本的了解。
第三个选择就是要有良心。佛教本来没有使用良心这样一个概念。佛教讲慈悲心,讲智慧,讲觉悟。良心是个复合的概念,在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通用的概念。不管信教的人也好,不信教的人也好,信这种教的人也好,信那种教的人也好,大家都要讲良心吧。但是,我在这里用良心这个概念,又把它赋予了新的内涵。
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信仰之后,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闻、思、修,把这种信仰变成自己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是什么呢?就是良心。良心是信仰和因果的落实,也是信仰和因果的具体表现。有没有信仰,讲不讲因果,就看为人处事有没有良心。我们社会上的人一开口这个人有良心,还可以。如果遇到一个不好的人,是个不讲良心的人。所以良心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概念。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善的意愿和觉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良心既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三业,使之向善、向上。大悲心体现在良心的向善性,那么菩提心体现在良心的向上性;大悲心能救度众生,菩提心要上求佛道。所以它向善、向上都包括在良心之内。向善、向上的仁心和决心就是我们的良心。
良心要通过信仰因果、认识因果才能得以维系,不信因果或不明因果的人很难做到真正的持久的拥有良心。我们现在可以说正处在良心失落的时代,这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件事。造成良心失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断灭论的思想恐怕是主要的原因。因为断灭论是宣传人一死百了,否认三世因果。这否认三世因果、认为人一死百了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断送了众生的慧命,扼杀了人的良心。这种观念认为讲良心有什么用?人死了就了了;做了坏事没有责任,只要法律的眼睛能够逃过了,坏事就没有责任。现在实际上呢,法律的眼睛没有用,人们的眼睛更没有用。金钱至上,关系至上,做了天大的恶事在现世也可能没有任何的报应。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这是良心彻底的失落。这个问题是非常重大的,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人类悲惨的现象。它从根本上毁掉了道德价值的基础,现代人可以说就是无法无天,他们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大肆挥霍,及时行乐,根本不管未来,也不管子孙后代。这种现象很可怕,也很可悲。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时时刻刻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感受得到的事情。
有一位领导干部,他到这里来找我谈些问题。他就说到一件事,他说信宗教的人有一件事很不可思议,他们信奉教义以后,他就真真实实去做,他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他不会口是心非,原因在什么地方?我说信别的宗教不大清楚,信佛教的人大体上或绝大部分认为做每一件事都有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当下的责任,而是有一种永恒的责任。这种责任既是现世的,也是来世的,它是通三世的。在这样一种思想前提下,所以人绝对能够做到自觉自律。我说,有了三世因果的观念,有了生命永恒性的观念,就有了对人的言行永恒负责任的思想作基础,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我跟他讲,我们社会上一切的东西都要有一个保证,如交通有民警来做保证,违法乱纪有法院做保证,国防安全有部队做保证,做生意要贷款,有金融机构做保证,我说唯有一件事情没有保证,哪件事情没有保证呢?对,良心没有保证。佛教就是为良心提供保证。良心有了保证,一切就有了保证。
我觉得人生很短暂,人的生命现象又很复杂,人生在这个短暂的生命当中时时刻刻处在绝望无奈的状态中。佛教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命空间,使我们每个人具有无限的希望,但是又要有严肃的责任感。我们有这种无限的生命空间,如果没有严肃的责任感,那么将会永远地在六道中轮回。如果有了严肃的责任感,认识到因果,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六道轮回上升到四圣的法界。十法界包括六凡四圣,在六凡当中佛教还是肯定三善道,希望每一个人常生三善道,远离三恶道。无论是从教育的圆融性来说,还是从教化的善巧性来说,应该说佛教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有所作为的。
刚才我说了,佛教信仰是人类良心的保证。因为佛教能为人类提供真正可靠的、经得起科学检验的终极价值关怀体系;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戒、定、慧的修行方法。若能接受这一终极价值关怀,并遵守这些修养的规范,就个人而言,他就可以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幸福、圆满地解脱的人生;就社会而言,就可以普遍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和谐人际关系,促进人类和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建设人间净土,其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良心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东西。
人生修养的第四个方面的选择,就是要讲道德,要过好完善的道德生活。这个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刚才我讲到,就是守五戒,也要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信仰在行为上的要求和落实。五戒和十善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点不同,当然十善的意义更加广泛。五戒的重点是在身口,十善的要求是在三业,把三业都包括进去,要净化身口意三业。用什么东西来净化,就是用十善法来净化。这些内容大家通过学习都会知道,我就不再详细地讲了。
佛教的戒律无论是律戒也好,善法戒也好,还是饶益有情戒也好,它们都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演绎出来的条条框框,它们都是在佛陀对因果规律的彻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佛教的戒律是强调以心为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方便,以自他解脱,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把个体当下的离苦得乐与死后的究竟解脱,把个体的自我完善同整个社会的稳定祥和,把个人的自觉需要同社会对个体的必然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价值,它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道德生活与个体对解脱的渴求融为一体,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没有丝毫的强迫,人们要遵守戒律都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都是一种自我要求。如果要想求得解脱的话,在佛门中遵守戒律,实施道德,那么我们就觉得戒律绝对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于人的约束,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对整个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因为社会都要我们每个人讲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性,那么就是我们对整体社会一种最积极的回报,最积极的回报就是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因果和人性的弱点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解脱。追求人生圆满的人都必须毫无条件的坚持过完善的道德生活,不这样就不可能克服我们的弱点,真正地离苦得乐。因此,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至少要持五戒,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就要行十善。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害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的就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我们的福德智慧,我们的自由和快乐,就在这一消一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得以成就。而同时我们的家庭、团体、社会乃至国家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祥和,因为整个家庭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生命组织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净化了,就会给这个整体带来祥和,带来清净。
我们圆满的人生必须要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修养才能够成就。在这里,信仰的修养是人生修养的根本,而其他三个方面则是信仰的具体表现和落实。因果是信仰在认识方面的表现,属于知的修养,其内容也就是知因果,信因果,不悖因果;良心是信仰在心灵方面的表现,属于情的修养,其内容就是要发大悲心和发菩提心;道德是信仰在行为上的表现,属于义的修养,其内容就是持五戒、行十善。人生如果能够确立佛教的信仰,并以此而加强知因果、讲良心、有道德这几方面的修养,也就是知行义这几个方面的修养,那么我们必定就是一个充实的、有价值的、圆满的人生。
我今天上午的题目就简单的讲到这里,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做一个有信仰、讲因果、有良心、讲道德的人。如果说在信仰上一时还不能够确定下来究竟是选择什么样的信仰,那你可以把第一条放下,因果要相信。如果说因果也信不起,那起码从第三条、第四条做起,做一个有良心、讲道德的人。我讲的佛法是开放的佛法,既然是开放性的,那么我们就要有耐心来等待,因为每个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建立信仰也有一个时节因缘,这些东西都不能勉强。我今天上午讲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在人生修养方面的选择,既然叫做选择,那就是可选择可不选择,它只是一个参照系统。
课堂答问
问: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菩提心?第二个问题是让善业增长,可恶业还是存在,既然是种子,终究会发芽开花结果,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
答:先说第二个问题。比如说我们要促成善法的成就、善因的成就,延缓恶因的成就,这就是我们的修行。那么在这当中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当我们修养成就了,真正顿悟因果了,你就会把业力变成愿力,你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去承受你过去的苦报,那就是像昨天济群法师讲到的,在那个时候,你来承受这个果报的时候,你就只有身的痛苦,就没有心的痛苦,你就是在一种觉照当中来随,你不会以牙还牙,不会再造成仇恨。所以说,它是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因果律上的深远意义。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和大悲心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有菩提心?因为悯众生苦,生起菩提心。所以不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分开来,一分开来,菩提心没有基础了。是因众生苦,所以他发菩提心。而发菩提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的目的还是为下化众生。如果仅仅是追求个体的解脱,就没什么太大的积极意义,一定是要把自我的解脱和众生的解脱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菩提心和大悲心统一起来,这样才起积极的意义。
问:您刚才讲课时讲到“当下”,您说的这个“当下”,不是已经成为过去了吗?
答:我也讲过当下就是永恒,因为心念是在念念生灭,念念生灭念念有当下。你当然会说,当你说出“当下”的时候,“当下”已经成为过去了,是不是?但是,你不要停止这个觉照,不要中止这个觉照,所以你就能把每一个“当下”都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个“当下”不是静止的,它是动态的,是个运动的东西,那么觉照也不是静止的,也是动态的。所以,用动态的觉照去理解动态的当下,这样,它就有实际的内容,它就不会矛盾。
问:现在很多人只相信眼见为实,那么佛教能不能靠神通去改变那些不信佛教人的思想?
答:佛教也讲究神通,并且学佛修行最后所获得的成果也包括神通在内。神通包括六通,六通之中有五通是共外道的,只有无漏通才是不共的。正因为神通有共外道的一面,而且神通也还有易被模仿作伪的一面。你在电视上看到孙猴子抓一把毛一撒,无数的小猴子就出来了,那是真的还是假的?肯定是假的。正因为这种情况,释迦牟尼主张弘扬佛法、教化众生要重理性,不要重神通。有许多的气功师,他就把那些不相信气功的人叫到一起,他用气功的方法,变现了各种在常人情况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能不能改变那些不相信气功的人的思想呢?改变不了。你看那些批判气功的人,都是对气功最了解的人,对气功的种种特异功能了如指掌的人,他甚至是看过各种各样的表演,但是他并没有对气功的特异功能升起信心。所以说信或者不信,当然不排除用神通改变他的心态这样的可能性,但还是要从理性的方面来启发。之所以他现在还不能接受佛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对人生还没有切肤之痛,自己的因还没成就,再者是外在的缘还没成就。外在的缘是什么呢?整个社会还是从负面的方面关注着宗教,没有从正面的方面关注宗教,或者说缺乏正面关注,因缘都不具足,所以有一部分人他暂时还不能接受佛教。
问:佛经上讲佛法住世包括正法、缘法、末法三个时期,最多也就一万多年。那么过了一万多年以后,世人将听不到佛法,该怎么办呢?
答:关于佛法住世的时间观念问题,我想还是从佛的慈悲心、大悲心的角度去理解。佛要我们众生在正法五百年,缘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个当中好好地修行,不要等到一万年之后。此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嘛。
问:前些日子,我见到一位法师带了一个蚌壳,打开之后是观音菩萨。当时很多人都看到了,还拍了照片,大家都挺相信佛法。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在这个时代造假的手法很高明,很难说这是不是有人故意造出来的。请问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这是一位比丘尼法师吧?她也来过我这儿,当时有许多人在场,我告诉她不要宣传这些东西。前几年在河北我也见到有个人拿着一个蚌壳,里面也是一尊观音菩萨。后来我从其他地方了解到,在苏州可以通过人工的办法种个模型安在蚌壳里面去,经过若干年,里面就会长出一尊菩萨,长出一尊佛。所以我当时就对那位比丘尼法师说,你不要这样做。现在确实作伪的办法很多,我们还是要宣传佛教的理论,使人们从道理上、从生命的深处来理解佛法。靠你这种方法不能成就,一旦揭穿了,对佛教的怀疑、对佛教的毁谤可能会更厉害。所以你们不要轻信这些东西,以前固然有过真实的,但是现在可能很难重复了。我们一定要具足正信。什么是正信呢?要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