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
禅宗之所以能成为汉传佛教最直接的法门,是因为它的修行直接立足于觉性,这就极大缩短了凡圣之间的距离。
通常,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薄地凡夫,业障深重,而佛菩萨则高高在上,耀眼夺目。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想象自己是可以成佛的。但《六祖坛经》却直接告诉我们:“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换言之,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迷悟之间,在觉与不觉之间。当你体认到觉性,当下就是佛;当你迷失了觉性,当下还是众生。
什么是迷失觉性?简单地说,就是把自己丢了。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这一宝藏却在重重无明和烦恼的遮蔽下,虽有若无,也就是佛陀接着所说的“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
这种无明,又使生命存在原始的匮乏感和失落感,使我们不断寻找外在支撑,好让这个“我”得到证明,得到肯定。问题是,我们寻找的这些支撑都是脆弱而无常的,每增加一个支撑,反而在增加一份垮塌的危险,增加一份不安定因素。
所以,这种匮乏绝不是增加什么就可以填补的,而是要向内找寻。一旦开启生命内在的宝藏,我们就不再需要外在支撑了。就像那些水边林下的禅者们,虽然生活中一无所有,但不会觉得缺少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已体认到圆满的觉性。
正如六祖悟道时感叹的那样:“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体认到这样的觉性,就如宝藏在握,还会为瓦砾动心吗?还会去追逐尘埃吗?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