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如何栽培善根

发布时间:2023-08-07 15:19:47作者:药师网

如何栽培善根

  如何栽培善根?兹以五节说明之。

  一、略释栽培善根义

  二、众苦所恼,应生厌离尘劳之心

  三、善根成就者功德殊胜,应生欣慕之愿

  四、如何栽培善根

  五、结语

  何谓「栽培善根」?《阿毘达磨品类足论》卷一云:「善根云何?谓三善根。即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大正二六.六九三上)「根」者,本也。《瑜伽师地论》卷二二云:「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大正三○.四○五上)无贪是清净义,无瞋是慈悲义,无痴是般若义。吾人学习清净的慈悲与般若,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功德,是名栽培善根。

  为什么要栽培善根?不信仰佛法者且不说,若已相信圣教之人,对于常时负荷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的重担,不觉辛苦乎?赞之则喜,毁之则忧;其心轻浮,随顺虚妄名言而转,不觉羞耻乎?

  《法华经?譬喻品》云:长者之宅,「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大正九.一二中)「长者」,譬喻世尊,即是佛陀。「宅」,譬喻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苦恼众生流转生死,苦乐升沈,不出三界,佛陀慈悲,光临应化,故云「长者之宅」。

  「周匝」,普遍之意;烦恼、业及所得果,如是诸苦,一切众生无不有之,故云「周匝」。皆是无常,故云「俱时」。「欻然火起」,譬喻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子」,一类众生,曾于过去世中学习佛法,为佛弟子,故云「长者之子」。

  「乐着嬉戏」:众生于五蕴中,执着有我,名「嬉」;于五欲中有爱,名「戏」。不觉五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不觉苦谛、不知集谛,不惊于不修戒定慧的圣道、不怖于不得安稳的涅槃。如是不闻四谛之教,则无闻思二慧,名「不觉」;亦不得修慧,名「不知」。若能见四谛即「惊」悟,由见道而修道,即「厌」怖。又不觉现在苦、不知未来苦,故后文说:「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等苦。」

  「火来逼身」:指前五识而言。五识通三受,三受即三苦;念念与三受相应,故云「苦痛切己」。「心不厌患」,约第六识说。承前五识分别三受,起贪瞋痴,更造苦果之因,何能厌患求出,故云「无求出意」。

  佛说火宅的譬喻,吾侪为众多苦痛恼乱,还不觉悟、希求解脱,不自觉惭愧乎!又「火宅」一词,不只是譬喻三界如火宅,亦兼有譬喻自身即是火宅之义。吾人生命体上的老病死等诸苦即是火,明了性的心住在身体内,就像一个人住在为火燃烧的房子内,情况相似。这件事无论权势、财富、学问之有无,皆不能例外!

  世界各国政府付出庞大的经费,成立颇多的教育机构,教人学习生存的知识,栽培各式各样的职业技能,但并未教授不老、不病、不死的方法。政府或私人成立很多专为医疗病苦的医院,结果还是没有一个医生,也没有一间医院,敢说决定能令你永久健康而无病。

  谁能教授我们不老病死的方法?唯有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能开示我们出离火宅、解脱老病死等无量苦恼之妙法。如能信受学习,成功以后,再也没有老病死了。这件事我们不欢喜吗?我们佛教徒为什么忘记了这件事,却常在尘劳境界上似是而非、虚妄分别呢?

  再约身口意三业说明什么是「火」。身业的杀生、偷盗、淫欲,口业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的贪、瞋、痴皆是火。如是十种火现行之时,同时于内心中又熏成种子,为再现行之功能,此亦是火。吾人若能真诚地信受佛语,发愿到无老病死等众苦、清净安隐之涅槃,要从此处开始灭火始得。

  《妙法莲华经?序品》云:「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大正九.一下)此是赞扬阿罗汉成就的胜德。

  「阿罗汉」:或翻应真,或翻真人,或翻无着、不生、应供;或言无翻而含三义:一、无生义,此后永不流转生死。二、杀贼义,断尽爱见烦恼。三、应供义,堪为众生良福田。「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叹杀贼的胜德。「逮得己利」:叹应供的胜德。三界有漏的福德皆名他利,智断二德皆名己利。通达无我义名为智德,爱见烦恼皆尽名为断德;己利具足故成应供。「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叹不生的胜德。「诸有」,即二十五有;「结」,即二十五有的生因。谓生死中能无染污,染污烦恼已断,不能缚心,故云「心得自在」。又心自在是定,则慧必自在,定慧相资故,定慧具足是俱解脱人。

  《妙法莲华经?序品》又云:「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大正九.二上)此是赞扬菩萨胜德。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正等正觉。「不退转」:约位、行、念论不退,有五种不同:

  一、若云不生三恶道,名「位不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名「行不退」。常识宿命,名「念不退」。此是小乘不退义。

  二、若从初地至六地,不退为凡夫二乘,名「位不退」。虽正使已尽,而未能遍修万行,其行犹退。至七地始名「行不退」,而犹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观双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道观双流」:道谓化道,观谓空观;带空出假,故曰双流,又名阿鞞跋致地。此乃三乘共十地之义耳。

  三、地论师云:十住是「证不退」,十行是「位不退」,十回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

  四、《璎珞经》云:初地三观现前,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五、又《华严经》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

  后四种是大乘所明不退义。

  「陀罗尼」:此翻遮持,遮恶不起、持善不失。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总持不失。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义总持不失。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四、忍陀罗尼:安住实相谓之忍。

  「乐说辩才」:得大闻持,具四无碍辩。「转不退转*轮」:自破己惑,破他迷闇,现身作佛,说法度生。「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以禅定神通力遍兴供养,遍能承事十方诸佛。「于诸佛所植众德本」:般若现前得实相本,能植众德。「常为诸佛之所称叹」:智慧殊胜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故为佛所称叹。

  「以慈修身」:慈熏三业;熏身入五道,熏口为说法,熏心为设方便,遍应法界。「善入佛慧」:深入实际,妙彻本源,入秘密藏。「通达大智」:智波罗蜜最为增上,无能障碍。「到于彼岸」:赞内德,到法性之彼岸,事理究竟。「名称普闻无量世界」:叹外德,灌顶受职,法界咸闻。「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叹化他恩德,最胜最广,为十法界作依止。

  以上二文赞叹圣德。吾人自省,为卑微之凡人,能不深生惭愧?今读此文,思惟胜德清净庄严,能不即生敬仰之心,发愿学习乎?

  若能仰慕圣德,发愿学习,应怎样学习栽培善根?经云:「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离此四支,另有栽培善根之道乎?

  何谓「善士」?谓于正法有正见者。何谓「正法」?《瑜伽师地论》卷二五云:「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照了。此复云何?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大正三○.四一八中)所谓正法,亦即是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前二谛说世间缘起,后二谛说出世间,亦是缘起。《论语?述而篇》云:「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朱熹注云:「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此言孔子之道德是天赋的,非是孔子自己修养而成的。天于孔夫子有偏爱乎?可知孔子思想内有违反缘起的成份。

  「如理作意」,《法蕴足论》卷一云:「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说苦,实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真道。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句义,如是名为如理作意。」(大正二六.四五九下)

  「引摄其心」:即引导其心或摄持其心。「随摄」者:随即随从,即「如」字之义。「理」:即教法所诠之义。以义摄心,心随于义,即是如理之意,亦即随摄之义。「等摄」者:等有差别之义。以理摄心之时,前后有深浅之别,由浅而深,故云等摄。

  「作意发意」:谓能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或谓发动心为体,于所缘境持心为业,故名作意。

  「法随法行」:《法蕴足论》卷二云:「法随法行者:谓涅槃名法,八支圣道名随法。佛弟子众于此中行,名法随法行。」(大正二六.四五九下)「精进修行法随法行,便得趣入正性离生。」(大正二六.四五九下)八支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性离生」:《俱舍论》卷二三云:「经说正性,所谓涅槃。或正性言,目诸圣道。生谓烦恼,或根未熟;圣道能越,故名离生。」(大正二九.一二一中)由修「随法」的圣道,灭除烦恼,故入正性而得涅槃。

  《大毘婆沙论》卷一八一云:「问:何故涅槃独名为法、八支圣道名随法耶?答:于诸法中涅槃胜故,生老病死不能侵故,独得法名。八支圣道次彼顺彼,如王大臣,故名随法。」(大正二七.九一○下)又《法蕴足论》卷二云:「所以得入正性离生,由精进修法随法行。所以能修法随法行,由如理观甚深妙义。所以能观甚深妙义,由能恭敬听闻正法。所以复能听闻正法,由能亲近供养善士。若能亲近供养善士,便闻正法。闻正法已,便能如理观深妙义。如理观察深妙义已,便能进修法随法行。既精进修法随法行,便得趣入正性离生。」(大正二六.四五九下)

  如是四支,前前增上后后,后后高于前前,相依不离,而趣入正性离生。约自利而言,栽培善根一事至此,亦可以说,大事已毕。若人但能亲近善士,而不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等,如何能得圣道?

  前文所言四支,为栽培善根的正轨。吾人若有这样的信愿,应如是随顺精进而行。然而但说十二分教,似乎犹有不便,应明言依修多罗为法本,则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等,始有所依止,易于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寻求法本者,兹为选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即六百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第二分。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是专解此经的,隋唐时代的嘉祥吉藏大师亦有此经之义疏,可惜少有残缺。

\

  《显扬圣教论》卷二云:「或于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于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于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于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大正三一.四八六中)

  此文言及修不净、无常、无我观,及真如、法性、实际等第一义止观。此即八支圣道之内容,欲栽培善根者,应特别注意。然应特别指出者,「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何以如是行者能断烦恼?由深入所知义故,谓于奢摩他中,深观真如、法性、实际故。吾人如能如是修习止观,是堪能灭除烦恼的。若能灭除烦恼,则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应知决定能往生也。若不修止观,能伏断贪瞋痴的烦恼乎?能心不颠倒乎?能决定往生彼国乎?吾人弘扬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虽然亦甚为殊胜,然而对于如何能心不颠倒一事,似乎多少疏忽了。

  我亦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一般的持名念佛),但多数劝人修习止观法门。究竟此中有何不同?相信佛法的人,若不深入经藏,是不能修止观的,亦甚难成就正见。若佛教徒大多数都是如此,这是吉祥的事吗?

  我们大家共集此处栽培善根,学习佛法,清净自心,不散乱、不颠倒,是能从火宅里逃出、远离老病死等苦恼,是能成就圣道的!只要肯放下、好好努力,绝不会白辛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