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行的教法:约理
瑜伽行法既然是实践学,则应当是在瑜伽行法中,有完整的教学体系与整套的行法系统,而此瑜伽行法的进程,我们称之为「探空」的教学体系,或探空方程式。此即华严三段教学法中的第二段:正行,证空性的教学系统。
空性非是大脑思惟之所能及,是则探空之行则非大脑逻辑之所能为,因此探空的教学方式亦有异于大脑之思辨方式;是故《大经》之必依善知识教,善知识是集一切智的最初因缘,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
此是之谓破大脑的经验主义,而依善知识的空性如实经验,方能启动迈向空性的菩提大道。
所以就空性的教学系统而言,是先立果而行因,即先破无明,破根本无明而后,方能明确(如实了知)能所的存在;在根本无明的束缚下,能所拘束在一体中,此中的无明作用──「能」已转化为识心,而「所」更误以为色身。今破根本无明(即擒贼先擒王),则能所分离;能所既分,能则为真心(即能观心),此能观心必须训练(此即因行之始)成静态的能观,不可主动的起用。
而所观心的「身」即原形,于此第二阶段中会尽情奔放,而识性中的身心皆无法控制;是以早期的识性压抑所反弹之现象也,此亦属触功德!待其压力及习性释放后,会逐渐恢复常态,此即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生命原形是意兴阑珊的,但「能观心」不可起主动之用,若起即识性作用;此中能观之「心」唯能静观不动,而待所观的生命原形随缘起动而顺其缘,唯静待生命原形的能量之动,能观之静待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蓄积与增长。
第三阶段的生命原形是缓慢的动,而能观的「真心」必须要跟着生命原形而「能」,此即修行功夫!不跟着动也是一种压抑,能观心不可离生命原形(即根性)而自主行,若自主行即为识性的作用;此「能随所而行」的修行功夫也是「正行」行法的重头戏,不过此关,难有晋阶!且此关的检测、求证与考验甚重。
当此「能观心」能够完全的依于「所观心」而动时,便是第三阶段的训练完成,即将进入第四阶段的训练。
第四阶段的训练是指「能所相符」。能所相符而合一的能与所,方皆各有所属而起应有的作用,此时的生命才是真我!真我中的能与所是相合一的,所之「所能」能自主!换言之,是生命的原形主动,非是识性为之动,故称「舍识用根」──此根动而能观之心为之照见──此照见即是智慧!
此时身心合一是觉合,而非识合;识合即是凡夫受根本无明之牵制,而觉合即是《楞严》中,「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此乃根性合觉性,是修行之境界也!此中「能所合一」仍须一段时间,直到所之所动能够完全自主(此实第三阶段的工夫完成),并且能够自在的攸游法界(此乃第四阶段的工夫完成),且能观心的智慧能够完全融入此生命的原形中......至此,能所的存在与作用已达能所不分的溶融状态,是谓能所双泯,是为无功用行!此乃《耳根圆通章》中,「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当「能所双泯」便进入第五阶段,即是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现前。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明心也!下合六道众生诸法本性,见性也!既能所双泯,则畅行法界而无所碍矣!
何以故?此时,所的根性是以觉性为引导,故《净行品》称「以智为先导」,一切身语意业皆以智为先导!是则超越能所、净秽等对立之境界,而成一大圆融的「一真法界」欤!故此智为先导非是大脑逻辑的论辩,而是生命中的如实境界。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