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从《圆觉经》之〈普眼菩萨章〉讲起:
很多年前,我讲《圆觉经》。于〈普眼菩萨章〉时即谓:我在韩国冬安居时,发现他们对亡者,皆是诵《圆觉经》之〈普眼菩萨章〉。
何以故?此即对禅者开示:如何于生死间,提起「正念」?
然而待命终之后再来开示,何如生前即能如法修习呢?
如经文: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
经文虽长,然就修观而言,乃可归纳为三个程次:
a.确认四大无我,身心如幻:
众生于渐老多病时,即能感受到「四大无我,身心如幻」。
尤其于临命终时,更能深刻体会也。
然而在生前,在身心犹健康、事业正辉煌时,难道不也是「四大无我,身心如幻」吗?
这「四大无我,身心如幻」,于生前又有两个层次的观法:
纯理论的说明:一切的佛学理论,都与此有或多或少的关连。
然而就我的理解而言,还是以《中观》的「缘起无自性」,最简洁明了。
于经验之印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去感受与体会,这「四大无我,身心如幻」的事实。
如于生前,即能究竟理会到,即能深刻感受到「四大无我,身心如幻」。才能即时内消我见、我慢和贪瞋慢疑等。
而非待临命终时,再来求免也。
b.用「无我」来内消一切我见、我慢和贪瞋慢疑等。
经文中「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好象只是理论的说明。然而我们能将之转为「修观」的方法。
平常皆说要去观「无我」,然「无我」究竟如何观呢?
很多人皆以「修定」的思考模式,要去观「无我」;而不知如何观也!
也有某些人自以为观成了,其实还不出有我尔!何以故?能所未泯也!
故「无我」的观法,乃要用「内消」的方式去观也。
云何「内消」?即将一切现起的我见、我慢和贪瞋慢疑等,一一克尽无余。
而我见、我慢和贪瞋慢疑等,乃化身为一切对世间、出世间之种种放不下者。
世间者:如儿女、家产、事业、名誉、恩怨等。
出世间者:如持戒、修定、开悟、证果、往生净土等。
若于心念中,现起种种放不下者,即提起「无我」的正念,来对治消除之。
故「无我」的正念,即如「慧剑斩群魔」般地,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来一群杀一群。
杀到最后,群魔克尽,故剑也不必再用矣!即能证得「能所双泯」之境界。这才真证得「无我」也。
问曰:提「无我」的正念,来对治一切放不下者,是否有「压抑」之嫌疑?
答云:如对「无我」的理论,能究竟理会者,即得「消除」,而非「压抑」。
以上的观法,其实平日即可修矣;而非待临命终时,才能修也。
尤其平日就能证得者,于临命终时,更能如识途老马,轻松到家。
于临命终时,观法更殊胜:
再参照密宗的说法:人临命终时,其气脉即渐向内摄,以归于「中脉」。
这「气之内摄」与「心之内消」,乃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心能内消,即有助于「气之内摄」;气之内摄,更助成于「心之内消」。
因此,于临命终时,再提起「无我」的观法,乃比平日更容易上道也。
简言之,若只是顺者气脉内摄的趋势而放下者,即得「入禅定」。
若更顺者气脉内摄的趋势而修观者,即有「见性.开悟.证果」的可能。
见云何性?见空性,或无我性也。
可惜,一般学佛者,唯以「提起佛号」为正念,而错失此「开悟.证果」的绝佳时机。
怪谁呢?只怪自己不具慧眼,未能亲近「明师」也。
其实于命终后,气脉不只将内摄于「中脉」,且会「上升」于顶点。
这顶点,即称为「梵穴」,或类似中医所谓的「百会穴」也。
如「梵穴」已开窍者,神识即由此出,而能往生净土,甚至证得「不受后有」也。
如「梵穴」未开窍者,神识即由左右脉下沉,依其业力而往生六道去也。
即使生前「梵穴」还未开窍,若于临命终时,修观得力,犹能开窍也。
这也就说:梵穴的开窍,与禅法的见性,其实是有对应关系。
然而我却不认同密教中「破瓦法」的功效!何以故?
就禅法而言,当以见性为因,开窍乃只是附带的效果尔。
若于生前,即修观得力,而使梵穴开窍;则会有类似「身心分离」的体验。
然所谓类似「身心分离」的体验,却不是指「神识出窍」。何以故?若为「神识出窍」,则仍有识、有我,有去、有来,而不出轮回之途也。
在外道书中,亦能提及「神识出窍」之体验。然外道者,何能了生死?
故此之类似「身心分离」的体验,乃谓:虽不能明指心为何物?心在那里?却能将色身与情识,相当地「客观化」。
因此,虽此色身仍有动静去来,感觉却像在看另一个人似的。虽彼情识仍有震荡起伏,感觉却像在听其他人说话尔!
然而虽色身和情识,仍有动静去来,仍有震荡起伏;但此「觉知者」,却法尔清清朗朗,不动不摇。
这清清朗朗、不动不摇的「觉知者」,即是《圆觉经》所谓的「圆觉净性」,亦即是《楞严经》所谓的「妙净明心」。
简单讲,这「觉知者」,是指「心性」,而非「能相」。无明众生于能所分判中,多将「能见者」当作我,而落入「我和我所」的圈套中,故轮回六道而不得出离。
今既证「觉知者」为「心性」,而性者,即具「普遍性」与「永恒性」。故能视此幻身和妄识,如空中花,如海中浪。而不再执彼为自我矣!
于是若能将心安住在此清清朗朗、不动不摇的心性中,即能不落入轮回之途也。
如经文: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这「幻灭灭故」,可有两种层次:1.以无我的慧剑,来克尽一切妄想执着。2.视此幻身和妄识,如空中花,如海中浪,而不再执彼为自我也。
c.此之「非幻不灭」,即指昭昭朗朗、不动不摇的「心性」也。
「譬如磨镜,垢尽」即是用「无我」的慧剑,来斩群魔,而能内消尽一切妄想执着。
「明现」,能证得「真如心」也。
「身心皆为幻垢」幻者,非无中生有;而是随缘示现,无常迁化。垢者,执以为实而放不下也。
「十方清净」,证得真如心,能如「坐天观井」;不只一览无余,更无任何负担。
于是在此证量中,还能问:「亡后,当往何处去」吗?既无我,即无去来。真心遍法界,云何有去来?
然就算已见性,觉心清净。若业障还很重,以不能「保任」故,还将有去来。
此去来者,即是往生净土也;并且于「三辈九品」中,还得莲品高升。
其实十方净土中,随愿力和福慧,各有其对应关系,也不限指弥陀净土尔!
若能保任者,即能不受后有而出轮回矣!
诸位较有时间观念者,便将发觉这过程中,有一关键时刻:
亡者必须在气脉摄入中脉.上升梵穴之前,即已证得真如心,而开启梵穴之门。
否则,若因梵穴还未开启,则气脉且由左右脉下沉后,会因生前业识一时涌现,而无法修观矣!
谁有保握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即能证得「真如心」呢?
10. 所以最好是在生前,就已修证纯熟。待临命终时,则能如识途老马,轻松到家。甚至如飞龙在天,一时腾达。
退而求其次,如生前就已修习「无惑」。待临命终时,又能招来一批同修,共同「助观」,或许还有一些指望吧!
最后仅以一偈颂,作为总结:
金蝉脱壳,一边凉快;
幻翳消尽,十方圆明。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