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1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稽首就是顶礼。和南就是合掌。顶礼合掌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众。
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赐忏悔。大珠和尚自称是佛的弟子。今天作顿悟入道要门论,恐怕不会圣心。不会就是不契合。圣心就是佛的心。如果这个论不契合佛的心,我愿求忏悔。佛菩萨赐给我忏悔的机会!大和尚太谦虚了。
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我这个论如果与佛的无生法理,不生不灭的无生涅槃妙理,能相契入契合的话,我愿把功德全部回向给一切有情,就是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一切的众生,来世修正法,尽得成佛。全部都能成就。
一见道马上成佛,就叫顿悟。顿悟就是顿证。成佛就要修顿悟法门。不修顿悟法门成佛须无量劫。顿悟法门成佛就在刹那间。回向一切众生,于来世修行尽得成佛。得到此法布施,听到此法门当下顿悟成佛。这个法门就是这么好!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问:要想修什么法?马上就能够解脱呢?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惟独顿悟的法门,一听到就能解脱。
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什么叫顿悟呢?顿者顿除妄念。其实现在大家已经明白:这个妄念根本不用除。妄念本来空,妄念毕竟空,是虚妄的,空的。空的东西你怎么除它?除是方便说而已!所以有句话叫做:“达妄本空,歇即菩提!”妄想本来就是空的,你歇下来,求都不用求,歇下来就是菩提。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不要东找西找!这个什么法?那个怎么修的?修过来修过去,所有的法都修遍了,最后还不明白。妄念歇下来啊!你歇下来,当下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你的佛性!就是菩提!
悟者,悟无所得。无所得三个字很重要!我们大家修法,如果不自觉的想修有所得,表面看在修行,实际上等同凡夫!凡夫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想要。如果把这个习气带入修法中,想要得个什么东西,就大错特错了!歇才是菩提,你要得,得个什么?尽法界都毕竟空,宇宙中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从林,男女老少一切的相,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身心世界,全都是毕竟空!
毕竟空中,你想得什么?你能得什么?毕竟空就是绝对的空!绝对的空就是究竟空,究竟的空就是毕竟空。为什么叫绝对?如果有两个空,这里有一个空,那里有一个空,不能叫绝对空,也不叫究竟空,不叫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整个法界无量无边。没有量没有边都是空,才叫毕竟空!
无量无边的法界都是毕竟空!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从林,男女老少,一切的身心世界,全都是梦幻泡影!如水中月,镜中花。包括你成道,成佛,涅槃,所有这些都是梦幻泡影,梦中游戏!你还在整天追求!
追求世界上虚妄的东西,是妄念。追求菩提也是妄念!追求涅槃还是妄念!歇下来就是!歇下你的追求,歇即菩提!歇下妄心就到家了!你要顿悟法门吗?顿然歇下你的妄念!达妄本空,歇即菩提!你要悟无生的道理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生不灭毕竟空。
宇宙和一切的身心世界都根本不可得。都是只能归你所用,不归你所有!世界上的金钱洋房小汽车,包括你的丈夫,你的妻子,你的儿子,亲友------这一切的只不过暂时的因缘和合,来到你身边,相互使用而已!这句话讲起来很难听!仅仅相互使用。并不归你所有!你不要认为他(她)就是你的,企图得到他,霸占她,好!你就起烦恼了。你这个妄念不符合规律性。你要爱他就占有他,占有他就控制他。控制不住就产生烦恼,就嗔恨。嗔恨就斗争,斗争就更加烦恼。发展下去,恶果难免!要想开了!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暂时互相用用而已,从来不归你所有。你要占有,就是妄念!进一步说:本来这个世界就是毕竟空。根本没有东西归你所有,你什么也占有不了!
问:从何而修?从什么地方着手修?哪里是下手处呢?现在好多学佛的人,学了十年不知道下手处在哪儿?到处跑,跑西藏啊,跑江南江北啊,跑得很累。碰到一个师父给他讲正法,他不相信,心还颠倒不已。
还有人到处求。要求一个他预先心里设计的完美偶像,奉为师尊。偶像找不到,他就永不停息地寻求。上次有一个人跑到这里来,他觉得这个法很好。但是他说:这个师父长得不高,法相不够庄严,和他的偶像相差甚远。走的时候给师父说:
“我要走了。”我说:
“你走好了。我给你指点个方向。回去看慧律法师的光盘。”他回去真的看慧律法师讲法光盘。一看慧律法师,哎哟!偶像找到了!找到慧律法师做为偶像也不错。慧律法师讲所有的法都是真理正道。你找到这么个偶像当师父,听师父的话,再深入进去修学,那也是缘份!能找到就好,怕你一辈子找不到,那就麻烦了!
答:从根本修。要从根本的地方下手!什么是根本?根本处就是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要从不生不灭的清净心,这个真如自性下手。不要从分别意识去修,那个没法修。第六意识很难修。隐藏的分别执着。要从自性下手。我们心中心法要求大家从自性清净心下手。
《楞严经》讲:第一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就是明白什么是清净心。明白了你的清净心,第二步修大定。大定怎么修?把清净心作为你修行的对象,用清净心指导你的言行,让你的言行符合这个清净心。这就是从根本着手,从根本修。修成楞严大定。修成楞严大定才能行菩萨道。所以,若问:从哪个地方着手修?从清净心,从根本修。从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不生不灭的清净心,那个真如自性,把他显露出来,以它为标准修。
云何从根本修?答:心为根本。这个心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清净心。
云何知心为根本?怎么知道这个心就是根本呢?为什么说这个心就是根本?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一切万法为心所生!一切万法为识所现!不管真心也好,识心也好,一切虚幻的东西,都是你的心识所显现,都是为你的心识所化生。一切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好象很实在的东西,也都是你的真心显现。实相本质毕竟空!心一动就生出种种法。
我们的六根对六尘,中间产生六识。三六共一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就是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包括了一切法。
你的心一动,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就是十八界,地水火风空根识显现。成就二十五有。于是一切万法显现!
你的心不动。心灭种种法灭。你这个识心,识心就是妄想心。如果识心一歇下来,那么一切法都不生。妄心一歇下来,真心就显现。
心不动是清静心,真如自性。心一动就是妄想。
《楞严经》上讲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 色身香味触法。中间生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七大:地水火风空根识。清净心显现,这一切的万法,全是你如来藏妙真如性。你不要只从相上理解,要透过相见到它的法体,又叫法性。它的法性跟真如性一样。所以一切万法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一切万法毕竟空。
维摩诘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这句话要把它背下来!大家跟我念一遍: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为什么要把它背下来?现在相当多的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不用功修,不着力把自己的心修清净。总是向外面追求,这样要往生西方不可能!心不清净怎么能往生?如果心清静,现在已然是佛国净土极乐世界,还要再往生个什么?现前当下,活着的时候才能决定是否真正往生佛国!生时心未清静,临终难免更乱,死后往生极难!所以这四句经文一定要记在心里!
现在修法的人,很多是着相修行。着相修行心不清净,越修越心烦。所以修行发愿者多,往生佛国者少。真正往生必须在活着时确定。活着心不清净,临终怎么能清净?活着整天烦恼死了怎么能不烦恼?有些人说:活着不需要多考虑往生,死了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活着不能清净,死后往生根本没有把握!关键是临终一刹那!
你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发愿往生其他佛国净土,趁自己活着还有口气的时候,就要争取实现内心清净,没有烦恼。这样你死了才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骗自己!千万不要糊弄自己!一定要对自己的灵知负责!真正的实事求是的用功。心清净了,心净则佛土净。现在每时每刻,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毕竟空,都是没有一点烦恼,都是清清净净,了无挂碍,不是已经活在佛国净土了吗?!先不要说死不死。你今天的心清净,明天的心清净,今年心清净,明年心当然也清净了!过去,现在,未来因果不空!果报不空!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你以清净心为因,当然感召佛国净土了!如果天天烦恼,你怎么能够往生净土呢?所以说,如果时时心清净,必能往生佛净土!这是毫无怀疑的!
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说我们修行要一门深入,要专心。你不要今天修修这个,明天修修那个。像挖水井一样,这个地方挖二三尺三四尺没水。换个地方再挖,挖五尺没水。再换地方。你老换地方,就老挖不出水。你要事先探测好,这个地方下面肯定有水,你一旦开始挖,挖不到水不罢休。一直挖下去,总会挖到水。
修行也是这样。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先要选择好,探测好。探测地面下多少米有水,坚持挖下去。修行起始,先要选择一个法门。这个法门要与你相应。一旦选好了,就一门深入,你一定能够成就! 心如果专一,没有事情不能办,没有事情办不成!所以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修学佛法不但要广学多闻,更要一门深入!广学多闻是对一门深入而讲,一门深入是对广学多闻而说。广学多闻是指普遍学习经律论三藏,精研戒定慧三学。一门深入,是你要心念专注,从一个修炼法门入手,轻易不要改变。不是专注那个法门,其它佛学理论都不学了。
其它学,是普遍的学。比如念经,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选择一部经。最好是了义经。如果你明白了,不了义经也是了义经。你把这部经文融会贯通。熟悉到看到前面经文,就知道后面。你看到中间就知道两头。把这部经全部弄通,这部经放在那里,你从头到尾全部可以讲出来,它已经融入你的血液里。
象《楞严经》。我专门看这部经。闭关最后一年,不知看了多少遍。当时我手中的《楞严经》十卷有十万多字。是茗山老法师用小楷字手书的。十万多字一口气合下来。没有段落,只有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不像《金刚经》那样分为段落几品几品。开始看不懂,也不知讲什么。这几句讲什么?那几句讲什么?很难把它连贯起来,融会起来。没办法分段落。很难领会,更难记忆。
几遍看下来看不明白。这部经怎么这么难看?难懂?只好先看古来大德的那些注释。憨山大师的注释。宣化上人的注释。还有《正脉论》等等。所有的注释看完了,回过头来看这部楞严经,就有点明白了。看明白之后,我说:佛讲这部经,满满一整片,为什么不分段呢?看起来让人这么累!
于是我着手把它分成五个部分。让以后读经人省力一点。《楞严经》第一部分:见道位。第二部分:修道位。修证楞严大定。第三部分:行道位。广行菩萨道。第四部分:证道位。证到佛果之位。第五部分:助道品。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事情,以及怎样处理。照见五蕴皆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境界?有多少种阴魔,修行者如何对待处理?这叫助道品。
这样划分之后,你再去看这部经,从头到尾,纲举目张,脉络清晰。看了前面知道后面,看了中间知道两头。整体一下子明明白白。从哪到哪是见道位。从哪到哪是叫你修楞严大定。从哪到哪是讲行菩萨道。你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把这样的一部经看懂了,你把其他的经拿来看,都一样。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法,都是一个鼻孔出气。就是语言随众生不同根基变变而已,都是自性流露。
你把一部经深入弄懂了,所有的经拿来你都懂,你都明白。有的经只要讲了题目,你知道这部经大概讲什么?怎么缘起?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你都能知道。
这叫一门深入。不管是修行法门也好,看经也好,还是你专致地做一项工作也好,如果制心一处,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没有办不成的!开公司也好,办其他的事情也好,只要你专心一致去做,没有做不好的。人的心太厉害了!心的力量比一切力量都大!所以我们这个心叫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这四句话非常重要!一般的人不这么做。不象圣人那样。明心见性的人,他知道这颗心就是佛。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圣人。大乘佛法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就是初地菩萨。初地就是刚刚登地。达到见道位。换句话说:学佛的见地已经到位了。学佛以明心为见,以见性为地。你见地到位,这个地就是我们的性地。这样的话,你就是圣人。你习气再重再重也不怕!你不会再颠倒了。你就是颠倒,也是暂时的。你习气再重,七上人天,必定圆成佛果。
圣人求心不求佛。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文殊菩萨显相,我文喜是文喜,你文殊是文殊。今天打死你。自己作得了主了。现在一些大祖师,一些修行成就的人,是大菩萨再来。为了弘法利生他会度一些有缘的人。
大家在梦中,在禅定当中,看到佛菩萨,包括我们的师父元音老人,你千万不要求啊!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要求自己这个心!这个心就是佛!不要求外面的佛。心外无佛,佛就是你的心。这个心才是真佛!愚痴的人求佛不求心。这个心整天散乱不管它,到处求佛,求灵感,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求感应会出问题!离著魔不远!
我们讲过几个求感应的公案。整天打坐求,哎哟!佛显相给我看吧!上海有个居士,修黄教。他打坐打很多年了。一次看到佛了。后来每天打坐都看到佛。他打电话问他的上师:
“我每天打坐,佛祖给我显相放光。听人家说佛显相有假佛和真佛。不知道我看到的,到底是假佛还是真佛?”上师说:
“我告诉你,有个检验真佛假佛的办法。看到佛显相,你念:嗡阿吽!这三个字发蓝光红光白光,然后照他。如果是真佛,他如如不动。如果是假佛,你念这三个字,他就消失了!”
他又打坐的时候,见佛显相。他就念嗡阿吽,嗡阿吽,嗡阿吽------ 佛相如如不动。他说:
“哎!这是真佛!真佛都显相给我看。我不得了!我的功德因缘很殊胜啊!”他高兴得不得了。天天求佛显相。每天打坐,佛都显相。后来这个佛开始说法了。真佛,法身佛无相,也不说法。假佛就说法。 “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这个有相的佛,开始说法了:
“你这个居士功夫不得了啦!你的功夫可以飞上天。你现在从窗户飞出去吧!”
他是佛啊!我怎么敢不听佛的话。于是他从窗户“飞”出去。当埸摔死。他不知道学佛不能求,什么也不能求!一切相毕竟空,归无所得!什么也没有,你求什么?学佛这么久了!应该知道我们这个心,觉悟就是佛!外面的不是佛,真佛在自己心中!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身体和心,是相对的讲。不是说有智慧的人,身体就不管它了。我要过午不食。我要辟谷,多少天不吃饭。最后胃搞坏了,身体闹出许多病,没法修行了!
身体和心两者相比较,要更重视心的调整。并不是说身体不重要,身体很重要!当你不明白心的时候,要借这个身体来修。修行的人必须保重这个身体!但你不要从身体搞下手,整天在那里搞气脉明点,搞不出什么明堂!
你要从心下手。从内心念头下手!念头起来,看住它!念头毕竟空!你时时这么观照,很快!所有身心气脉都会逐步打通。你的心清净,没有乱七八糟的杂念,身体气脉血脉就会畅通无阻。你的内心烦恼很多,你的腿和脚就痛,血脉不通,不通则痛。
所以调心是主要的。把心调得非常清净,没有妄念,你的身体一定会好!三界唯识,万法唯心!整天调身体,你的心七情六欲妄念很多,这个身体能调好吗?身体不好,生理影响心理,心也难调。这叫本末颠倒,本末倒置。我们要把心抓住,心是王嘛!身体是附臣。把心王调整好了,身体自然会好。
这两者是比较而言。不是说叫我们调心,整天念经打坐,持咒念佛,身体也不管它。衣服也不注意穿。冬天很冷了,衣服穿的很少,闹感冒了。感冒以后没法打坐,心就很乱。身心一致,不可偏废!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 佛名经讲:我们一切的罪业,一切的善业功德都是由心所造。所以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修行人以持心戒为本。什么叫心戒?你的心动了,起念头要害人家,就已经犯戒了。不是必须动手杀人,才叫犯戒。你动了念头,这个人我恨死他了,想要把他杀掉,已经是犯了很重的杀戒!你的恶念已经动了,恶心已经起来了。已经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所以大乘菩萨必须持心戒!心要时时观照,保持如如不动。佛陀多次讲到:万法唯心所生。罪从心起,还从心灭。 善恶一切都是由心所生。
法律调查一个嫌疑人,定罪时非常注重考虑罪犯的作案动机。以作案动机定罪行轻重。故意杀人,罪行就重。故意杀人犯一定枪毙。无意当中把人伤害了,罪行相对为轻。开车不小心把人家刮伤了,罪比较轻,按事故处理。这个人是你的冤家对头你开车有意追着他,要撞死他,那是蓄意谋杀,定罪最重。主要是从心理动机定罪。
一件事情是善是恶,不能从相上划分,要从内心分别,从心记罪。你看到某大菩萨做的事情不如法,你并不知道他的心。他很可能是为了救度某个众生。心如果是善的,不能记罪。咱们上次讲的公案。释迦牟尼佛修菩萨道的时候,为了救一整船的人,把企图杀人图财的贼杀掉。因为这个贼要杀掉一船的人谋财。如果贼心得逞,他的罪业太重,下地狱都还不清。为了不让贼犯罪,先把他杀掉。结果是救了一船的人的生命和财产。也救了这个贼,只有菩萨自己一个人承当地狱重罪。菩萨非常慈悲,大慈大悲才会这样做。
这是一个例子。一切事情都是从心记罪。善恶是非,心是根本。 我们修行的人,更是这样。这个心指的是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修行人要先找到真如自性。找到真如自性,就是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你不知道怎么修?所以修行的根本是明心见性!不明心见性,从外缘修,都是盲修瞎练。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严格来讲阿罗汉还是外道。因为他没有完全明白心地理念。
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一定要明白真如自性。识根本就是明心见性。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明白我们的心,见到我们的本性。
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你不通达明心见性的道理,不领会明心见性的意义,学法没有益处。《坛经》上五祖弘忍告诉六祖惠能说:不明心见性,学法无益。为什么?因为从外相求是妄念。所有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都是水中月,镜中花,了不可得。都是虚妄的,毕竟空。你把它当有当真,费尽全身的力气,毕生的精力追求它,最后神魂颠倒,神志不清,身体不好了,心理也不正常。
从外相上求,要想得道,要想不烦恼,要想得到佛法的利益,根本无有是处。现在佛教最大的悲哀,就是大家依然习惯于从外相上求。从心地上用功,很多出家师父都不太懂,也不愿意这样做。认为赚钱多就是有福报。好多人认为有钱就有福报,然后拼命去赚钱,在佛门中竟也把金钱看得这么重!天天做经忏赚钱。我这寺院钱最多,我这寺院房子盖的最漂亮,我这个寺院就是最有福报。住在这种寺院的人最有福报,我这方丈最有福报。这就是末法时期佛门的最大悲哀。
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外相上求,不从心地上用功,虽经多少劫的修行,你要成道,要成佛,不可能!大德说:着相修行万千劫,未见本性不成道!要把修行的机理搞明白,一定要着眼于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把身心世界全搞明白。这个心的体相用,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宇宙世界和人生,这一切的实相是什么?你的心是什么样?宇宙是什么样?宇宙和你的心是什么关系?这些你都要搞明白,不搞明白就不叫明心!
一切宇宙,一切法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所化现!对此有定解,你才能从内心真正用功!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着相修行千万劫不着边际。如果回光内觉内观,在心地用功,刹那间便见性体,即得正觉!时时回光返照,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就这么用功。
观照你每个念头起处,每个念头都是毕竟空,每个念头都是真如自性,你就和佛一样!我们要这样用功。那样的话,当下就是,刹那间成佛。刹那间即成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答:惟坐禅,禅定即得。要注意!坐禅不是要我们坐在那里不动。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对禅定应有正确理解。不是坐在那里,一步一步证四禅八定。四禅八定就是色界四禅,空界四定。你坐在那儿四禅八定不动,不见性就是外道。无色界就是空界。能够入定很长时间。入定最长,能达八万四千大劫。到时还要出定。因为没明心见性,出定一看,山河大地还是这样,我还有烦恼,白修了。他开始诽谤佛法,下三恶道。禅定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定,还有佛的定,就是楞严大定。
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我们好多人修行,不修禅定。说什么在动中练,在动中修行就足够了,还要打什么坐?他自己不会打坐,叫周围的人也不打坐。为什么?他的腿脚很痛,坐不住。我碰到好多学生,他修心中心坐不下来,就想念佛好,叫周围的人不要修心中心法,大家都念佛,以为念佛最好,念佛不用打坐。
其实念佛修净土也要打坐,结手印,这样容易入定。整天散心念佛,这里念阿弥陀佛,那里想别的事,怎能降服其心?你去问问念佛的人,一天念多少佛号?大多是有时念念,有时不念。没有用佛号把妄念摄住。不修禅定,妄想喧动,心乱得不得了!做不了主。
看不住心念,碰到事情,习气就上来了,业力就上来。骂人打人,经常光火。小孩子明明没有做错,你心里烦了,就打儿子。噼里啪啦拿他出气,打完了后悔,到佛像面前作忏悔。第二天又打。就是因为看不住心。有时上班回来,单位的事情很烦。回到家里,老公可能说了几句,心里更烦。做晚饭也不愿意做,不愿意做没吃的,还得做。拿餐具噼里啪啦敲锣打鼓。老公说:你怎么光火了?怎么生气啦?我没生气!我生什么气?还是噼里啪啦的打锅敲盆。这就是你的心散乱,你看不住你的心。你不知道你在干什么!
不修禅定怎么行?不打坐怎么行?念想散乱,心中喧动,没有禅定的功夫,会破坏我们的善根!《楞严经》讲得非常清楚。先开佛知见,以佛知见指导你的言行。以真如自性作为标准,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从真心下手修,修成到一定程度,打坐时心非常清净。下坐时了了分明,一念不生。行住坐卧时时刻刻全是这么清清净净,明明白白。楞严大定就修成了。八风吹不动!顺的这样,逆的也这样。好的毕竟空,坏的也毕竟空。
楞严大定修成,做一切事情就非常自在!非常舒服!非常轻安!叫你烦恼都不可能。这个时候你广行菩萨道,在行菩萨道当中度无量众生。消除你无量尘沙惑和无明惑。尘沙惑和无明惑要在度众生中消除。没有众生你不可能消除这两种迷惑,不能圆成佛果。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禅定!禅定!全是在心地上用功啊!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什么叫妄念不生?妄念本来就是空。达妄本空,不用除这个妄念,念起即觉,放下就可以了。一切事情到你这全放下。这就是你本来面目,就是你的禅!你妄念不生,你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就是你的禅!坐见本性。我们如如不动,就是见我们的佛性,这就是禅定。什么是禅定?时时妄念不生,时时了了见性,就是禅定。
禅宗有句话说:一时不见本,等同死人。就是说,你行住坐卧时,一刹那离开自性不观照的话,你就如同死人一样。有这个身体,不知道自性,这个身体如同行尸走肉。所以要时时观照这个了了分明,如如不动,不生不灭的本性。这样就叫禅定!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无生心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的自心本性。无生法忍是真理实相证悟后的心态。念佛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便证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宣扬的一个真理。无生法是宇宙间的真实相状。哪一尊佛出世都宣扬无生法忍。无生是真理,是不生不灭的真理。毕竟空不生,毕竟空不灭。你以后成佛了,也会去宣扬这个无生真理。过去佛,未来佛是这样,现在佛讲的也是这个无生道理。
定者,对境无心。 什么是定?见一切相非相就是定。境就是一切相,一切境界。你碰到一切境界的时候,心中如如不动,没有心,无心。就等于你见一切相非相,见一切相毕竟空,那就是定。一切事情到你面前,心都如如不动。八风吹不动,就是八地菩萨。其实我们这个法不讲几地几地,讲的是即身成佛,当下成佛!八地还太小啦!这个法见性就成佛!顿悟法门,不跟你讲层次阶段几地几地。你们如果见一切相都毕竟空。相也毕竟空,心也毕竟空,心和相都毕竟空,如如不动。你这个心就是无心。你对相心不动念,就无心了。你的心每起个念头,都毕竟空。你的心就是无念。无心就无念,就是定!
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不是八地不八地的, 再往上才入佛位。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什么叫八风?利就是利益。金钱利益等等。衰就是衰败。做生意失败,本来想赚一百万,现在亏了一千万。事业衰败没法过了,跳楼自杀。毁就是毁谤。明明没这个事,人家无中生有,就说你有,说一些败坏人格名誉的是非,就是毁谤。能够心不动,装作没听见一样,很不容易。誉就是名誉。有人说:我做人一辈子,就是为了名誉而活着。你累不累?名誉就是面子。面子值几分钱?有的人被这个面子,被这个名誉压得一辈子喘不过气来,被名誉转去了。活得非常被动,拘束,很不值!当然也不是不要名誉,但是你不要被名誉压着,为它所转。称就是表扬称赞。讥就是讥讽刺伤。苦是病苦,痛苦。人间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苦苦。连苦都不知道是为苦苦。乐就是快乐欢乐。就是苦和乐相对的那个乐。而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是绝对的乐,究竟的乐,毕竟的乐。八风中的乐指的是二元世界相对的乐。有乐就有苦,相对而生。八风现前,你如果能够不动,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2)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
诸方,就是四方。
【诸方门人】
也就是四方的修行人。
【参问语录】
来参访慧海大师。
【师讳慧海。】
这就是在介绍他的名字,【讳】就是尊称。他往生以后,人家不敢直接称他的这个名字,所以叫做慧海。
【建州人。姓朱氏。】
跟我们法然师同姓,姓朱,姓朱的都是贤人,你看法然师也很厉害,个子虽然小,禅定功夫很深,不会执着。我觉得矮个子都比高个子厉害,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好像有一点自夸的意味,高个子也是有很厉害的,不过感觉上,矮个子的往往比较厉害。
【依越州大云寺】
这都是一个地方,建州啦,什么越州啦,这都不用去了解,反正在哪里都没有关系,就是一个地方。
大云寺【智和尚受业。】
这就是他的师父,跟着他修行,所以他的师父叫做智和尚。
【初参马祖。】
他就去参访马祖道一禅师。这个马祖不是北港那个妈祖,拜托你要参对,不要拼凑错了,你可不要像某位老人家写书,将两三百年的人全都凑在一块了,听了就想笑。这个马祖是禅宗的祖师。他便来参访马祖。
【祖问:从何处来?】
祖师大德第一句话一定这样问你:你从哪里来?曰,他就这样说。
【曰:越州大云寺来。】
我是从越州大云寺来,由大云寺来。
【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这个【拟】就是准备。你来这里,你准备要做什么呢?你要做什么事情呢?【拟】就是就是预先计划好。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来这个地方,你是准备要做什么事呢?
【曰:来求佛法。】
我是来求佛法的。这个祖师,马祖就说了。
【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祖师在讲话都是一针见血。自家宝藏就是说,你自己就有一个清净的本性,你只要回光返照,你无量的智慧本自具足,你为什么不照顾自己的本性,把清净的宝藏照顾好呢?你抛家散走做什么呢?离开你的地方,跑到我这个地方,散走做什么呢?我这里一物也无。因为禅宗是毕竟空,当然无求法者,无法可求,说法者无法可说,当然是一物也无,要求什么佛法?你是求什么佛法呢?
【师遂礼拜问曰:】
师就这样问。
【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这个【阿】字就是口头语,没有什么意思。啊,那个慧海自家的宝藏,啊,是哪一个呢?啊,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呢?这个【阿】只是口头语,没有什么特殊的意思。【阿】就是等于说我们现在,如果讲一句比较接近的就是说:是谁啊,那个,是谁啊,我慧海自家的宝藏呢?
【祖曰:即今问我者。】
你现在跟我说话的,你就是,你就是。
【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
前后只有两秒钟,开悟,生死解决了,哪像我们搞了一牛车,搞到今天,我讲得口沫横飞,你们还是没有消息。师于言下大悟,只有几句话而已,你看看。师曰:即今问我者是。我现在念一遍给你们听:现在问我的就是,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无欠少,使用自在,你何必向外求。使用自在,你何必向外求。这样才花三十秒而已,我念一遍,只花二三十秒而已,师于言下大悟。我们也是言下大误,误会的【误】,那差别可就大了,言下大误,听错了。
【识自本心。】
就了解他自己的本心。
【不由知觉。】
不是用意识的感觉。
【踊跃礼谢。】
不是从知觉里面,是从本性悟出来的。踊跃就是很欢喜的礼谢。
【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遽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
师侍六载,【师】就是慧海禅师,侍奉马祖道一禅师六年,六载就是在马祖道一禅师之处六年。后因受业师年老。翻开前面那一页,受业师,第三行底下,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就是回来照顾这个智和尚,受业师,就是回来越州,就是他师父年老,年纪大了。你想想看,大彻大悟的人,还不忘他师父的恩,哪像现在的徒弟,跟师父大呼小叫的,你一句我一句的顶嘴,怎么敢跟他师父一支长一支短呢(顶嘴)?现在的徒弟就很难教化了。他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感恩他师父,他师父有没有开悟不管,但是他知道师父年纪大了,又回来照顾他。照顾他。遽然归奉,遽然就是突然,因为突然病了,年纪大了嘛,所以【遽】是突然的意思,很快就回来奉养他的师父,受业师,乃晦迹。【晦】就是藏起来,隐瞒起来。晦,本来是指光线很暗的意思,阴天,或者是初一的月光,【晦】就是暗的意思。【迹】就是掩盖起来。【晦迹】就是不让人家知道,【藏用】就是隐藏起来,外示痴讷,外表示现得很鲁钝,【痴】就是看起来傻愣愣的,【讷】就是不会讲话。看起来傻傻的,不太会讲话,但是他却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所以
【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姪玄晏。】
那么这个【法姪】就是出家人的眷属。譬如说我的师兄,同样是煮云上人剃度的我们师兄弟,我的师兄剃度的徒弟,他就要称我师伯。法姪就是出家的眷属的称呼,就像世俗人所说的侄儿一样,玄晏。窃出就是偷,偷偷的。
【窃出江外呈马祖。】
偷偷的将他的著作拿出来。江外呈这个马祖道一禅师。马祖道一禅师看完之后。
【祖览讫。】
看完之后,
【谓众曰:越州有大珠。】
越州这个地方有一颗大珠。
【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
因为他已经大彻大悟了。
【众中有知师姓朱者。】
大众当中,有人知道慧海禅师是姓朱。
【迭相推识。】
【迭】就是互相,迭:互相。【推识】就是说为他人介绍。互相介绍:你应该去那里参访,这位祖师是开悟之人。
【结契来越上。】
结契就是结伴,【契】就是约好。约好了,大家一起来越州参访。
【寻访依附。】
依附就是依止,寻访就是参学,来参学,来访道、访问、参学,依附就是来请教他,依附就是依止他。依止就是停止的【止】。
【是号大珠和尚。师谓学徒曰:】
慧海他就这样说:
【我不会禅。】
我不了解禅。
【并无一法可示于人。】
两个立叫做并。我这里连一个法都没有,也没有什么可以开示大家的。
【故不劳汝久立。】
我这个地方无一法可开示你,你不需要站这么久等待。
【且自歇去。】
你自己好好的去休息。
【时学侣渐多。日夜叩激。】
叩激就是求问。
【事不得已。】
这是不得已的,参访的人太多了。
【随问随答。】
随问就随答。
【其辩无碍。】
所以他的辩才就无碍。
【时有法师数人来谒。】
【谒】就是参访,就是来拜访。
【曰:疑伸一问。师还对否?】
【疑伸一问】意思就是如果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来问你,那么师你是不是还对?你是不是要回答我呢?疑伸一问,师还对否?我现在准备要问你一个问题,你是不是要回答呢?
【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深潭就是那个潭水很深,潭水很深的时候,月亮在天上,映现出月亮的倒影。你任意撮摩,意思就是说,你任意的撮摩,因为世间总是虚妄的东西。月亮是真实的,投射到这个水里面,变成虚妄的月影,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说,在虚妄的世间里面,你怎么问都不要紧。意思简单来说,他得到毕竟空的这个观念,你怎么问都没有障碍,深潭里面这个月影,这个潭里面的月影,我们伸手去摸的话,一定摸不到,看是看得见,随便你怎么捉取,任你怎么捞月,统统捞不到。意思就是说,虚妄的人生本来无可得,你怎么问都有办法,你尽管提出问题来。
【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
清潭对面,非佛而谁?清潭对面,就是讲这句话的人就是佛。那么这句话也可以说,如果有人去清潭面前照射,照射就是说我去看倒影,虽然是虚妄的影像,那个当下就是佛。意思就是虚妄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清潭月影,投射到月的话变成月影,但是如果你到清潭去,对着面照,照着这个清潭的水,那个就是佛。虽是虚妄的东西,本来就是真实,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非佛而谁?那不是佛,又是谁呢?在座听经的诸位,你们现在就是佛,非佛而谁?
【众皆茫然。良久。】
【良久】就是经过一段时间。
【其僧又问:】
他又问。
【师说何法度人?】
你是说什么法度众生呢?
【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
我并没有说任何法度众生。说法者无法可说。
【曰:禅师家浑如此。】
修禅的人都是这样子,讲那个话,不晓得在讲什么东西。禅师家浑如是。这个【浑】就是全部都是这样子,讲的话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浑如是,都是这样子。
【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
大德你是说什么法度人呢?
【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
这部经是谁说的呢?
【此经是阿谁说的?僧抗声。】
抗声就是说不满,不满他的话,因为当然是谁讲的罗。抗声就是说,表示心很不满、不平。抗声,【抗】就是有一点不满。
【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
禅师你真是爱说笑,这本来就是佛讲的啊。
【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
就像六祖讲的:试说看。六祖常常问的那一句话:试说看。你说说看。吃力了,这下子就吃力了。此经什么人说的?你若是如来所说,如来有所说法,这样就是诽谤佛。佛陀说:如来没有说法。这样就不了解佛的意思。要是说这本经不是佛说的,那就完蛋了,因为一切经典都是佛说的,此则是谤经,请大德说说看。
【僧无对。】
无言以对。
【师少顷又问:】
过了一会儿,师又问:
【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德】请你说说看,
【且道阿那个是如来?】
哪个是如来?你说来我听听看,什么是如来?
【曰:某甲到此却迷去。】
某甲就是自称:我到此时有些迷惑了。
【师曰:从来未悟。】
你根本就不悟,
【说什么却迷。】
你连悟都没有,你说什么迷呢?却什么迷呢?
【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
再次礼拜。
【愿垂开示。】
请你慈悲开示。
【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
如来即是诸法如义,你怎么可以忘记呢?
【曰:是。是诸法如义。】
没有错。
【师曰:】
慧海禅师就说,大珠和尚就说:
【大德。是亦未是。】
大德你说是,实在是不是。
【曰:经文分明。那得未是?】
哪个不是呢?这慧海禅师说,意思就是说,哪个不如呢?大珠和尚就问他:
【师曰:大德如否?】
你如吗?意思就是说,你的心有没有如如不动啊?
【曰:如。师曰:木石如否?】
那么木柴跟石头是不是也是如如不动呢?
【曰:如。】
对,也是如,也是不动。
【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
两者有没有相同呢?
【曰:无二。】
不二,都一样。第六页。
【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
糟糕,到这里又停下来了。
【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
【酬对】就是问答。这个人很难问问题,也很难回答,难为酬对。这个【酬】就是一种回馈给对方叫做酬。你来做工,你一天的报酬多少。【酬】就是说回馈给对方叫做酬。这个人很难应付,没有那么简单,人家是大彻大悟之人,我们能跟人家谈上什么话呢?我告诉你,你跟大彻大悟的人说话,你一定输的,你是绝对讲不赢他的。佛法是圆通的,你怎么讲得过他呢?他怎么讲都对。
【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问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
这个要划下来。
【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
如何是大涅槃?什么叫做大涅槃?不造生死业。问:什么是生死业?大珠和尚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这个世间人会吓一跳:啊?求大涅槃竟然是生死业?意思就是说,你有所求,还执着有一个大涅槃可求,大涅槃就无一法可得,哪有什么可求,求变成执,执就变成生死业,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你还有一个垢净的观念,还有一个垢可舍,还有一个净可取,不能当相即道,不能当下如如,你就不是道,你就是生死业。有得有证就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什么叫做不脱对治门?就是说:哎呀,我的习气不好,我控制一下。对治门就是控制一下,你没有把那个控制,变成一种自然的本性,你就是生死业。本性不能让你控制的。我现在在生气:我要忍耐,我要忍耐,我一直忍耐。那还是生死业啊,一切法根本无相嘛,连那个忍耐的观念都没有嘛。这个就是本来的东西啊。不脱对治门,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人不肯布施,我现在学习布施,我一直布施……我在布施。那么你那个念头,你为了对治这个悭贪,你拼命的布施,那也是生死业啊。菩萨布施一百元,不执着一百元,菩萨布施一百万,他也不执着一百万数量对他也没有什么作用,他根本不要对治,他连得都没有,哪里有施?他连布施的观念都没有,哪里有什么施舍?所以不脱对治门。对治门就是专门对治我们的缺点,你没有摆脱那个控制的念头,那就是生死业。
【曰:云何即得解脱?】
要怎样才能说是解脱呢?
【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笑死人了。你看禅师在讲话,实在是很厉害!
【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你就按照你的本性,去反应,去反射,一切随缘,你就是无等等,这个就是最高的境界,不假任何造作。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没有人束缚你,你何必求什么解脱呢?你是要绑住什么呢?你要绑住什么东西呢?对不对?云何即得解脱?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是。直用就是用本性的妙用,本性的造作,就是平等法,无等等法,没有一法比这个更了不起。
【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谓希有。礼谢而去。】
像和尚你这样的禅师,很了不起,实在是希有,礼谢而去。
【有行者问:】
有一个修行人问。
【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佛?】
即心即佛,那么到底什么人是佛?他说:那么你疑哪个不是佛?你说来我听听看。
【指出看。】
你怀疑哪一个不是佛?你指给我看看,哪个不是佛?
【无对。】
默然不语。所以遇到禅师都要默然,默然也不对,默然也是执着。
【师曰:达即遍境是。不悟永乖疏。】
划起来。通达了本性的道理,你面对一切境界就无障无碍。若是不悟,你就永远偏离。【乖】就是违背,【疏】就是离得太远。好了,我们那个信封到今天还没有做好,还有没有剩下来啊,你们今天帮师父一个忙,不要一直拖啦,拜托。不要一直拖拖拉拉的,这样不好,楼上的人拜托一下,师父请求你们,拜托拜托,我讲经给你们听,你们帮我装信封,拜托。你们法师到楼上去,因为这里有女众,不好。我们还没有到本自无缚,不用见面。我们还没有到这种境界,所以我们还是躲在楼上比较安全,因为你们这些女众太可爱了。这个信封,拜托拜托,最好今天就把它做完,稍微慢一点回去,你们假设说,让你们慈悲喜舍啦,大慈大悲啦,就这样子,希望你们能够帮忙,现在才九点十分,人多一起做才会快,有时候一天才来两三个人帮忙装信封,那就要做很久,那很拖延时间,师父已经讲了一个钟头再四十分钟了,对我的责任应该已经交代得过去了,希望你们从九点十分做,至少也做一小时,蔡淑芬你负责一下,拜托,谢谢大家。若是要借钱给师父的人,下课后拿来我这里交,不要紧,我在这里等钱。好,下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卷下第七页,正面算来第四行,《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第七页,前面算来第四行。
【有律师法明。】
我们讲堂也有一位法明师。法明
【谓师曰:】
法明律师就对大珠和尚这样说。
【禅师家多落空。】
意思就是说,参禅的人都落在空虚当中。落空就是不着实际。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却是座主家多落空。】
实在是你们才落入空当中,虚无缥缈的东西。
【法明大惊曰:】
法明大惊这样说。
【何得落空?】
我们怎么会落入空呢?
【师曰:】
你研究戒律的东西,戒律都是写在经典上。
【经论是纸墨文字。】
以前没有打字,以前都是用毛笔。用纸、墨、文字。
【纸墨文字者俱空设。】
空设的意思就是方便而设,这个【空】就是解释做只是方便而设的。为什么说方便而设呢?
【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
意思就是说,于声上,就是说我们讲话,佛讲出来的法,透过文字,将文字写在纸上,就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经论,所以经论是纸跟墨、文字所组成的,最初是由佛的音声而来的,所以音声变成有形的东西,那么就是文字,所以说:于声上建立名。【名】就是名相,【句】就是比较长的名相,叫做句子,所以建立名句等法。
【无非是空。】
意思就是,这个【空】就是不实在的,声音、文字、经论,那都不是实在的,无非是空,就是这个都不是实在的。
【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
座主,也就是说你执着于教体,佛所教的这个体性里面,岂不落空?难道没有落空吗?
【法明曰:禅师落空否?】
禅师啊,你是不是落入虚无缥缈的东西啊?不扎实际修行的东西啊?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不落空。】
这里的【空】不是空性的空,这里的空是指虚无的东西,不实在的,不是真正在修行。大珠和尚说:不落空。修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曰:何以不落空?】
法明律师就这样问:你为什么没有落入虚无的空呢?
【师曰:】
大珠和尚就这样说。
【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文字就是【大用现前。那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
我们若是一法不达,不能叫做悉达。他将印度话的siddhartha误会成中国话。梵语【悉达多】是一切义成就,他现在将音译【悉达】是把它当作中国字,所以说知一切法不达。他解释为:【悉】就是一切,【达】就是达到,其实【悉达】, 不是这个意思,siddha那是一种印度音,他将之解释为中文,所以很吃力。所以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大珠和尚就这样说(【师曰:】):你这个学戒律的人,研究戒律的人,
【律师不唯落空。】
不是只落入空,落入不着实际的修行。
【兼乃错用名言。】
又用错文句了。律师作色,也就是不高兴,就问。
【法明作色问曰:】
也就是不高兴。
【何处是错?】
错在什么地方呢?
【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
【华】就是中国,【竺】就是印度,你是学戒律的人,大家称你为律师,竟然连中国话跟印度梵音都分不清楚,大珠和尚说:
【如何讲说?】
要怎么为人解说呢?
【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
你难道都不知道。佛陀所讲的这个都是印度话吗?他讲的siddha那不是中国话,不能解释说:【悉】是一切,【达】叫成就。不是这个意思哦。所以岂不知悉达是梵语?你难道不了解悉达是印度话吗?难道你不了解sidha是印度话吗?
【律师虽省过。】
省过就是反省:确实没有错,这是印度话,是我误解意思了,解释成一切通达,这样是错误的。
【而心犹愤然。】
心中还是有愤怒,这个就是修行没有从心地上下手。修行如果从心地上下手的话,连习气都断,连那个愤愤不平的习气都没有。所以讲实在话,禅还是最厉害的,即心即佛嘛。再看底下的小字。
【具梵语。萨婆曷剌他悉陀。】
萨婆曷剌他悉陀,这就是【悉达】全部的语言,【悉达】的音就是萨婆曷剌他悉陀。
【中国翻云:一切义成。】
一切的道理都有成就。
【旧云:悉达多。犹是论略。】
还是错误,而且把人家省略了,虽然翻成:悉达多。还是一个错误,又把人家省略了,全部应该讲:萨婆曷剌他悉陀。那就是说,中国话翻译成一切义成就。以前翻译成:悉达多,还是一种错误。第九页。
【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
那是佛讲的道理。
【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
这个律师就这样问:经律论是佛讲的道理,我按照经典读诵,依教奉行,这么久都不能明心见性,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曰:】
大珠和尚就说。
【如狂狗趋块。师子咬人。】
【狂狗趋块】,太会形容了,这个禅师实在是太厉害了。【狂狗】就是比喻做学佛没有正知见的人,趋块就是比喻,执着文字、声音、笔墨的那个专门研究佛法的人。【狂狗】就表示说错用心,他学戒律,自称为律师,别人恭称他为律师,可是不懂得心地法门,不懂得明心见性的法门,【狂狗】表示知见,没有在心地上真的下功夫,【趋块】就是指执着于文字的律师。意思就是说,他外表看是依教奉行,可是心地上没有下手,只是变成学术的研究而已,虽然有一点点研究的功夫,可是习气不断、烦恼不断,不见性嘛,所以如狂狗趋块,就像一只狗,不分青红皂白的,人家丢一块石头给他,他跑过去就要咬了,那个石头不是狗的食粮,狗吃石头是不会饱的,人家随便丢一个块状的东西过去,就跑过去咬了。意思就是说,我们有心要学佛,可是拼命在这个文字里面打转、打转,文字不是法,不是本来的东西,错用心就喻为狂狗,趋块就是执着文字的意思,就像狗,随便丢一块石头给它,或是丢一块骨头给它,那根本是吃不饱的东西,它也啃得很高兴,自己还觉得很有成就。狗正在啃骨头的时候,你要是走近一些,其实你只是想从旁边经过,你只要从它身边走过去,狗就凶狠狠的瞪着你,一直瞪着你,看你是不是要来抢它的骨头,等到你走远了,那只狗才会安心的啃骨头,不然就一直咬牙切齿,狠狠的瞪着你,意思就是说,你没看到我正在啃骨头吗?你休想跟我抢。人也是这样,执着在文字上,觉得自己很有修行,就是这样:我是律师哦。律师,照样被治得服服贴贴的。不明心地,所以没有学顿悟法,就无法明心见性。狮子咬人,狮子咬人就是不正常,狮子本来是不吃人的,它吃其他的动物的,狮子咬人就是不正常。一个正常学佛的人,怎么在文字、音声里面打转呢?那根本就是错误嘛,要在本性上打转嘛。狮子咬人就是不正常,饿昏了,没有东西吃就咬人,所以
【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
经、律、论,这是由佛的本性所流露出来的东西,我们按照着读诵,这是本性所产生的一种妙用之法,云何在文字、音声当中执着呢?经律论是自性用,所以一切经律论,都是通达我们本性在作用的东西,我们读诵的这些经典,这就是我们的性,本性具足的法。
【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
他有姓名吗?
【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连学戒律的人,也无法胜过禅宗的人。再来,学戒律的还不够看,下面那个是三藏法师。
【有三藏法师问】
三藏法师就是通达经、律、论者,凡是通达三藏,叫做三藏法师。有一个通达经律论的法师,或者也许是他的名字叫做三藏法师,他就问了。
【真如有变易否?】
真如是不是会变化呢?
【师曰:有变易。】
会变化,没有错。
【三藏曰:禅师错也。】
大珠和尚问(【师却问:】)。
【三藏有真如否?】
你有真如本性吗?
【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
因为不会变化嘛。本性若是不会变化,那么从前的贪嗔痴就无法转变。
【岂不闻善知识者。】
你难道不了解善知识者。
【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就是菩萨戒,就是我们所讲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摄律仪戒就是说,我们修行人要持戒律、有威仪。摄善法表示一切善事都去做。饶益有情就是宽恕一切众生。那么这就是菩萨戒。三聚净戒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就是这样子,三聚净戒难得闻。
【回六识为六神通。】
我们的本性有真如,真如也是会改变的。回六识,过去是分别心、执着心,当下转过来,变成六神通。六神通我们已经解释过很多遍了。
【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
你永远不会变啊,你过去是凡夫,现在还是凡夫,因为不会变嘛。所以说转识成智,这是一定会变的东西。
【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
就是刚刚。
刚才【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
那就是不开悟的人就是搞不清楚,虽然通达三藏也没有用,等于不通。
【如何即是的当?】
这样哪一个情形,才是真的是最恰当的呢?你先前说真如有变易,随后又说真如没有变易,我说真如有变易,你就说我是凡夫,我说真如没有变易,你又说我是外道,到底该怎么解释呢?大珠和尚说。十一页。
【师曰:若了了见性者。】
如果你清清楚楚,明心见性的话。
【如摩尼珠现色。】36:58
摩尼宝珠无色。
【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
我们的本性也是这样,你要说它变亦得,你要说它不变亦得。你要说它变,它能够变烦恼为清净,但是你要说它不变亦得,为什么?无始劫以来,它永远是这样子。随缘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过去的祖师大德就讲过这句话,随缘认得性,如果你随缘能够认识一个无所住、清净的本性,无喜亦无忧,你也不会高兴,你也不会烦恼,这就是大喜。我们随缘就变了性,我们都是变性人,把本性变成烦恼。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同摩尼宝珠映现色彩,说变亦得,说不变亦得。
【若不见性人。闻说真如变。便作变解。闻说不变。便作不变解。三藏曰:故知南宗。】也就是禅宗。【实不可测。】
太不容易了。所以上次我告诉诸位,忏悔能不能灭罪呢?我们每天在拜佛,忏悔能不能灭罪呢?明心见性决定灭罪,没有大彻大悟,决定不能灭罪。何以故?还是继续造业。譬如说我今天拜佛求忏悔:我要改过自新。但是你没有明心见性,习气仍然存在,仍然是用意识心,你虽然不会去造杀盗淫,不过你内心起心动念的烦恼放不下,因为你没有明心见性,没有空一切相、一切法了不可得的思想,所以存在我们心中的,都还是意识的分别。我们今天虽然拜佛求忏悔,不过到了明天,毛病又会起来了,所以拜佛无法灭罪。这就是凡夫,只能结个善缘。不过你说拜佛无法灭罪,也不对,明心见性的人,他拜佛就是拜自性佛,一切烦恼皆悉停止,当下都是大智慧的光明显现出来,所以他用一点观照的力量,就能烧尽一切烦恼,所以拜佛能够灭罪。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决定灭罪,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还是继续轮回,就是这样,看你用什么心拜佛。
【有道流问:】
【道流】就是外道,学外道的人。有道流,有一个外道这样问:
【世间有法过自然否?】
自然就是没有什么道理,你直接就是必须接受它,叫做自然。世间有哪一种法超过自然否?
【师曰:】大珠和尚说,【有。曰:何法过得?】
哪一种法能超过自然呢?
【师曰:】
大珠和尚说。
【能知自然者。】
那就是超过自然。
【曰:元气是道否?】
我们人的元气、气脉,身体当中的元气,这是不是我们的道呢?或是天地之中的元气,这是不是我们的道呢?
【师曰:元气自元气。道自道。曰:若如是者。则应有二。师曰:】
这是错误的。
【知无二人。】
知道元气跟道的,这是同样一个人。
【又问:云何为邪?云何为正?师曰:】
下面这十个字,你要划三条线,若是想修行,这十个字就是提纲挈领,修行所有的意思,都在这里面,就是这十个字。
【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
就是这十个字。心逐物就是心理控制不住,一直被这个欲望束缚,一直追求这个欲望。【物】就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受到外在的力量的影响,意思就是只要你这个心,会受到外在的赞叹、欲望、感情的引诱,统统不是正。这个【物】包括有形无形的,有形的感情、无情的欲望,只要外在的存在的事物,会动到你起心动念,偏离这个空性,偏离这个正见的佛性,统统叫做邪,所以心逐物为邪。简单来解释,心若是追求欲望就是邪,再用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心若向外追求就是邪,也可以这样解释,【物】就是外面的东西。那么我们就了解,心外有法,这是外道。我们整天就是在追求这些外境,举一个例子来说,男人整天就是忙于事业,或是为了名投入选举,或是为了交女朋友,两个人就打架,读高中的学生都会这样,看到女孩子走过来:这个马子很正点。然后就凑上前去搭讪了。这个就是没有佛法的素养,所以为了争一个女孩子,就打起来了,甚至惹上杀身之祸。所以说:女人是祸水。应该说男人自己还没有觉悟,不能说女人是祸水,只是说女人比较喜欢斗争,气度比较狭小,若是男人能够掌握自己本身,这个不影响的,心逐物为邪嘛。对不对?不过讲归讲啦,因为我现在悟到了,才会讲这些,以前也是迷迷糊糊的,也是有一阵子茫茫然的,都一样啦,心逐物为邪。所以现在讲,是清醒时所讲的话,没办法,醒时说梦中事,现在算是检讨啦,在梦中也是觉得很美好,也是一样迷惑。应该算是先天性就让我的条件差,所以没有,我也没有争风吃醋的机会,你想想看,在打篮球的时候,读高中时考体育,考打篮球,队友拿到篮球,从来不会传给我,篮板球我也抢不到,就算拿到球也投不进篮框,我们那一队五个人,要是有我,就等于只剩四个人在打,我在队伍中算是多余的,所以每次都只能旁观,我就去福利社买支冰棒,坐在操场吃,每次打篮球都抢不到球,没办法。所以考篮球的时候,在高中考篮球的时候,考运球上篮,我们体育老师就说:一看就知道这个从来没打过球。就是一看就知道,我没有打过篮球。没办法,我不会的篮球,我最厉害的就是乒乓球,最厉害的,最拿手、最擅长的,打乒乓球不用靠身高,只要接得到球就行了。所以说:心逐物为邪,就是这样子。物从心为正,【物】就是说,一切境界都可以掌握在你的控制之下,你的心不会随着物的外表所转,也就是能够独立自主。简单来说,一切物、一切法不受,对你没有作用,简单来说,一切境界在你的心中显现的时候,完全没有作用,没有烦恼、没有嫉妒、没有恨、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没有恶的这个念头,从来不想去害人,内心充满着慈悲喜舍。46:43物从心为正,所有一切境界,都可以在你的掌握之下,佛就是这种心境,可是我们没有这种功夫,我们没有办法掌握这个境界,境界来时,我们抵挡不住这个诱惑,所以我们的心都是邪的啦,骂人家:你这个外道。其实你也是外道,都一样,还没有找到内道。
【有源律师来问:】
有一个律师来,源律师来问。
【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你还继续用功吗?
【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饭。困来即眠。】
禅师在回答问题都很有趣,47:44肚子饿了就吃饭,人疲倦了就睡觉。
【曰:一切人总如是。】
这个世间人,谁不是饥来吃饭困来眠。
【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
是哪种情形不同呢?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
我们吃饭时,哪有真正在吃饭?我们吃饭时总是挑嘴:这个好吃,这个难吃,这个很硬,这个煮得比较软,整天都在想:吃完这一餐,明天要去哪里,今天吃海霸王,明天去老李活海产,后天再去老地方。从前常常看到【老地方】的招牌,盘算着去那里大快朵颐。整天吃饭时就是一直分别,所以世人在吃饭时,不是真正在吃饭。
【睡时不肯睡。】
为什么?
【千般计校。】
我们想睡觉时却睡不着,晚上还要吃安脑丸,不然就是三更半夜爬起来绕佛,不然就是神经衰弱症,不然就是坐着一直想事情,百般的思索,所以千般的计校,睡觉的时候不睡觉,吃饭的时候不吃饭。因为没有明心见性,摆平不了这个内在,千般计校。
【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
杜口就是无言以对,讲不过他。
【有韫光大德问:】
这个【韫】要卷舌音,不是一ㄣˋ哦,印光大师是念:一ㄣˋ,【印】是一的音,【韫】要念ㄩ的音,韫ㄩㄣˋ,我已经查过字典了,我就是有查过字典,才敢念这么大声,我要是没有查过字典,就会念小声一点,我今天就是有查过字典,才会念这么大声,ㄩㄣˋ四声韫,韫,【韫光】就是藏起来的意思,把这个光、光耀藏起来,韬光,【韫】就是隐藏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有一个大德叫做韫光,不是印光大师哦,不是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的那个印光大师哦,有一位韫光大德问:
【禅师自知生处否?】
你知道你从哪里来出生的吗?
【师曰:】
大珠和尚说:
【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
当下这一念就是无生,无生又如何论来处呢?
【无离生法说有无生。】
无离生法,不离当下这个生老病死的生法,当下而说这个无生,所以知生即是无生法,了解生就是无生法,不离生法,说有无生法,所以这个在小乘,小乘可能很少讲这个。新加坡来的法师,你听得懂吗?I use Taiwan language understand?新加坡来的,没办法,他师父在泰国,我去新加坡演讲,他就说要来依止我,但是他是受英文教育,只好一步一步来。小乘就没有讲到这个无生法,很少谈到这种东西,他们一定有:有苦可断,有集,苦集,有灭,有道可修。我们大乘佛法不是这样,知生就是无生,知生当下就是无生。无生,不离生法,说有无生,不能离开这个生灭的法,而说这个无生法,生法就是我们现在的躯壳、烦恼等等,身心,现在的身心都叫做生法,当下就叫做无生,所以
【祖师云:】
祖师这样说。
【当生即不生。】
把笔拿起来。若有所生,若将来有所生的话,也是不生,这句话要注意听:当生即不生。如果说,讲将来有所谓的生,那当下也是不生,方便讲当生。
【曰:不见性人。亦得如此否?师曰:自不见性。】
是你自己没有见性。
【不是无性。】
有一个徒弟,修行很久都无法见性,他师父是个大彻大悟之人,徒弟就来问师父:师父师父,我修行这么久了,都无法明心见性,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他师父回答了一句话,很奥妙:你自己没有见性,不是本来没有性,是你自己没有见性,性就在你面前,你自己不认识啊。本性有何过失呢?哪里有离开你呢?是你离开本性啊,你硬是要把自己加上一层无明啊。哦,原来就是这样子啊。所以说,本性本来就存在,它没有得罪你,它也没有离开你啊,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了解,本性当下就是,是你自己自不见性,不是无性。
【何以故?见即是性。】
注意听哦。这个【见】,如果用意识心的话,叫做眼识,如果用本性的话,叫做识性,意识当下就是本性,叫做识性。本性当下就是有见,见就是性,性就是见,性本来就有见的能力。也就是说,见本来就是性。我现在再解释得更清楚一点,如果你用平等心见,无所执着心的这个见,见当下就是性,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你见一切物,你用平等、无所住、空性、毕竟空性、妙有去见,一切见就是你的本性。也就是当你见一切境界,不让你有任何压力的时候,不让你有任何分别、执着,这一念见,就是本性的见,就是这个意思。那就很快乐了,你听经闻法,若是听到这一句话就很快乐了:我以后就用这样去看。不过可不要像师妈讲的:我没有去想它,奇怪,妄想就自己跑出来呢。能这样运用,见当下就是性,性本身就有见,见性。
【无性不能见。】
没有本性,你要见什么东西呢?你说眼睛失明,并不是因为本性失明,失明是因为眼睛不能看到光线,没有光线助缘,或是眼球损坏了,这个性还是存在的啦,本性还是存在的,你的眼睛失明,是因为眼睛这个肉体毁坏,本性并没有损失,并没有消失,还是见啊。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
【识即是性。故名识性。】
意识当下如如不动,就是我们的本性,故名识性。
【了即是性。唤作了性。】
了,了即是性,就是说你用一点功夫下去用功的话,你怎么用功都是本性,了即是性,唤作了性。
【能生万法。唤作法性。】
我们的本性是空无一切法,随缘,一切在因缘法当中处处显现。记住。再讲一遍。本性无一切相,于一切缘起当中,显现本性的作用。所以你说本性是无常法,也对啊,为什么?因为一切事相都是无常。你说本性是常法也对啊,为什么呢?本性虽然随一切因缘,但是不随一切因缘变,这样说也对。所以本性是常,亦是无常,这样才正确。常就是永恒,本性是无常,它可以随缘啊,为什么?空一切法,它不离一切法,那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能生万法,这叫做法性。
【亦名法身。】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法身。
【马鸣祖师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若心生。】
心若起心动念。
【故一切法生。若心无生。法无从生。亦无名字。迷人不知法身无象。应物现形。】
我们的法身是无相,【应物】就是应一切因缘,而现这个形,所以本性在哪里?佛在哪里?我现在说法的就是。本性在哪里?佛在哪里?你们听法的就是,你们听法的当下,用清净心、无所住心,随一切因缘法,声音一直产生,你们一直接受,以无所住心,行一切道,以无所住、清净心听一切法,你现在就是佛。无说法者,亦无听法者,能所决定双亡,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法可说,无法可求,无法可得,应物现形,我们现在就是应物,应一切物,当下一直现这个形出来,言语过了就消失,未来还不到,现在虽然显现,但是没有一样是真实性的东西,当下就是空,就是无所住的东西,一切法毕竟不可得。就是这样,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不是人死了才入涅槃,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当下我们就进入涅槃。应物现形,因此叫做
【遂唤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所以这才叫做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鬰鬰黄花。无非般若。】
这样讲才对嘛,因为我们的本性,随着一切万物而现这个形。鬰鬰黄花就是茂盛的意思,鬰鬰黄花就是指很茂盛的黄花。59:58青青翠竹,这就是我们的法身,鬰鬰的黄花无非是般若,这就是我们的心境,随一切境界而不转变,当下就是般若的思想。
【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
现在讲禅,禅跟唯识学不一样,唯识学是指相分是随着见分而转,见相二分是随着自证分而转,禅不承认,禅不承认共业所感的无情相,禅只承认我们这一念心性,可以配合一切缘起,所以这一念心性是般若,但是他不承认,这个无物、无情的众生它可以转。意思就是说,我们心地是佛的话,看出去一切都是佛,是这样可以,而唯识学它可以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禅的角度,跟唯识的角度不太一样。因此禅宗的禅师说:黄花若是般若,那么般若就跟无情一样,不能分别,不能善加分别。
【翠竹若是法身。法身即同草木。如人(口+契)笋。应总(口+契)法身也。】
因为无情的笋子就会变成我们的法身了,意思就是说,我们就吃到自己的法身了,我们应该会有感觉才对,可是我们吃笋的时候,毕竟是吃笋,并没有吃到法身。
【如此之言。宁堪齿录。】
这样的话怎么也把它节录下来呢?【齿录】就是说由嘴巴讲出来的,又把它节录下来,叫做齿录。
【对面迷佛。长劫希求。】
什么叫对面迷佛呢?对面迷佛就是你当下这一念,你迷了自性,等于迷了佛,迷了自己本性的佛。对面迷佛的意思就是你本身就是佛,这个对面迷佛,【对面】就是指自己,你自己当下这一念迷了佛,你内心自心的佛,你长劫以来向外求佛,叫做长劫希求,你却向外的一直求这个佛。你对面,【对面】就是指我们自己,当下这一念就是佛,迷自性佛,长劫以来一直求,求外在诸佛。
【全体法中。迷而外觅。】
迷了之后,一直向外觅佛。
【是以解道者。】
若是了解,解道就是悟道,解道,一切都悟,悟了一切都了解。
【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很棒!很棒!这句话把它划下来。解道者,行住坐卧,无非是道,悟法者,纵横自在,无非是法。
【大德又问:】
太虚,太虚就是虚空。
【太虚能生灵智否?真心缘于善恶否?】
我们的本性,是不是有缘于善跟恶呢?
【贪欲人是道否?】
贪欲心重的人,是不是有道呢?
【执是执非人。】
执是执非的人,执着于是,或执着于非,意思就是说,执着于是非心很重的人,执是执非表示是非心很重的人,是非心很重的人。
【向后心通否?】
向后心通否,【向后】就是说他能不能前后贯通他的思路呢?意思就是说,他是不是能够得无碍的意思,往后看,他能不能通呢?是不是能够贯通无碍呢?叫做:向后心通否。执现在的是,执现在的非,那么他往后的心能通吗?
【触境生心人有定否?】
什么叫触境生心呢?很容易受干扰的人。触境就是遇到一点外境就承受不了,有的人是一直觉得很对不起人家,有的人是一直想置人于死,随随便便的很容易受人影响。触境生心人,是不是有定呢?
【住于寂寞人有慧否?】
心中骄傲的人。
【怀高傲物。】
怀高:怀着一个高傲的心,瞧不起众生。
【人有我否?】
是不是有人我相呢?
【执空执有人有智否?寻文取证人。苦行求佛人。离心求佛人。执心是佛人。】
这是不是能说有道,说是在修行呢?
【此皆称道否?】
这个【称】不是赞叹,这个【称】就是合于。合于道吗?这些人有道可说吗?就是说按照文字,执着取证的人,或是修苦行求佛的人,或是离心求佛的人,执着心是佛的人,这种人是不是有合于道呢?有道可合吗?
【请禅师一一开示。师曰:】
太虚,在虚空当中,是不可能产生我们本性的智慧。(【太虚不生灵智。】)这个灵智是指本性的智慧。太虚,虚空当中决定不能产生灵智。
【真心不缘善恶。】
我们的本性若是缘善恶,那么就变成落入善,不然就是落入恶,变成二元对立的东西。
【嗜欲深者机浅。】
嗜欲就是欲望太重的人,欲望太重,什么事情都想享受,睡也是睡得很舒适,吃也要吃得很丰盛,欲望是斩不断,那就是嗜欲。嗜欲深者,包括男女啊,感情啊,衣啊,食啊,名啊,利啊,欲望太重的人,根器太差、太烂了,平淡的人才能修行。
【是非交争者未通。】
一个人有没有修行,你看他在摆平这个是非就晓得了。师父从前就告诉过你们,凡是一天大发牢骚的,凡是一天是是非非的,他的心一定不通,他根本没有道可谈,是非交争,一天到晚讲是讲非,一天到晚论谁对谁错,一天到晚从不顾自己的生死,你想想看,他的心会通吗?所以是非交争者未通,一定的道理。
【触境生心者少定。】
碰到这个境界,生心,这是指分别、分别心。碰到了境界,一下就产生分别跟执着的心,当然他就没有什么定可言。
【寂寞忘机者慧沉。】
寂寞忘机者就是说,一个人在空空洞洞的一个人时,没有人做伴的时候,忘机就是忘记了回光返照。这个【机】不是根器,这个【机】是指反应,观照的意思。一个人在无伴的时候,他又忘了自己的观照的能力,这个就没有智慧。我们人往往受不了这个寂寞,世间人总会这样,坐着时,他没有观照的能力,他就会想:我去隔壁下一盘棋吧。坐着时就想:我要去学插花。不然就想:我要去学烧菜。学烹饪。我们凡夫俗子,一定会藉着外面的外缘,或学习些什么,不然精力太多,不晓得做什么。老和尚就不是这样子了,禅师就不是这样子,禅师坐着,说亦定,不说亦定,他独自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寂寞,因为他永与佛同在嘛,才不是像世间人,前一秒还在高唱:当我们同在一起,真快乐无比。下一秒钟就吵架了。我们同在一起就真快乐无比,没有这个道理。禅师坐着,他就是佛。禅师禅师,你难道都不会寂寞吗?哎呀,有佛陪伴,怎么会寂寞呢?他心中有佛啊,他已经大彻大悟,他怎么会寂寞呢?他不会寂寞。所以往外求的人,还不够资格闭关,一定要悟道的人,他才够资格闭关。为什么?他心中有佛,心中有佛就不会感觉寂寞。不然那有人闭关时,在关房里整天不晓得做什么,要不然就养几只狗,或是养几只猫,养一些鸽子,老是逗鸽子玩,为什么?没事做啊,消磨时间,闭关也不知道要做什么事,只是把自己抓去关起来。其实关闭,注意,闭关是闭关自己的恶业,叫做闭关。如果是悟道者,他已经不造业了,你抓进去关跟不关统统一样,他没有恶业可造,闭什么关?闭关是要认识我们的本性,闭掉永远的恶业的关,把恶业全部关闭起来,叫做闭关,不是把人抓去关起来叫做闭关,对不对?把人抓去关起来,那你的脾气还是坏死了,贪嗔痴不断,那关在里面跟关在外面有什么不一样?只是里面比较小,外面空间比较大,那你的心还是被关起来啊,这样听懂了吗?(第十一集)关在外面的人笑:法师你被关起来了。他在关房里面也笑你:你也一样,只是被关在较大的范围中。都一样,你也是被关在地球里啊,谁笑谁还不知道,听懂了吗?被抓去关在关房里,那只是范围比较小,关房里的人也是笑你:你也是被关起来。关在哪里呢?你被关在台湾,被关在美国,不论关在哪里,也离不开地球,你也是被关起来,还不是一样。或许会说:空间较大不是比较自由吗?不是这样的,心若是解脱,处处都自由,你住在地球打转,而我遍游虚空,不一样啊。开悟的人就是不一样,纵横自在,处处都解脱,他才不会局限于: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他根本是哪里都是他的家,怎么会局限于:我的家在山的那一边。整个虚空都是他的家,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本来的本性,无处不是他本来的面目。若是有人问:你家在哪里?你就回答:哪里不是我的家?就是这样。开悟真是好,很好,日子很好过,不会有障碍。
【傲物高心者我壮。】
这个【壮】不是指那个健壮,这个【壮】的意思是固执的意思,坚固的我相叫做我壮,傲物就是看不起别人,骄傲、狂妄,讲话都是傲视凌人。一个骄傲心很重的人,我见很重,【我壮】就是说,坚固自己的看法。
【执空执有者皆愚。】
执着有、执着空的人,都是愚痴。
【寻文取证者益滞。】
这个【益】是更,更增加,【滞】就是停顿、不通,意思就是着文字相的人,那就不通,益滞,【益】就是更加。所以我的名字叫做林益谦,姓林的更加的谦虚,或者是有谦虚就有益处啊,我的名字就是这样子,知道吗?
【苦行求佛者俱迷。】
苦行,日中一食啦,或者是说把自己闭关啦,或是不穿鞋子啦、苦啦,或者是使这个肉体吃任何的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