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言
在二十世纪做人,真是见多识广,稀奇古怪的事,应有尽有,闻所未闻的 话,层出不穷。飞机炸弹不算新鲜,原子喷气,才够刺激,氢原子听说问世, 死光线又在发明,这些东西所为何来?统而言之,为的杀人。二次大战和约未 签,三次战争早结联盟,全球备战,各国增兵,大西洋的军备,再接再厉,东 南亚的防线,愈趋愈紧。共匪集团,到处捣乱,民主国家,随时惊心,韩战不 休,越南火急,台湾准备反攻,大陆清算斗争,一切的一切,为的是什么?一 言以备之,为的要杀人。恶毒之气,参透天地,凶杀之烟,普薰全球,人人神 志昏昧,个个思想消沉,精神颓伤,势必趋于堕落,心绪不宁,终将沉溺苦海 ,欲想悬崖勒马,总要振起精神;克制私欲,洁身自爱,方称有道之士,循规 蹈矩,寔事求是,才是时代完人。说来很像容易,行时确寔困难。耳闻目睹, 没得好事,生心动念,尽都贪瞋;由此欲作完人,岂可得乎?所以经云,世间 众生,志性无定,造恶者多,作善者少,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 念增长,今生所造之罪恶愈多,后世所受之苦果无穷;因六道轮回,随罪福而 升坠,生死苦海,逐业障以飘流,由斯吾人于六道中,常处三途,少来人天, 纵或得到人身,数十寒暑,须臾即失,一失之后,万劫难复。智论云,失人身 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即此之谓也。所幸吾人宿植善因,得复人身 ,正欲有所作为,修诸来兹,不意业习未除,时逢浩劫,社会斗争,人类残杀 ,互种业因,各结恶缘;若不急早反省,跳出圈外,恐将陷入漩涡累及千生 。要想挽回狂澜,解救危机,只有控求佛理,忏悔宿愆,深信因果,不行坏事 ,洗面革心,重作好人,不起前愆,不作后恶,轮回可止,生死可了,成就慧 业,志在化世,普度有情,共证真常,变人间为净土,化世界以安宁,虽仗佛 法感化之力,有以致之,诚乃众生忏悔之功,使其然也。
二、业因
过去诸佛菩萨,亲证无生,了却罪性本空,无业可忏,吾人具缚凡夫,宿 障深厚,更且妄作业缘,放须忏悔。要谈忏悔,先明其业。业者,行业,造作 为义。含义甚广,大致说来,有事业、职业、功业、罪业、各种差别。今所说 者,乃为罪业,亦有业因业相之分。先说业因,后明业相。因者,依也,生起 之义。业因者,凡诸世间森罗万相,有情无情,莫不皆依无明业力之所生起, 故曰业因。此无明业因,如何生起,据起信论所明,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 缘长六粗。是以无明薰习真如,而为一切法生起之因。该论云,一切众生,从 无始来,不如寔知“真如法界”本来一相,故不觉心起(无明)而有其念,但 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真如)故曰依觉故迷,如是则觉与不觉(规如无明) 和合而成三细之第一业相。—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是知无明不觉心,乃 为相生起之因也。依于业相中之无明动力,遂将真如体中本有之智光,转变而 成能见的功能,是为三细第二转相。(又名能见相)又依前转相能见的功能, 遂于真空体中,妄现有境界之相,是为三细之第三现相。(又名境界相)此中三 细相,可作一比喻。比喻有一人,眼中有火,星起翳膜而成病眼,因病眼则妄 见虚空中有狂花现,(一人比众生,好眼比真智,虚空比真如,火气比无明, 病眼比业相,妄见比转相,狂花比现相。)又依境界相作外缘的薰习,吸引能 见的功能,反映到境界相上,生起分别觉知,是为六粗之第一智相。依于分别 觉知之演变,展转生起憎爱之心,念念相应不断,是为第二相续相。又由相续 心,再向前境相上发展分别力用,妄执寔有苦乐之事,是为第三执取相。又于 所执境上,逐念分别妄立假名言相,是为第四计名字相。因有虚妄名言,更于 境界相上,寻名取着造种种业,是为第五起业相。既有罪,业自当业受报, 流转生死,是为第六业縏苦相。(即吾人现前所受用之果身,与妄想心,再依 此身心起惑造业,将来又受果报,如是则惑业果,惑业果,轮回六道永无休息 )。此六粗相,仍以前喻说明,病眼人既见空中有花,即于花上起分别心是智 义。如是念念分别不止,是相续义。既分别不已,即于空花执为寔有,是执取义。由执寔有,即于花上假定名言,如某花最好应安何名,是计名字义。再于 好看之花,伸手摘之,不好看之花,以手拒之,是起业义。空原无花,妄见寔 有,取舍不已,只益自劳,苦恼之心,由此而生,是业系苦义。兹据以上所明 三细六粗之相,皆依无明不觉妄染薰习之力,反应真如如展转生业用,则世间 一切万法,均依此生起矣。
三业相
佛法谈业,本依十法界染净因果等行业,分为有漏业与无漏业二种。有漏 业所明者,乃为六凡(天、人、修罗、地狱、鬼、畜生)法界,一切依正染 因果法。无漏业所明者,乃为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界,一切依 正净因果法。本文所说者,乃为有漏业的种种差别行相故曰业本。(不涉及 无漏业,以是忏悔门义),如地藏经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 不是罪,何况瓷情杀害,窃盗邪淫,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如是 诸恶众生,必堕恶趣,受极众苦。是知吾人自有生以来,不知造了多少罪业, 若稍加反省,即当内疚,生大惭愧,更况无始以至今生所造罪业,何可胜计? 所以古德云,假使罪业有形相者,恐尽虚空界亦不能容受,由可知众生所 有罪业,寔不可思量也。盖有漏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一)善业者,是由身不作杀生、偷盗、邪淫、口不说两舌、恶语、妄言 、绮话,心不起贫欲、瞋恨、愚痴等十种恶行。反之,修习十种善法之行业也
(二)恶业者,即与以上善法相反,妄作十种恶法之行业也。
(三)无记业者。即于善恶二业中,尚未定其为何类法之行业也。又有漏 业中,复分为定业与不定业二类,(盖善恶二业属定业,无记业属不定业)。 定业者,即是过现生中所造善恶二业,决定将来感受苦乐二果之业也。如吾人 能持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行十善,定感人天乐果,反 之造五逆,(弑父、弑母、弑罗汉、出佛身血、破坏僧团)作十恶,定受三途 苦果。又此定业复有三义:
(一)现受定业,谓现生所造之业,现生即受果报故。
(二)生受定业,谓今生所造之业,来生即受果报故。
(三)后受定业,谓今生所造之业,二生以上受果报故。
不定业者,即善恶二业,皆不决定感受果报也。此亦有三义:
(一)业力微弱;今生后世不能感受果报故。
(二)善恶相等,今生后世不感何等果报故。
(三)所造之业,未使他人生起瞋爱二决定心,不致感受果报故。
反之所造之业,已使他人生憎爱二决定心者,将来必定感受果报,此亦是定 业。如吾人作了某一举动,使他人动了情爱的决定心,势非达到其所决定之目 的不可。又如吾人杀害某一众生,彼必含怨在心,势非报复不可,无论一生多 生,因缘会遇时,决定偿还果。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 时,果报还自受,即是此咨。楞严经亦云,如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 生生世世互相杀食。又我负汝命,我还汝命,汝负我债,汝还我债,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又如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 在缠缚。据上所明,当以定业中之恶业为可惧,故世尊在忉利天说,南阎浮提 ,行恶众生,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莫轻小恶,以为无 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如佛所 言,轮回果报,自作自受,可不慎欤。
四忏悔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涅槃经云,佛法中 有两种健儿,一者,生不为恶;二者,作已能悔。这都是说明有罪不必忧,贵 在能忏悔之义。忏为西音,悔是华言,梵诘忏摩,华言悔过。如触犯前人,于 心惭愧,欲求前人欢喜,当乞前人予以容妨宽恕。普通言忏悔者,乃华梵并言 ,各有含义,如陈露先罪为忏,改往修来为悔。坛经云,忏者忏其前愆不起, 谓从前所有恶业贪痴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故。悔者,悔其后过不生,谓 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故。又云, 忏业有三义,(一)伏业忏,既知罪业过患,应当制伏身口意三业,不令再起 故。(二)转业忏,自悔罪以后,当以现前身心,进修一切善法,不复再作诸 恶故。(三)灭业忏,所有一切罪业,既经忏悔,自当息灭无余故。古人云, 罪相如黑暗,忏悔若明灯,千年黑暗一灯能破;罪相如积薪,忏悔如火炬,百 年积薪,一火尽焚。又云,众罪如霜露,亦如积尘垢,忏悔如慧日,亦如大海 水,所有诸业障,涤照尽无余。因此乃知忏悔之法,对于业道众生,求出离者 ,极关重要。如其有业不忏,势将依业轮转,万劫千生,永无止期,所以古德 常言,忏悔法门,为众生破昏衢之宝炬,度海之慈舟,为自利之良策,作化他 之津梁。又凡修忏悔法门者,须先发六种胜善异德心:(一)惭愧心,谓我有罪业,惭于对已,愧于对人。(二)恐怖心,谓罪业成熟,果报自受,倍生惊 怖。(三)厌离心,谓厌所造罪,如避怨贼,当急速离。(四)回向心,谓薰 修功德,回向一切,普济众生。(五)平等心,谓不着罪相,自他性空,怨亲 平等。(六)菩提心,谓行菩萨道,自利化他,同成正觉。有此六种功德心, 作忏悔法之基础,无论是毁谤三宝罪,贪瞋痴慢罪,杀盗淫妄罪,两舌恶口罪 ,五逆十恶罪,自作教他一切等罪,悉得忏悔清净。如华严经云,往昔所造恶 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即是此义。
五忏法
上节详述忏悔意义,而未说明忏悔法则,兹依佛法所言忏悔之法则,应有 下列三种。
一作法忏悔,行此法时,须向三宝前披露直陈,恳切痛责!已作之罪,愿 乞免除,未作之罪,不敢复作。一一如法忏悔,为作灭罪因缘,将各家悔法及 因缘,略述于后。
(甲)忏法最完备者,为慈悲梁皇宝忏。此忏是为梁武帝之后郗氏,生性 酷妨,死后堕作蟒蛇,咽喉细小,肚腹巨大,饥饿难受,遍体鳞甲,无数虫食 ,苦痛难妨。又以身形长大,无处藏匿,到帝内宫求代忏罪,帝请志公等十大 高僧,制此忏法,并为郗氏忏悔罪愆,后果脱去蟒身,化作天人,于空中谢帝 而去。因此忏功德殊胜,所民至今,仍盛行于世。
(乙)慈悲三昧水忏,为唐僧悟达所作。因悟达前十世时,为汉之袁盎, 因害死黾错,后发心出家,为十世高僧。黾难追随十世,讨还命债不得,直到 今生仍为高僧。唐懿宗敬其道德,拜为国师,在沉香座上,生一念欢喜心,下 座迭伤膝盖,遂生一人面疮,苦楚难言,求助于神僧,迦诺尊者,尊者示以三 昧水洗之,疮乃得愈,因作慈悲三昧水忏,流通人间指示忏法。
(丙)大悲忏法,为天台式遵法师所制,是取观世音菩萨,在因地时所发 度生之誓愿,以及果上三十二种应化之灵感,使修此忏法者,灭过去无量罪业 ,成就瑞未来一切利益,所谓有求必应,无愿不从。
(丁)尚有弥陀忏,地藏忏法,华忏,金刚忏,龙华忏,千忏佛,金光明 忏等,各有功德因缘,不及详述。吾等业重凡夫,当依法修行为上,究修何种 忏本,须由行者自行拣择。
(二)取相忏悔,行此法时,或在三昧定心中,或于礼拜念诵时,运用观 想心力,祈求十方三宝,灭除所有罪业,如自己感觉身体轻安,心地清凉即是 灭罪之相。或在梦昧之间,或于禅定之中,能感诸佛菩萨,摩顶安慰,或蒙三 宝慈光灌顶。总之,凡有各种感应,皆为来罪预征,此法全凭自己观想力,与 三宝加持力,消除罪业。瑜伽云,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罪障,一 切皆消灭。引种忏法,有禅观功夫者,较易行之。
(三)无生忏法,行此法时,有三种观法:
(A)光观罪性本空,如净名云,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又云,心垢 众生垢,心净众生净,但心亦不在内外中闻三处,如其心然,罪垢亦然;是知一 切罪垢,皆依妄心而得住持。若能离诸妄心,所有罪垢,悉皆消灭。故大乘忏悔 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即 是此种忏义。
(B)次观心体离念,以一念回光,反照心源,照见五蕴皆空,显现全体净用, 豁破无明生因,复归本元一真。所谓心相得解脱时,罪垢自得清净,即是此种忏义。
(C)进观无法生真理,以一念不生,无染无净,大用繁兴,即妄即真;所谓 烦恼即菩提,生死等涅即法身。净名云,所有淫怒痴,即是戒定慧。永嘉亦云 ,无明寔性即佛性,纪化空身,是知即垢即净这相,不离非垢非净之性,若能 亲见无生性体,法法皆是真心妙用,既无染净之名,何有罪相可得此?此法除 罪,最为殊胜,若非大根,不可妄修。
六结论
既忏悔已,即须洗面涤心,重作新人,发大乘心,行菩萨道。等如会经触 犯法令之人,业已经过感化改造,当迷途知反,不再悠忽。所谓从前种种譬如 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切切不可存侥幸心,作满足想,以为从前罪业 ,既经忏了,尽管放荡形骸,不必再求拘束,若果再造罪业,重兴忏悔无防。 须知此为大错,因知而故犯,其罪倍增。俗云,人不知者不为罪,知法犯罪加 一等。六祖大师亦云,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 前愆不灭,后过不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所以各人自经忏 悔之后,当要保守天真,尊重己灵,非特自求解脱,得受净乐,且要行利他行 ,济度群生。以菩提道为本,以慈悲心为用,愿代一切众生,拔除苦恼,愿令 一切众生,悉得安乐。众生在迷途者,代忏悔业障,咸令清净;众生未觉悟者 ,代求智慧,早登觉道。此为佛教忏悔法门之极至,愿学佛诸君,信受奉行。
七释疑(三则)
(一)
有问云,如师所言,吾人所有罚业,一经忏悔,即便消除。又闻佛教中人 常言,定业虽逃,不通忏悔,比如我对某人,结成恶业怨仇,或种下情爱祸根 ,我虽畏罪,发露忏悔,无奈对方誓必偿报,这种业缘,将如何处之?答曰, 如遇此种定业,当用以下三法对治之,(一)吾人如已种下此等憎爱祸根,在 因缘会遇时,当代方向三宝前秘求改进悔,赎去罪愆,并以轮回果报之理,劝 化对方,使其明白因果,信仰法佛。若生一念惭愧心,能志诚忏悔者,所有宿 业,自得消灭,当不再有酬偿宿债之情事矣。如二人挟仇斗争,若一人软化, 斗争自息。(二)若吾人冤亲债主,业障深重,不受劝导者,吾人亦不以为忧 ,只要发心修行,速求证道,待证得道果后,再来偿还宿债,不觉为苦。如后 汉安世高法师,三次来中国,二次还命债,即属此类。比如有钱的偿人还旧债 ,毫无关系。(三)、如冤亲债主,不及等待吾人修证道果,先来索酬宿债者, 吾人在修道时,急须勇猛精进,不生懈怠,不起一念退却,不染一念尘劳;纵 有债主前来索报,亦莫奈何。(以其道念坚固,无隙可入故)。直待吾人行菩萨 道时,以慈悲心哀愍劝导,使其反迷归悟,止息恶缘,所有宿业,自可消除矣 。如悟达国师十世为僧,债主索还不得,直至今生,方能了却,此一业缘矣。
(二)
又问云,如自动杀人者,当有还报之罪,若被动杀人者,亦岂有罪乎? 答曰,被动杀人,亦有罪业,但无自动杀人之罪业重大也。被动杀人,亦有分 别,如以法律判人死刑,或奉命执行枪杀人犯,其罪并非极重,因被害者自知 触犯法纪,死有应得,不集恨于某一人之身故。若军征枪杀,其罪稍重前者, 但以国家为重,命令是从,非自己故起杀害之心,故非极重之罪。即曰有罪, 即当真诚忏悔,代被害者发回向心,愿其改恶修善,早离恶趣。如被害者得到 佛法利益,他日因缘遇会时,非但不求偿还果报,而且还要感恩无尽也。
(三)
又问云:有些人环境不良,身世欠佳。或者,常抱疾痛,终年缠绵床褥, 死又不死,活又不活,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忧忧郁郁,心恢神阻。或者, 人天资虽好,才情也高,做起事来,却多碰壁,障碍丛生,都不能如愿。或者 ,为人很好,品行学术皆佳,但遭遇不良,这究竟是什么因缘呢?答曰,表面 看来,这些事好像都不合情理,以为天地间真有倒乱是非之现象,其实不然, 这些事,既非天生,又非人与,还是自己的业报所感,因为万事都由自心而生 ,不要怨天尤人。既然知道业由心造,当然还须从心来忏悔起;如能自心改革 ,切实做人,对三宝前,痛忏宿愆,保你能消除种种障碍,得到忏悔清净的如 意安乐!
四十一年二月一日写于台北十普寺
(上接第十五页)
扬了一顿,并自称,每天晚上,率领很多鬼魂去听经, 维护道场。其中已很多鬼魂,闻佛听法,受到度化。后来又陈述他部下 那些业障重的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谛老说:
“每年七月十五,观宗寺办孟兰盆(Ullomfsna)法会,晚上放焰口 ,用观想力量,救拔一切饿鬼,不知能还远及北方否?”
白城隍听到这话很欢喜,很感谢!说是谛老的观想力量很想应,一定 能达的到。
白城隍临坛谈话之后,不一会,关圣帝君又临坛。因为他的神力大, 恐怕扶乱的人撑不住,说话的时候,让白城隍从中传达。他很客气, 称谛老为先进,谛老不敢当,也称他为先进,彼此很客气的谈了一会话 ,遂后又谈到他在玉泉山显圣,和他显神通修庙的事,最后关圣帝君还 对谛老说:
“以后不论地何处讲经办道场,都要去拥护的。”
不一会,周将军仓也临坛,他开首就问:
“我自从东吴遇难之后,每过七天,身上就痛苦一次,能不能想一个 好法子把我这痛苦来解除?”
谛老答覆他的意思大概是说:
“是由妄想而成,若能以定的工夫,把妄想涤除,再能常发惭愧心, 发忏悔心,把自己的夙现业完全忏净,这样痛苦自然会消灭了。” 说完这话,还与他受戒说法,徐蔚如居士曾把这事记成一本“显感利冥录” 行世。
北京人,向来对于宗教观念很深,无论坐官的,为民的,差不多都有 一种宗教信仰。这样一来,谛老既被乩坛的关圣帝君,周将军白城隍等称 赞了一顿;于是他的身价,和整个佛教的地位,马上就升高起来,同时, 对一般人的佛学信仰,也益发坚强起来,兴盛起来!所以在讲经期间,除 有很多居士争欲归依谛老之外;而一般士大夫阶级,如上至部长督办,下 至科长科员等,莫不以归依谛老为荣。每逢说归依的时候,都跪满了院子 ,后来还有跟谛老受五戒的,受菩萨戒的。
在受五戒和受菩萨戒时,事前要按照一定仪式先演礼。仁山法师对这 些事情不熟悉,我是新受过戒更不懂。独是戒莲,他们山上的规矩,是南 方很有名的律下门庭,差不多年年要传戒;所以他对于说三皈受五戒这些 规矩法子,特别熟。这时戒莲有用了,谛老也知道戒莲跟来没白跟,每次 传戒,说皈依演礼的时候,都是戒莲当头单引礼,仁山法师当二单引礼, 确乎比我们有用的多!不然的话,一些受皈戒的人,完全都是有身份的, 弄得参差不齐,没有一点仪式,还得让谛老倒驾了。不过提起戒莲来,从 最初一直到现在,前前后后,因因果果,说起来真是像一段笑话一样。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