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腊八节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最早供穷人食用

发布时间:2022-11-22 09:08:58作者:药师经问答网
腊八节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最早供穷人食用
  今天是传统的“腊八节”,随着这一天的到来,年味渐浓,整个旧历年年俗随之拉开帷幕。26日下午,对民俗颇有研究的“京味儿”作家肖复兴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老北京独具特色的“腊八习俗”。据肖复兴介绍,几乎腊八节所有的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在光绪年间,北京雍和宫所制腊八粥曾有“北京之最”的说法,皇帝还会专门派官员监制。

  “喝腊八粥”习俗已延续千年 最早供穷人食用

  提起“腊八节”,大概多数人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喝腊八粥”。据说,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有关腊八节,真正的老北京习俗更多的还是从清朝开始。肖复兴表示,就腊八节来说,几乎所有习俗都是围绕喝腊八粥进行,但最早腊八粥是供穷人食用,“到了年底穷人没有吃的东西,将锅盖、缸沿打扫出的剩米煮成粥喝,慢慢形成习俗,最终传到官府、宫廷和寺庙。”

  在漫长的民俗演变过程中,许多俗语也随之出现,即“送信的腊八粥”,“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肖复兴解释,作为节俗来讲,如果说过年是一首交响乐,那么腊八节就是第一章“前奏曲”,“过年”由此拉开序幕。而腊八粥又称八宝粥,内里“五味俱全”,“八宝”含有吉利之意,而在“五味”中,“苦味”含有一席之地,与“八宝”对照,这是与腊八节中与穷人相关的地方,慢慢演绎成今天所讲的民俗。

  “如果失去了这层含义,那就是被剥离了核心。过去旧社会存在对立分离的现象,腊八粥在那一天的意义才非比寻常。”肖复兴称。

  雍和宫所制腊八粥为“北京之最” 皇帝派官员监制

  除了喝腊八粥、祭祀等民俗外,还有一种“分发腊八粥”的习惯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的北京。当时寺庙所存尚多,城内外约有几百座,是大家祈福、交流的地方,对习俗的蔓延形成起到很大作用。光绪年间,雍和宫熬制的腊八粥十分有名,曾有“北京之最”的说法,大锅能煮上百斤米,皇帝还会派官员来监制。肖复兴介绍,那时腊八粥都要在腊月初七熬,细火慢炖一宿而成,随后分发给老百姓,同时供奉寺庙里的神佛。

  “这应当是腊八节民俗里最重要的含义。一是吉祥,二是提醒人们别忘了贫苦百姓。”在肖复兴看来,这样既能营造过年的气氛,也会让大家觉得十分温暖。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腊八粥”名不副实:它并非一定要由八种材料煮成。

肖复兴说,煮腊八粥可以随便放原料,越多越吉利,但其中有三样必不可少,即枣、薏仁米及菱角米,“红枣剥皮捣碎成泥放入粥中同煮,一般用砂锅煮最讲究;同时要把薏米炒好染成红色,起锅的时候洒在腊八粥上,二者都取红红火火的寓意。”

  值得注意的是,腊八粥不能当天熬制,并且要在初八上午食用。研究民俗的学者王娟指出,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另外,也有“祛瘟”的意义。

  祭祀活动并非腊八节主要民俗 没必要重拾所有习俗

  提到腊八节民俗,网上的说法五花八门:过节前需“吃冰”,腊八粥有“巫术”寓意……肖复兴对此一一给予辨析。他认为,至少在北京,“腊八节吃冰”一事并非如此,“过去北城、南城附近有冰窖,储存冰并不是为了让大家吃。腊八节有供果传统,需要冰来保鲜,放在神佛面前以表敬意。祭祀也并非腊八节的主要民俗。”

  至于网上提到将腊八粥涂在家中花木上有“巫术”之意,肖复兴未置可否。在他眼中,巫术的性质或许有,但作为老百姓来说,这样做可能只是图个吉利,并非迷信巫术想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比如过年放炮仗有驱鬼含义,但慢慢也已经淡去了。”

  时光飞逝,许多流传多年的民俗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乃至逐渐遗失,不少专家、学者曾经呼吁重拾传统。肖复兴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但他提到,能够重拾好的传统固然是好事,但也没必要把所有的习俗都捡起来,随着社会变化、过年气氛减弱,民俗中礼仪性的东西也会相应减弱,“消失就有消失的道理,将传统中核心的部分保存下来即可。”

  “民俗是民间的一种信仰,只要这个民族还在,民俗就不会消失。”肖复兴乐观地表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药师经原文

  • 药师经注音

  • 药师经解释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