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报告净空老法师对于「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这一段的开示。
第一点,老法师说,在这个社会上,贪图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他说,这个都是小利益。他说,纵使你得到这些利益,你身心还是不安。你生活在什么?在苦难当中,在恐惧里面。他说,你得不偿失,你所得到的只有十分之一,失掉是十分之九。所以古代的人告诉你说,你忍受十分之一,你所得到的幸福是十分之九。那现在就是意思说,你忍受这个淫欲的心,忍下来,你所得到的福报是十分七、八。而这个东西是人力可以去把它控制的,所以世间人,你想要做到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
人如果不读圣贤书,不知道圣贤的道理,不知道圣贤的大道,不知道佛菩萨世出世间最究竟圆满的智慧的教诲。你就会把这些佛菩萨,世间最究竟的、最圆满智慧的教诲,你把它当成迷信,你看做落后。你看做认为这些教诲都不合乎时代、不合乎时宜。老法师说,其实古代的社会,他们讲的道德伦理,他们讲的规范。虽然那个时候,不是我们现在讲的这个名字,叫专制。那个时候是古圣先王的制度跟典章,它有一个规范的。现代人把它认为是不合时宜,认为是专制,认为是独裁。
但是反过来讲,我们现代人所立的法律,我们现在所定的规章,又有几个人肯遵守呢?还不是一样犯罪?我们认为现在法律已经很周全了,法律定的规范已经很绵密了,但是为什么现在犯罪的人层出不穷?
为什么现在的监狱都客满了?你看菲律宾,菲律宾现在这个总统,一上任以后,就用不是法律的手段,杀死的毒贩,吸毒的人犯,大概六、七千人,甚至监狱都容纳不下了,关不了,太多了。那你从这一点来看,法律,说现在的法律来规范所制定的一些规章,算是很先进了吧?是民主的吧?是合乎科学的吧?但是没有用。它所收的效果,跟古代社会两个一比照、一对照,相差的距离太大了。为什么古代法律没有规定那么多,只是古圣先王,他们制定的一些制度跟典章。我们讲五伦十义,我们讲伦理道德因果,城隍庙、祠堂、孔庙,古代这些传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道理,为什么可以维系这么久呢?为什么社会那么祥和呢?那现在的社会为什么这么混乱呢?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老法师说,古人所说的一句话,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之过,问题出在这里。现代人不读圣贤的书,就产生今天这个现状,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老法师说,在注解里面,引用佛经里面的一段话,说得很好。「佛言,人于世间,不犯他人妇女,心不念邪僻,从是得五善。」他说,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教导我们,总离不开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能够遵守佛的教诲,五戒里面不邪淫的戒,十善里面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佛讲五种善果。第一种,就是说你能够遵守五戒里面的不邪淫,还有十善里面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你能够守住这三条,还有不邪淫这个戒,你可以得到五种善果。
第一,你可以保住你的财富,不致于失掉。每一个人都不希望破财,如果你不犯邪淫,你就可以保住你的财富、你的福报。这是第一个。
第二种,你守本分、守规矩,你不怕县官,从前县官是管司法的。像现在的刑警,你不会怕他们的,你不犯法嘛,所以你不怕县官。那话又讲回来,你如果能够不邪淫、不杀生、不偷盗,你就不要担心公安嘛,你不要怕警察嘛。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你不怕人,你不畏人。你的心是正大光明,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这是世间的善,我们讲的是花报。他没有学佛,他没有求生净土,果报在人天。这是第三种,就是说你不畏人,你心正大光明,那将来有机会就是生天。
第四种是生天,就是佛说,将来可以生天上,天上玉女来作妇。
第五种,从天上下来,下生人间,都是端正的妇人。
就是你不邪淫,可以得到这五种果报。一,保住财富。第二个,不怕县官。第三个,不怕人。第四个,生天上。第五个,到人间来都是端正的妇人。佛讲这五种果报。三种是现世人间的福报,两种是将来死后生天,享天福。
第三,佛又说了,如果你在,「人于世间淫佚,犯他人妇女,从是得五恶。」他说,你破戒作恶,你也得五种恶报。
第一种,家庭不和,就是家室不和,「数亡钱财」,你的钱财、财产会流失,一家会不和。老法师说,这个果报很可怕,俗话讲,家和万事兴。家不和,这一家必定败亡。他说,现在这个社会,犯这种过失的,闹婚变,离婚的,离婚率高。离婚就是家庭就散掉了,离婚对儿女是最严重的伤害,严重的打击,这个罪过后报就不得了。他说,现在这个社会没人讲这个道理,这是第一种,家庭不和。
第二,怕县官,「畏县官,常与捶杖从事」。现在表面上好象是看不见了,以前犯这法的话,一定要受法律的处分,要坐牢、要监禁、要处罚,现在这个跟古时候法律不相同了。
第三个果报是自欺欺人,身心不安。所以老法师说,犯邪淫,我们在《无量寿经》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里面,看《无量寿经》的经文,「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就是在阎王的登记簿上,早就有名字了,神明那里也都有,要受报。「殃咎牵引,无从舍离」,这个罪业,这个罪报牵引着他,是没有办法舍离的,只能够跟着业报走,就像严武一样。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一六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