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时说法不但影响深,其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师兄在了解五时说法的内容时,要对这五时有一定了解,这样能收获不少的知识。在五时中,法华、涅槃时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有的人对它了解并不多,为此想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内容。那接下来一起看看五时说法之法华、涅槃时的详解吧!
一、“法华、涅槃时”的生起过程及名字缘由
针对钝根众生,佛陀安立了别五时的教导次第,从这个角度来说,钝根的声闻弟子需要经历五个时间的渐次调熟,才能有机缘听闻法华实相之理。
从第一时,华严“拟宜”的不闻不见、如聋若哑,(佛陀直说大法,钝根声闻完全不受益)
到第二时,鹿苑“诱引”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从大乘法中开出小乘法,声闻才欣然接受)
到第三时,方等“弹斥”的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让声闻人知道小乘是方便,大乘才是真实究竟)
到第四时,般若“淘汰”的转教付财,融通淘汰,(荡涤淘汰声闻人对小乘的情执)
直到第五时,众生根性已经逐渐调熟,佛陀才用八年宣说《法华经》,此时的大众听闻实相妙法,已能不谤不疑,并能接受自己本是佛子,必能成佛。经中阐述“开、会”之义,亦称“开、废、会”,即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三归一。就是说,佛陀在《法华》之前所说种种之方便权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开显此一佛乘之实法。《大般涅槃经》则是佛陀入灭前,用最后一天一夜所说之法。
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的内容义理具有一致性,差别在于《法华经》如一举击破敌军大阵,故又称“大收教”;《涅槃经》就像是在收拾法华会上遗漏之残兵,追说、追泯藏通别圆四教,故又称“捃拾教”。
二经合并,方能尽畅佛陀出世本怀,因此第五时以此二经立名,称为“法华、涅槃时”。
二、法华经、涅槃经略说
(一)、《法华经》
在中国,《法华经》的汉译本先后有六种.现仅存三种,故称“六译三存”,现存的三种译本是:
1、西晋竺法护法师于公元286年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
2、后秦鸠摩罗什法师于公元406年译《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
3、隋朝阁那崛多法师、达摩笈多法师于公元601年合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
《法华经》前十四品为迹门,总明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三归一之旨;迹门十四品的当机众是以声闻为主,获得的法益在于断疑生信,信解领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实,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因此蒙佛授记。
《法华经》后十四品为本门,明佛陀为本垂迹、开迹显本、废迹立本。本门十四品的当机众以菩萨为主,获得的法益主要是表现在大愿大行方面,在《法师品》中,药王菩萨开示了三轨弘经,所谓资成轨、观照轨、真性轨,明诸法空为坐、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菩萨依如来衣、室、座三轨来弘通妙法,以此圆满无上菩提。
(二)、《涅槃经》
涅槃,梵语详称摩诃般涅槃那,译为大灭度,简称入灭。汉译的《涅槃经》,历史上也有三种译本:
1、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非全本。
2、北凉玄始十年(421年)由著名的译经师昙无谶在凉州所译的《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全本。
3、刘宋元嘉年间(公元424—453年),慧严、慧观与诗人谢灵运等根据上述两译本进行改编的《大般涅槃经》三十六卷,又称作《南本涅槃经》。
智者大师弟子章安尊者,注《涅槃经疏》,便是根据再治本的《南本涅槃》而作《涅槃经疏》共三十三卷。
《涅槃经》称“扶律谈常”教,即扶持戒律,谈论真常之理。
“常”即真如自性,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阐提皆得成佛;
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等义理。
《涅槃经》常住真心的道理,和《法华经》同一意义,故二经并为一时。
三、“法华、涅槃时”的教法特色
从化法四教来看,法华涅槃时“圆教”
前四时中,
华严会上说圆教兼别教,别教为粗;
阿含但说藏教,藏教为粗;
方等四教并谈,藏通别三教为粗;
般若带通别说圆教,通别为粗;
而法华会上则与既往不同,不说藏、通、别三教之权、之粗,只说纯一无杂,但妙无粗的圆教,所以称为“纯圆独妙”。
从化仪四教的角度来看,“法华、涅槃时”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
从别五时来说,为第五时
从教法纯杂的角度来看,此时为“纯”
从别五时的教导意义来说,“法华、涅槃时”为“开会”,如前所说。
四、以譬喻明时间
以日出而照的顺序来譬喻,在五时中,“法华涅槃时”是第五时正中时(正午时分);
以牛奶五味提纯的过程来譬喻,前之般若时为熟酥味,继续提纯后,至“法华涅槃时”则为无上醍醐味。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