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师兄们会多多少少的了解到摄摩腾,知道摄摩腾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下面就为师兄们简单的介绍下佛教的鼻祖摄摩腾与竺法兰吧。
竺法兰,生卒年月不详,本为中天竺(古印度)人。 摄摩腾(?—73年),或称竺叶摩腾、(竺)迦叶摩腾,竺是以国为姓,摄是迦摄,即迦叶波,为婆罗门之大姓。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东汉明帝时到中国传授佛教,成为汉地沙门之师,所译经文是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高僧传》将其排列位首,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平十年(67), 竺法兰与摄摩腾一起来到中国,很快学会汉语,在京都洛阳传授佛法,翻译佛经, 竺法兰和摄摩腾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后卒葬于白马寺。
竺法兰本为天竺国学者之师,他自言能诵经论数万章。汉明帝派蔡愔一行十二人出使其国访寻佛法时,竺法兰正好与摄摩腾一起游化。他们受到中国使臣的邀请后,准备相偕同往东土,却被其学徒尽力挽留并设法阻止。无奈,竺法兰只得从间道潜行,最终到达东汉帝京洛阳,与摄摩腾同住白马寺。竺法兰博闻强记,在洛不久就能说汉语,并着手翻译蔡愔他们从西域带回的佛经,曾先后译出《十地段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等数部,还与摄摩腾共同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一卷。后因经历多次战乱,前四部经书均遗失,只有《四十二章经》传世,中国后代诸经都以它为始。早在西汉时,汉武帝穿过昆明池底,身上有黑灰,当时曾问于东方朔,朔云不知,让问西域人。竺法兰至洛阳后,众人遂追问其事,他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就是见证。竺法兰的说法印证了东方朔的预言,因而信众遂多。
摄摩腾善于风仪,能解大、小乘经。来中国之前一直将宣扬佛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并经常到处游化。一次,他前往天竺国的附庸小国讲《金光明经》,正好赶上敌国侵入其边境,摄摩腾说:“经文上说:‘能说这种经法的人,都会得到地神的保护,可以享有安乐的居所。’现在敌我刚刚开始交战,也许还能做些有益的事情。”于是他舍生忘死,亲自前往双方劝解调停,终于使两国言和,摄摩腾也因此而显达。东汉永平(58—75)初年,汉明帝夜间梦见金人,项有日光,从空中飞升而至殿前,他非常高兴,次日召集群臣占卜询问夜间梦境的吉凶,博通古今的兰台令史傅毅答道:“我听说西域有一种神,名字叫‘佛’,陛下您梦见的一定是他。”汉明帝醒悟,于是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二人,出使天竺国,去寻访佛法。蔡愔他们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至中亚)有缘遇到摄摩腾,就邀请他一起到中国的东汉京都。摄摩腾一心要弘扬佛法,于是不畏沿途遥远,一路辛苦疲惫,穿过流沙,最终于永平十年(67)来到洛阳。汉明帝以隆重的礼仪欢迎他,并对他大加赏赐,首先将其安置于鸿胪寺,之后特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为摄摩腾新建精舍让他居住,取名白马寺,摄摩腾遂成为中国第一位沙门,白马寺也就是中国的释源和祖庭。该寺名称的由来,相传天竺国有一国王曾经大肆损毁各个寺庙,只有招提寺尚未来得及破坏,到了夜间,有一匹白马围绕佛塔发出悲鸣,终使国王醒悟,遂停止毁寺,并改"提"为"白马",之后许多寺庙都以白马命名。摄摩腾在洛阳时,由于佛法尚处于传入中国的初始阶段,归信人不太多,所以摄摩腾虽对佛理有深奥的独特见解,却无法向人宣讲传扬。于是他开始在中国翻译大量佛经,其中《四十二章经》一卷最为著名,初藏在兰台石室的第十四间,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以后道法逐渐流布,并处处修立佛寺。
位于今登封市五公里的嵩山南麓玉柱峰下的法王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传为天竺僧人竺法兰讲经处。由于佛教尊称佛祖释迦牟尼为法王,该寺因此而命名。曹魏时更名护国寺,隋改为舍利寺,唐复名。该寺坐北向南,三面环山,原规模宏大,历代均有修建,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地藏殿等四十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寺内有唐代以后碑刻数十品,其中唐元圭塔铭、元息庵和尚塔铭、月庵海公禅师道行碑等都是珍贵的石刻资料。
竺法兰六十余岁时卒于洛阳,葬在白马寺西院。永平十六年(73),摄摩腾圆寂于白马寺,葬在寺内东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赐竺法兰其号为"开教总持大法师"。赐摄摩腾其号为"启道圆通大法师"。 竺法兰与摄摩腾为弘扬佛法远离故土,最终客死异乡,是印度来华且在传教译经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两位著名高僧,开创中国佛教之先河。
竺法兰墓在今白马寺内西侧围墙下,与摄摩腾墓东西相对,形制完全相同,周围以青石包砌,冢上青藤茂盛,都是民国时德浩住持整修。碑刻也由明代尹明翼所立,仅碑文改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墓”。
关于佛教的鼻祖摄摩腾和竺法兰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师兄们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了,在师兄们修行的道路上,会收获到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大家增长一些智慧,对自身是有很好的益处的。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