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佛书的简介

发布时间:2023-08-09 16:03:45作者:药师网

佛典七种讲解—金刚经讲解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佛书的,佛书也叫作佛典。而《金刚经》也是佛典中的一种,《金刚经》是中国汉传佛教最著名的经典,全文约有五千字。道家最著名的经典《道德经》(《老子》),全文也是五千字,称为“五千言”。佛教的《金刚经》正好约五千字,这就是佛教的五千言了。

过去不仅很多佛教徒读诵、书写这个经,而且佛教以外的儒家人士、道家人士,还有一些民间宗教,乃至村夫农妇、闺阁淑女,都读诵、抄写这个经,其影响非常巨大。《金刚经》梵文字尚存,汉译一共有五个译本,今天我讲的是影响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译本——姚秦鸠摩罗什翻译,题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个经后来有元魏菩提流支及南朝陈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及隋朝达摩笈多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最晚有唐代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皆一卷。以唐玄奘法师的译本译笔最为严谨,题为《大般若经第九会能断金刚分》,但文字没有鸠摩罗什的译文流畅,所以,读诵的人很少,今天大家一般都是读诵鸠摩罗什的译本。除汉译外,还有和田文、栗特文、藏文、蒙文、满文等译本,近代又有英、法、德、日等数种文字译本。历代注疏极多,古印度无着、世亲各著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国高僧祖师如僧肇、慧远、智顗、吉藏、窥基、慧能等,皆有注疏。

现代人注疏讲解者也不少。我先解释“佛经”,什么叫佛经?佛经的“经”,梵语叫做“修多罗”,意译“契经”、“长行”,是一种巴利文、梵文散文文体,为佛教“十二部经”之首。和一般的文章或者著作不一样。

在佛临圆寂前所说的《无量义经》中,佛明确开示他四十九年种种说法的实质,是令众生离种种执着。什么叫做执着呢?执是拿在手里不放,着,是胶着、粘着,执着,通俗地讲,就是抓住不放。抓住不放什么呢?种种不如实的认知,佛法叫做“妄想”,即不能如实认识自己和人生、世界的真实本面,把不如实的认知误认为绝对真实。妄想的“妄”,是虚妄不如实之意,想,为“取相”之义,即感知觉及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认知。

佛法认为,必然有一个真实本面,但是我们人类天生没有认识这真实本面的能力和方法,我们的认识,必须依靠禀赋的感知器官,通过五种感官接收某种资讯,经意识加工形成感知觉,然后形成某一种认识,建立世界观、人生观,这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

佛法认为这种方式得来的认识多是虚妄不实的,以虚妄不实的认识为绝对真实,就是佛说法所着力破除的执着,唯识学叫做遍计所执。众生执着并非绝对真实的东西为绝对真实,由此产生种种烦恼,由烦恼造种种业,被烦恼、业力所系缚。系,就是被绳子捆住,缚的意思是一样的,今天叫做“捆绑”。

人生来都被很多条绳子捆住,不得自由,有观念上的不自由,有欲望上的不自由,有社会生活中的不自由,有生理上的不自由,有情绪上的不自由,最根本的系缚,紧紧捆住人的绳子,佛法认为是众生内心的我见、我执、法执,它是产生种种烦恼的总根子。

佛教讲的烦恼,跟我们现在说的烦恼,意思不完全一样。佛经中的烦恼,指使心不得安宁平静的心理活动。像我们内心的种种欲望啊,种种负面情绪:骄傲啊,嫉妒啊,愤恨啊,等等,都属于烦恼。从烦恼产生“业”,业,梵语达摩,意为造作,就是身口意的活动,人际之间的交往,工作、创造,身体的各种动作,干了哪些事情,嘴巴讲话或者写作,脑子思考盘算,都叫做“业”。业作为一种活动、运动,和所有物质运动一样,必然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受一定的规律制约,产生它的后果。众生因为烦恼所造的业,决定了其命运是不自主的,是有各种系缚的,有各种苦的,尤其是生老病死,这种作为人类共同承受的痛苦,谁也不能避免。

佛教的目的,就是要使众生从这些痛苦特别是生老病死苦中解脱出来,达到理想的生命状态或者精神境界,日本有学者把这叫做“生命的自觉进化”。佛陀说法,一般不先自己讲,在三千多种佛经里面,佛主动讲的经只有不多几种,大部分经都是由弟子发问,佛看发问的人有什么执着,然后帮助他把自我捆绑的绳子解开。后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他说法是“随方解缚”,就是说看你是被哪一条绳子捆住了,我帮助你解开就是了,这正是佛陀说法的基本原则。

《金刚经》是一部标准的佛经,体现了这种随方解缚的作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部经。先看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梵语跋资啰,就是钻石,是所有物质里面硬度最高的,能够破坏所有的物质,但是不能被所有的物质所破坏,它是一种比喻,比喻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最初曾经被汉译为“明度无极”、“智度无极”,因不大准确,后来还是音译。梵语般若,意译“慧”,是抉择、分别是非邪正的功能,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不同于我们世俗的一般智慧,而是一种如实知见、能够使人解除一切系缚而得到大解脱的超越性智慧。

翻译为智慧的话,容易产生误解,所以鸠摩罗什把它音译,梵文的原音大概跟当时都城长安话的“般若”读音相近。鸠摩罗什是在东晋,距今1300多年前,那时候的汉语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差别很大,“般若”在当时的读音大概接近于梵语的读音“波若”,所以,佛教界至今不读作“班若”而读作波若。“波罗蜜”是梵语,原意是达到目的地,古代曾翻译为“到彼岸”,就是达到自己所想要到达的那个最终目地。

最终目的地是什么呢?就是佛教所说的涅槃。般若波罗蜜,古人曾经意译为“大智慧到彼岸”,属大乘菩萨行六度之第六度,这一度被强调为其余五度的导首,《大般若经》有般若度如首如目、其余五度如足之喻,甚至说般若一度可以总摄六度,因为每一度都必须以般若为导来修,每一度中都有般若度。《摩诃般若经》卷二十三即说:“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六波罗蜜。”金刚般若,即是般若经所说的大(梵语摩诃)般若,是能够使人达到涅槃、成就佛果的智慧,非世间各门学科的知识,非表现于处事待人上的聪明练达,非科学家对物质现象的发明揭示,非哲学家对世界模式之思辨构想,非宗教家对神性的内省体验,甚至亦非佛教小乘圣者所证的涅槃智。

佛典七种讲解—金刚经讲解

总而言之,金刚般若非各种世间俗智,亦非出世间的偏空之智。世间俗智,不超“自心现量”,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终如瞎子摸象,只见肢节而不见全体,其功用,至多不过能使人们眼前的生活过得舒适一些,做人处事顺当一些,或通过修炼而活得略长些、健康些,乃至死后生天成神,但无力解决人存在的根本矛盾,不能给人指出永离生老病死、获得永恒安乐的正确途径;小乘圣者的出世间智,虽能使个人超出三界生死,但无力照破根本无明,不能获得尽度众生皆共成佛的大自在、大智慧。

世俗智与小乘出世间智,皆不能断灭一切无明黑暗,不得名为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是一种由如实照见宇宙万法体性的超越性智慧,是由彻底认识自己、开发自性最深潜能而显发的大智慧。这种大智慧的圆满彻证,便是生死问题的根本解决,永恒安乐及普度众生皆共解脱的大自在之实现。

它犹如仙人妙宝点石成金,能使众生由凡而圣,由人而佛。从金刚般若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菩提道果、神通妙用、福智庄严,故经中尊之为“诸佛之母”、“诸佛之祖母”。它可谓开启宇宙奥秘的总机关、解决文明根本问题的总钥匙,为世出世间最最珍贵的无价宝,犹如宝石中最贵重的钻石。

以金刚般若了诸法实相,达涅槃常乐,是佛陀的伟大发明,堪称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成果。像金刚能摧碎一切物质而不能被一切物质所破坏,金刚般若可以破除一切执着,破除一切邪见邪解,能灭一切无明,能断一切烦恼,能除一切生死苦恼,而不能被世间的一切学说、一切理论所驳倒,不能被科学发现所证伪,是永远不能被破坏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大体可用现代语言意译如下:以像金刚石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的究竟归宿,或云:能度过生死之流而抵达永恒安乐归宿处的大智慧。说这种大智慧的经,题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此金刚般若,超越世俗智慧辩聪,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不可触,非如科学技术的物质成果可以供人取用,非语言文字所可表述,唯可遵循正道修行实践而证得。

大乘佛教按修证的阶次,将般若分为三种:先得文字般若,经过闻思经论,获得对佛法的透彻理解,名为“胜解”,是一种理性思维的结论,属于闻思慧。其次为观照般若,运用闻思慧如法观修,逐渐纯熟,获得一种对佛法直觉的领悟。第三实相般若,观修功到,亲证实相,其智慧称修慧,才是真正的金刚般若。

以文字般若观修得观照般若,以观照般若观修证实相般若,为修学佛法、获得金刚般若的通途。般若经所说的般若,从实相般若流出,多属观照般若,以直觉及比喻体会空性,而不多讲所以空的道理。按汉传佛教的传统说法,佛一生说法49年,一共分为五大阶段,般若系经是在第四阶段说的,共说了22年,在五大阶段中说的时间最长。

所说的经,玄奘大师译为六百卷,称《大般若经》,分为16“会”,一会为一个完整的经。其中最短的一会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只有一卷。虽然篇幅短,但内容是独立的。说般若经时,听法的物件大多已经证得阿罗汉果,或者还有比阿罗汉果低一些,跟佛学了很长时间小乘法和大乘法的佛弟子。对他们,佛不需要再讲小学和中学课程了,在上大学生的课程了。所以,般若经读起来就不是像小乘的《阿含经》那么好懂。

这个经确实是非常难懂的,没有讲太多的道理,只是破除执着。为什么不讲道理呢?因为这些道理在讲《阿含经》和《方等经》的时候已经讲过了。以前没有学过《阿含经》和《方等经》的,要把《金刚经》完全读懂,确实比较难。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秦,是东晋时狄人姚兴在北方建立的一个政权,史称后秦。鸠摩罗什,是这个时代的西域高僧,他的父亲是印度僧人,来到现在新疆的库车县、当时叫龟兹的国家,被迫娶妻,生下鸠摩罗什,鸠摩罗什自幼随母出家,聪颖异常,名声远播。后来在姑臧,就是凉州——现在甘肃武威那个地方,呆过17年,学习了汉语,又被请到长安来,住了12年。他的梵文字来就学得很好,汉语也学得不错,佛学水平很高,修持也很好,所以翻译的水平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三藏,指佛教的全部经典,分为经、律、论三大部,经藏为佛及佛弟子说法的记录,律藏为佛教的各种戒律及制定戒律的缘起,论藏为阐释发挥佛经义理的著作。

精通这三大藏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如唐玄奘为三藏法师,简称唐三藏。法师,为善于解说佛法的僧尼,其资格认定在佛教中本来有严格的规定,不但要娴熟经论,善于讲说,而且持戒精严,修行好。现在在中国几乎成为对所有僧尼的尊称。南朝萧梁时的昭明太子萧统,虔信佛教,佛学水平相当高,他把罗什译的《金刚经》按内容分为三十二分(段),这一分法未必很准确,但一直被沿用,现在我们也按这一分法分段讲。

佛典七种讲解—金刚经讲解

上面就是关于金刚经的讲解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坚持每天都去念诵修行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