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佛学的时候,师兄除了要认真了解佛学中的内容,也要对二谛有一个认识。二谛在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师兄一定要了解关于它的内容,同时也要知道二谛的含义,这样能有更多的收获。只是二谛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胜义谛对凡夫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从未接近过的境界叫作胜义谛。现在,在我们六识所能触及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境界,这当然不是柏拉图所讲的理念世界。这如同当空中乌云密布时,一阵风将乌云吹散,就露出了乌云背后的蓝天。
同样的,我们现在的所触、所及就像乌云一样,它遮蔽了一切真相,使人无法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我们就要寻找一种能够象风一样吹散这些“乌云”的有力手段。当这些“乌云”消失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另外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没有任何物质、精神、运动等世间一切虚幻的风风雨雨、是是非非,而是一个空性、光明、和平的世界,就像一片深秋的蓝天,万里无云万里晴。虽然它并不存在世界、非世界的概念,但是,可以假名为世界,这种境界叫作胜义谛,也就是万物最究竟的本来面目。
慧能大师曾说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谁能知道这种境界的存在呢?佛、菩萨和一些证悟了的凡夫随时可以进入这种境界,他们知道。而普通的凡夫虽然不能直接感受和体会此境界,却可以通过理论来证实这个世界的存在,所谓的理论即指中观的逻辑。
2、世俗谛是我们最了解的,平时我们在二十四小时里所接触的一切,也就是前五识所能感受到的,第六意识所能思维到的一切都属于世俗谛。世俗谛中包括了因果、轮回、造业、行善、学佛、成就、堕落,还有物质、精神、时间、空间、运动等等,也包含了古往今来的哲学、科学、艺术等一切学科。
佛曾说过:“我不与世人争论,但世人与我争论。”所谓“我不与世人争论”,就是佛从世俗谛角度讲的。其中的“世人”,是指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观点。依世俗谛而言,世人眼睛所看见的物体算不算是物质呢?可以这样肯定。
不仅如此,包括山河大地以及一切所思所感都是存在的,有轮回也有涅槃,有善也有恶。凡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能感觉到的,都是存在的。然而,世人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形形色色的一切,只不过是如幻如梦的虚幻世界,是世人的眼、耳、鼻、舌、身识所创造出来的世界而已,但佛也临时肯定它如幻如梦似的存在。而那些被眼耳鼻舌身识所否定的,佛则肯定为不存在。所以,佛不与世人争论。这叫作世俗谛。
神秀大师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但其境界尚未达至究竟。
前面佛所说的“但世人与我争论”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佛从宣说胜义谛的角度而言的。世人为什么会与佛争论呢?因为,佛所讲的胜义谛境界已经超越了世人眼、耳、鼻、舌、身识的范围,他们无法理解,所以会与佛争论。
在每一个物质上,都存在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个层面。
比如说:一幢房子也存在这两个层面。怎样存在呢?若从眼、耳、鼻、舌的角度观察,在世俗谛中确实存在一幢房子,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作用,这是从世俗谛角度讲的。那么,房子胜义谛的一面是什么呢?我们要观察,眼睛明明看见这里有一幢房子,但是它是否真实存在呢?其实,我们的眼睛只是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能力辨别其真假。
比如某人患眼疾时,会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这时他知道白色是真实的,黄色或蓝色是虚幻的,这是他第六意识的分析结果,而意识分析所依靠的证据仍是源于与其相互观待的眼识:许多年来,我看见雪山一直是白色的,现在突然变成黄色,由此可以推知,肯定是我眼睛生了病,而不是雪山发生了变化。他经过这样的推理而认为雪山的颜色不是黄色,应该是白色。
可是,眼识和意识都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境界。眼睛只能看到平时所能看到的东西,它不能超越此范围;而意识的所有依据也来源于前五识,它也不能超越此范围。所以,眼识和意识都局限在一个范围里,永远不能超越它,这个范围就叫世俗谛。但是,我们通过学习中观的理论,便可以知道这一幢房子的胜义谛层面。
胜义谛好比是雪山原有的白色,世俗谛好比是因患眼疾而引起的,将雪山看成黄色或蓝色的错觉。白色是实在,黄蓝色是现象、是虚幻的。也可以说胜义谛像苏醒时所见的景象,世俗谛就像梦中的景象。我们日日夜夜都在做梦,所谓的成功失败也就是一场美梦和恶梦而已。
梦中的一切景象,从苏醒的角度而言是根本不存在的。梦里的所有苦乐美丑,都将跟梦一起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的,当我们彻底地到达胜义谛的时候,在自己的境界中,世间的苦乐、善恶等等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但却能了知他人的苦乐,所以,就会永恒地度化众生。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