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净秽不二

发布时间:2023-09-06 12:49:08作者:药师网

  梁山寺有一位亡名禅师,看到当时许多信徒大啖酒肉,十分慨叹,便命大寮师父做了许多大饼,召集全寺僧徒同游尸林。他把大家带到城外的野冢,找到一具腐烂的尸体,便居地而坐,抓了一把腐臭的尸肉夹在大饼里,配着酒大嚼起来,又示意大家跟着他一起吃。那些平常喝酒吃肉的人看了,有的掩面而逃,有的呕吐不已,亡名禅师当即警示大家说:“你们若不能净住心地,便与此无异!”

  禅师的行化不避净秽,就是一种远离受想行识的垂迹。佛法认为:净的不是净,秽的不是秽,干净的未必不脏,脏的有时反而洁净;在真实的佛道里面没有绝对净秽,与一般世智俗见大不同。

  拿人来说,我们把粪尿视为浊臭肮脏的秽物,可是狗子、蛆虫却把它当珍馐美食,孰净孰秽,哪里有绝对的分别?

  再拿我们的手掌来看,表面上我们的皮肤和指甲都是千干净净的,可如果用显微镜放大分析,那么它上面布满尘垢,细菌横行,你们听了我这样形容会不会觉得痒?会不会想去洗个手?

  有的人外表衣冠楚楚,言谈举止显得彬彬有礼,一派高贵气象,可是心地却卑鄙恶劣、脏秽无比,像小说上常常骂的“满嘴子仁义道德,一肚皮杀盗淫妄”,这种外净内秽的人究竟好不好?也有许多老百姓虽然衣着褴褛,甚至体臭身秽,但他们却有一颗光明善良的心,这种内净外秽的情形,又哪是一个“净”字或一个“秽”字能轻易评断的?

  我们常常吃的菠萝,在田里尚未成熟的时候是酸涩割喉的,可是一等到果皮转黄了,而果肉也充满水分的时候,再吃起来就觉得好甜好香。这个甜是怎么来的呢?乃是当初的酸涩经过了风的吹拂、太阳的烘焙,吸收了雨露的滋润、大地的蕴育而成就菩提一样的甜冽。若没有酸涩怎么会有沁甜?没有烦恼怎么会有菩提?没有污秽的烘托又何来洁净?

  所以,只要祛除有无、分别、对待的心识,用平常、平等的眼光来看,这世间原是圣凡一体、空有一如的,只要不滞凡情、不起圣解,便人人有个性中天,人人可得大自在,像雪窦禅师所说的:“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印度的阿育王信佛虔诚,遇到比丘总要顶礼,因此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词,经常劝谏他说:“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宰,身份尊贵无比,为什么看到比丘就顶礼?难道大王的头那么低贱吗?”

  阿育王听了之后,就叫人杀了一头猪,把猪头拿到市场卖了50两。过了几天,阿育王又命人拿了一个死囚的人头到市场上叫卖,还嘱咐那个差人要在市场上这样叫卖:“阿育王的头,卖10两银子!”结果市场上的人都吓得纷纷走避,无人问津。阿育王趁机责问大臣说:“你们看,一个污秽低贱的猪头都可以卖50两银子,我的头卖10两银子都没有人要,你们说我的头尊贵无比,到底尊贵在哪里呢?”

  世法里的净秽经常像这样没有标准,是不真实、不持久的。妙善和尚吃饭时,喜欢把铁锅上生锈的铁皮混在饭里吃,还要添加自己的鼻涕口水一拌,才吞下肚里去。他又见不得瓜子壳、花生壳、果皮、字纸、草纸这些东西,在日常行住坐卧不管是在何时何地,他只要一看见这些东西就立刻伸出五爪金龙,一手抓到口里送进肚皮,咕噜咕噜地吃个干净。这种方式,一般人根本不敢领教,可妙善和尚却习以为常。这些“净秽不二”的故事,读者看了会不会觉得很恶心?其实“道成于肉身,肉身亦能成道”,能了知生活里的污浊秽败,才能证悟生命上的清凉明净。在佛法里面,净垢不二的境界犹如一个澄清无云的万里晴空,如果执著于垢就好比乌云蔽空,如果痴守着净又像平地起白雾遮住了太阳。所以,我们不但要涤除净垢相,也要摒弃净垢见。

  佛光菜根谭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

\

  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