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达真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五)

发布时间:2023-07-20 10:07:34作者:药师网
达真堪布:《普贤行愿品》讲记(二十五)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分十二:(一)礼敬支 (二)供养支 (三)悔罪支 (四)随喜支 (五)请转法轮支 (六)请佛住世支 (七)回向支 (八)愿差别 (九)愿边际 (十)愿利益 (十一)劝受持 (十二)总回向

(九)愿边际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虚空没有穷尽的时候,众生没有穷尽的时候,烦恼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如同我所发的这个愿,也恒时无有穷尽。

“我愿”指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即1、礼敬诸佛;2、赞叹如来;3、广修供养;4、忏悔业障;5、随喜功德;6、请转法轮;7、请佛住世;8、常随佛学;9、恒顺众生;10、普皆回向。普贤行愿包括在十大愿王当中,十大愿王含摄一切佛、菩萨的行愿。我们学修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实际上也就是随着一切如来、一切菩萨学修他们的愿行。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愿愿都是无尽愿,都是无穷无尽的。无论是虚空、众生,还是烦恼,都无有穷尽的时候,因此我的愿力也恒时无有穷尽。

比如,礼敬诸佛恒时无有穷尽。无论在因地的时候,还是在果地的时候,都要礼敬诸佛。在因地的时候,自己还没有证得菩提果,因此为了自己能证得菩提果而礼敬诸佛。果地的时候,自己已经证得了菩提果,已经圆满了,还要礼敬如来。“道”就像船,船是过河用的,过完河了,还留着船做什么?就不需要了。自己已经证得了佛果,已经圆满了,就不再需要“道”了,但是还要表法啊!我们都是大乘行者,发的愿就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不能仅仅自己觉悟了,还要让众生觉悟。虽然自己的智慧已经圆满了,但是众生的智慧还没有圆满。虽然自己已经到达彼岸了,但是众生还在六道里啊!所以还要好好表法。

我们要让众生的智慧圆满,要度化众生。摄受众生有四种方法:布施,爱语,共事和同行。前两点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共事和同行,即要和众生做同样的事,有同样的行持,这样才能帮助众生,才能度化众生。否则,你就是鹦鹉学舌,众生看你就是鹦鹉。你教鹦鹉说一句话:“不要杀虫,不要吃虫……”它也会说:“不要杀虫,不要吃虫。”但是它一边说一边杀,一边说一边吃……

佛菩萨是不会这样做的。成佛了以后,不是在那边只享受,只做老大,指挥众生做这个做那个。而是应该更精进,对自己要求更严格。现在有的人说:“没有事,那是大成就者了,可以吃喝玩乐……”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的菩提树下示现成佛以后,是不学不修,只在一边吃喝玩乐了吗?没有!所以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

礼敬没有穷尽的时候,称赞没有穷尽的时候,供养没有穷尽的时候,忏悔没有穷尽的时候……不是只在嘴上说,而是应该在行动上做,这叫随喜功德。我们只是在嘴上说:“随喜、随喜……”只是动了一下嘴,心里没有欢喜,这不叫随喜。随喜是随之欢喜,随之进行。如果真生起欢喜心了,自己也一定会去做的。如同我们今天发现别人做了一道很好吃的菜:“哎呦,太好吃了。”这叫随喜,这是一般的随喜。然后自己也开始做,虽然不一定能做好,但一定会做的。随喜功德没有穷尽的时候。还有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也恒时无有穷尽。这都是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容。成佛以后,应该更严格、更精进地去做。因为这些更重要啊!对一个大乘行者来说,众生的解脱比自己的解脱还重要,所以应该更严格,应该更精进。

其一,我经常给大家讲,“为了解脱而修行不是大乘,为了成佛而修行也不是大乘。”他在修解脱,也在修成佛,但是是为了度化众生。“我不解脱,没法让众生解脱;我不成佛,没法让众生成佛。”现在没有能力,心急如焚啊!为什么昼夜不停地精进修行?就是为了度化众生。让自己尽快解脱,尽快圆满,度化众生就有能力,就有方便了。度化众生是他唯一的心愿和目的。这时候,应该更严格、更精进、更勤奋地学修。

其二,成佛以后,都是任运自成,做什么都没有难度。如同前面讲过的,都是以不可思议的神通去做,无论是普贤菩萨的一切行愿,还是普贤十大愿王,在一念当中就能究竟圆满。一念是没有过程的,是顿现,所以叫“任运自成”。若是有前后的程序,那就不是任运自成。也许有人会想,“解脱了、成佛了,还要学、修啊?”是的,但也可以不叫学修,这个时候是任运自成,这是你利益众生的一种事业,所以没有难度。

我们现在在因地的时候,为什么要发这样无穷无尽的愿呢?无论是发愿,还是日常修行,都是为了锻炼心态,这个时候心态不能狹隘。

很多人觉得轮回太苦了,一听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功德,就想离开这个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有些人听说成佛了以后福报广大,神通广大,就动心了,尤其是想玩神通。世间的这些凡夫都特别喜欢神通,所以经常用广大神通来形容佛,这是一种方便。有的人听说西方极乐世界有多好,外器世界有多么庄严,内情众生也都是多么祥和,就生起了希求心。

其实刚开始有这种发心也可以,但是这种发心不究竟,应该发普贤行愿,这样才能祛除分别。在六道和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区别?成佛和没成佛有什么区别?那些大菩萨为什么发愿,愿始终以菩萨的身份度化众生呢?这里讲的是心量。为什么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什么说“地狱不空、轮回不空,我就留在地狱里,留在轮回里”,他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为什么?这里讲的就是菩萨广大的发心发愿,但此处也强调了一个真理,即去掉分别心。如果去掉分别心了,平等了,佛就显现了,就成佛了。前面讲过,平等是成佛真正的因,所以要修持平等心。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虚空什么时候穷尽,众生什么时候穷尽,烦恼什么时候穷尽,我的愿才穷尽。也可以这样发愿,“即使虚空穷尽了,众生穷尽了,烦恼穷尽了,我的愿也不穷尽!”这个心量就更大了。其实二者是一个意思,只是发心的方式不同,心量不同。其实众生没有穷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的时候,业和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的愿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发的也是无穷无尽的愿。但是,心量不一样。为什么?这也是为了去掉分别心。

现在很多人都这样想,“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好了,就不用学、不用修了;我成佛了就好了,就不用学、不用修了。尤其是现在不能随便吃、随便喝、随便玩……成佛了就超越了,就可以随意吃喝、玩乐了……”我们不应该有这种发心。成佛了以后应该还是和以前一样学修。其实成佛了以后,是不学而学,不修而修,一切都是任运自成。你明白了道理以后,没有什么可难的。就要发这样的愿,这叫无尽愿,以此去掉分别。

你过河了以后,就不需要船了。你到达彼岸了或证得菩提果了,就不用“道”了。这个时候不叫“道”。什么叫“道”?有两种说法:一、它是暂时获得的一个“道”,也是一种智慧;二、是指本具的智慧。前者是无常的,后者是恒常的。暂时获得的智慧是要失去的,因为到达目的地了,就不需要了;而本具的智慧和觉悟是恒常的。也可以这样解释:让自己到达彼岸、让自己究竟圆满的这种方法叫“道”,令众生到达彼岸、让众生究竟圆满的这种方法也叫“道”,但后者不属于自相续的道。

(十)愿利益

刚才讲的是愿边际——无穷无尽,所有的愿都是无尽愿,这是用无尽来总结十大愿王的内容。接下来,学修普贤行愿会得到什么样的利益?我们不求这些利益,但是你发了如是的愿,就一定会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就好比我们点火了,灰自然就有。同样,我们不求功德,不求利益,但是你学修了普贤的行愿,并发了大愿,自然而然就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愿利益分二:1、校量闻经利益;2、显示众行利益

1、校量闻经利益。

量是一种衡量的方式。通过比喻量,衡量听闻《普贤行愿品》这部经的利益。《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的一品,但是它也可以单独成为一部经。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这里讲的只是听闻的利益。只听闻到《普贤行愿品》这部经并且生起了信心,其功德与利益就特别广大,无法言表。这里只是以比喻来这样说明而已。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上、下,包括了一切处。“无边刹”指无量无边的刹土,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它不是指一个地球,也不是指一个星球,而是指一个世界。如娑婆世界,它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珠宝,供养十方所有无量无边的佛。

供养的对境既不是阿罗汉,也不是独觉佛,而是佛;供养的物品既不是吃的,也不是穿的,而是金银珠宝。做一次这样的功德,所获得的福德和善根都是不可思议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我乳轮王往昔变成一贫人时,(一天)拿着一把豌豆去看一位新娘,途中遇见德护如来去城中,他生起了极大的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口,以此异熟果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钵中的果报,而统治四大洲的国政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国政。这个权力、福报多大啊!她所供养的物品不是金银珠宝,只是一把豌豆。

“最胜安乐施天人”:施予最殊胜、最美妙的一切无量无边的安乐。“天人”也是指最殊胜美妙的人天的一切安乐。在世间,只有人间和天界才算稍微有些安乐,所以讲的是天人。其实讲的是一切的无量无边的安乐,都是无有边际、无有穷尽的境界。我们感受的是珍宝、是世界,其实讲的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希望大家都有悟性,悟到不可思议的境界里去,不要总抓这些相上的东西。“能有那么多金银财宝吗?”不要想这些,希望大家具有智慧。

这里所布施的物品是无量无边的安乐,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即使稍微拿点东西布施一位贫困的众生,这种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更不用说布施一切人天无量无边的安乐了。

“经一切刹微尘数劫”:在时间上,做这些供养和布施不是一次,不是几分钟、几个小时、几天、几个月、几年,而是以劫为单位。在一切刹土中的极微尘数的劫当中做这些。

供养时,供养的对境是如来,此殊胜的福田是无量无边的;所供养的物品都是珠宝,也是无量无边的;时间是尽未来一切劫中,也是“恒无尽”。布施时,这些安乐是最殊胜、最美妙的,布施给无边无量的众生,时间是尽未来一切劫中。这些福德和善根不可思议,所获得的利益也不可思议。这是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听闻《普贤行愿品》这部经的功德利益,这样说更具体一些,众生更能理解一些。

首先要明白做供养和做布施的功德利益,然后再去思维,心里就会有特别的感触。现在这些人都不知道做布施和做供养所获得的利益,所以听了也没有太多的感受,更没有觉得好,只觉得好奇。如果真正懂得布施和供养的功德利益,甚至自己正努力在做,这样的一个人听到这些后,也许就吓坏了,“啊?这功德利益这么大啊!”也许感触特别深。

这些都是佛在经中讲的。佛是无欺者,佛不会欺骗众生。大家每天都在念诵,不知道有没有得到如是的利益?如果没有,应该观察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若人于此胜愿王”:“人”是指具有善根和福德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此胜愿”指普贤一切行愿,或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最胜妙的愿。因为都是超越的,都是远离二边的,完全是大平等的境界,所以称为“王”。

谁都有愿望、希求,世间人,包括三恶道的众生也有。但是愿和愿不一样,希求和希求不同。这里讲的都是超越轮涅一切法,远离二边的,完全是大清净、大平等的状态,所以叫“愿王”。这里讲的都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讲的都是本具的大光明。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根基和福报,真的是大根基、大福报啊!但若你经常擦肩而过,就不算是大根基和大福报之人。

“一经于耳能生信”:听到了、闻到了,然后生起信心了。听闻不只是以耳根闻,还要有甚深的智慧摄持。

有些人怀疑,“哎呀,哪有这样的事啊?我们不是每天都闻到了吗?甚至每天都在念吗?我还和以前一模一样啊!”这是因为你自己没有成为法器。是在闻,但是没有真正闻到;是在听,但是没有真正听到。仅仅用耳根来听这个声音,以眼根看见这个字,这不是听闻。这里讲的是真正的佛法,讲的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以你的耳根和眼根能真正接受得了吗?能真正消化得了吗?不可能。所以对你而言,这就不是《普贤行愿品》了,只是一般普通的文章了。

若是你真正听闻《普贤行愿品》,就要有智慧,要接受啊!这是从一真法界中传来的消息。你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包括末那耶识和阿赖耶识都不能接到这个信息。因为八识都属于是世间的,都没有超越,所以无法接到一真法界里播出来的信息。大家得有智慧啊!

一讲念经、持咒的功德,很多人都在怀疑。为什么没有生起真正的欢喜之心呢?为什么没有一点感觉呢?就是心里在怀疑。一听莲师心咒的功德、观音心咒的功德,就开始念,“嗡玛呢呗美吽,嗡玛呢呗美吽……”念一百遍、一千遍,没有变化。有的坚持不住,就放弃了;有的还坚持,继续念十万遍、一百万遍。自己边念边等,“那些功德和利益,那些广大的福德、智慧、神通,什么时候发生在我的身上啊?”经年累月地念,却还是和水里的石头一样,没有一点点的变化。念经也是如此。念了很多经,《普门品》、《普贤行愿品》、《地藏经》、《阿弥陀经》;念了很多遍,却没有变化,就开始怀疑。

的确有如是的功德利益,但是首先你要成为法器。什么叫法器?你必须要有接受它的能量的能力。若是没有能力,你能接受得了吗?你能消化得了吗?为什么说“不如法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

就是这个意思。大家要懂得、要明白啊!真的,若是你明白了,最起码对佛法不会生起怀疑心,不会生起邪见。现在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我现在虽然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对佛法不会生起丝毫的怀疑心,这是千真万确的。现在是自己的定功不到位,修行不到位,差就差在这。佛讲的句句都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理,我对此真的是没有丝毫的怀疑。我不能说自己有修行,更不能说有成就,我觉得自己现在刚开始要修行了。大家要生起信心,要有正知正见,以正知正见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出于何处。不是佛的问题,不是佛法的问题,也不是僧伽的问题,更不是上师善知识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

我经常讲,给我引导的上师不差,教给我的方法——佛法也不差,我在这些方面没有希求。一旦有一天有什么其他的希求,那也是表法,或有其他的意义而已。这不是在分别,或对自己刻意地要求,而是自自然然的,确实已经没有必要希求其他的了。差就差在自己这儿,自己真的太差了。自己遇到了这么好的上师善知识,遇到了这么好的法脉。但是到现在还没有任何成就。所以稍微内观、稍微对照的时候,心里真得非常惭愧。我从七岁出家到现在,穿袈裟的时间也有三十多年了,现在我觉得这是很主要的。不要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不知所措啊!我为什么说我现在刚开始修行?是找到问题了。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是上师善知识的问题,也不是法脉、窍诀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真正接到信息了,就不得不生起信心了。信心是从明理当中产生的,若是不明理,没有观察量,没有智慧,怎么能生起信心呢?即使生起了信心,也是迷信,不是正确的。

大家要知道,听闻和听闻不同。你真正要听闻《普贤行愿品》,就要有观察量,要有智慧,有超越的心态。把心态调到超越、平等的状态,才能接到佛在法界中播出来的真言。佛每时每刻都在给我们直播真言,但是我们接不到啊!就是因为心态没有调好,没有调到平等的状态。佛的直播园是大圆镜智,很难接到啊!如果不明白,很容易生起怀疑心。

我以前没有明白的时候也想过,“会不会是一种方便语啊?佛为了引导众生,也有说‘假话’的时候,佛是不是又在‘骗’我啊?”后来明白了,这是真话。因为这里讲的是大乘佛法,讲的是最究竟了义的法。小乘和大乘里都有很多了义和不了义的法。比如小乘和大乘相比,大乘是了义,但大乘也里有很多了义和不了义的法。这里讲的是完全平等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是最了义的法。所以后来明白了,这不是佛说‘假话’,这是真话。

“求胜菩提心渴仰”:“求”是生起信心了,有这种希求之心。“胜菩提”这里指究竟的果位,也就是普贤行愿里讲的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心渴仰”就是有欢喜心和希求心,并且这种欢喜与希求非常地强烈。

“获胜功德过于彼”:这个人离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不远了,也许一瞬间就到了,也许一念之间就圆满了,所以其他任何的福德善根都无法与之相比!“彼”指前面的广大供养、广大布施,它也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却比不上闻经生信功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可见,闻经生信的功德是不可言、不可喻了。说也没有用,徒劳无益,就这样吧。

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