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六集)

发布时间:2023-07-19 09:54:29作者:药师网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十六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接收到大概有七、八条的问题,估计如果用一个半小时来解答,当然大家会有收益,但是还是不够大家听经收益大。我就想两全其美,我们用讲经,我刚才看了大家的问题之后,我希望能够在讲经当中把问题的答案附带出来,其实大家能够认真听经,听到最后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如果不听经,你肯定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还是以讲经为主。我们请大家打开《无量寿经》的经本第五页,第二品第五页。我这个经本是第五页的第一行,是这个版本,第五页的第一行: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我们先讲这一句。我们上午讲八相成道,讲到这里第六条,是成道。前面的都是菩萨为我们做种种的示现,是随顺世间大家能够理解的这种途径,示现修行、学道、降魔,到最后能够成等正觉,就是成佛。『微妙法』是什么法?在《维摩诘经》里面讲,微妙就是菩提,所以「得微妙法」,就是得到无上菩提。这个菩提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实际的理体,《无量寿经》里面讲「真实之际」,就是讲我们的自性。自性能生一切法,本有见闻觉知,但是它又没有形象,它是非六根之所能够接触的。我们眼不能见、耳不能闻、鼻不能够嗅、舌不能够尝、身触摸不到,甚至连我们的意、意识也想象不到,是我们思惟之外的,这个自性就叫做微妙法,真的叫做不可思议。你不可思,你想不出来,当然就更加不能够议,讲不出来的。所以我现在怎么讲,都很难讲得出、讲得明白,所以这个只能是大家意会,超过语言之所能知,也超过我们思惟之所能知。

你怎样才能够知道?不讲又不行,讲又不行,这件事就难了!这件事想又想不出,那应该怎么办?不可思、不可议,不是说这个是我们没办法得知的,不是这个意思,是叫我们不要用思、不要用议,就是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当你的心回归到清净的时候,就在这一个时刻一念不生,忽然领悟,忽然契入,这样你就能够见性。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他是把自己所有的分别执着、起心动念统统放下,这样他才能够见性。六祖惠能大师也是这样见性的,见性之后的境界是一样,都是成佛的境界。所以这个是佛法修学的目标,就是明心见性,就是这里讲的「得微妙法」,你证入自性本体。

『成最正觉』,得到的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叫做成佛了。正觉,一般是讲阿罗汉所证得的,他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但是他还有分别,还有动念头。把念头放下了,分别也放下了,你就能够成最正觉,这个是超越阿罗汉,甚至超越菩萨,成佛。所以成佛不是外求,完全是你把内心的一切妄念放下,你就能够得到。得到之后,你也不会有得到的念头,你有得到无上、最上的正觉了,你还没有成就最上正觉,你还有念头。《金刚经》里面说,证得佛菩提是归无所得,《心经》里面也是这样讲,「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梵文意思就是最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你证得这个境界,其实是不可得,你有得的念头,已经是错了。因此这个境界完全自然,没有任何的造作,这个就是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道。

所以大家提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初学可以提,为什么?因为你不明白,是要给你讲。但是学到差不多,你就要慢慢把你的这些问题放下,你执着这些问题,说明你的分别执着不肯放下。你说问题是怎么来的?讲到底不就是有分别执着、有起心动念!如果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哪里来的问题?所以一开始我们用学佛答问来接引大家,叫做顺世间故,有问题你就来问。其实是什么?你放下就什么问题都没有。

所以我们老法师之前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也有学佛答问,答了几年,后来不答了,所以所有的问题都转到我这里。这些问题我是答,结果愈答就愈多,因为大家见到老法师不回答问题了,所以都来问我。我就常常用老法师早年的一个例子,他有一次去外面讲经,讲到最后,本来有答问的时间,结果不够时间了,主持法会的人就有点心急,没有时间给人回答问题怎么行?老法师很有智慧,他说最后我们接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没有时间回答,我们有个总答复,他说我知道你这些问题是什么,概括起来六个字,叫做妄想、分别、执着六个字,我也用六个字来回答,南无阿弥陀佛。你老实念阿弥陀佛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你还有这么多问题就不老实了。所以问问题可以问,不是说不让大家问,但是你要知道,初学的人是这样,不可以停在这个境界。

我们再看下面经文。这个是讲第七,「转法轮」这个相。首先是「总相」,总相下面分两小节,第一是请法,我们可以看《科判》。这个《科判》可能没有这么细致,「庚七」就是讲「转法轮」,下面分「辛一、总相」,辛一下面分「壬一」,按照天干这样排列,「请法」。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成佛当然要度众生,但是度众生不是说自己出去跟别人讲这样就行了,要有人请法才行。法是一定要请的,不请法,大家对法就不重视,不重视就很难契入佛法的真谛,所以要有请法轮。

佛出世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因缘,佛在世的时期是很短的,但是佛不在世的时期很长。好像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世才八十年,七十九岁走的,但是他不在世的时间就很长了。所以佛能够示现成佛是非常不容易,真是众生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我们就要好好把握这样的因缘。

佛为什么会出现在世间?在《法华经》里面讲,「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叫大事因缘?我们自己反观,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的动机在哪里?是不是说佛门可以求升官、求发财、求做生意顺利、求子、求孙、求老婆、求个好先生,求这些?这些就不需要佛来,天神都可以帮得了你。所以这里问,天道是不是属于佛教这个问题,不属于佛教,佛不管这些事情。天人他是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能够生天。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但是佛他教我们不是说得人天的福报,你在这里想求升官、求发财、求子求孙、求平安,统统是人天福报。人的福报,不是天的福报,天的福报是以后生天,是天福。如果你只求人福、求天福,佛就不需要来;但是你如果志向很高远,我不满足人的福报,也不满足于天的福报,我想要超越人天、超越三界六道,甚至要超越十法界,这样的发心,佛就来了。所谓众生能感,佛就有应,你的感是你自己心里面向往的事情,你向往作什么。

所以我们学佛的动机一定要明确,既然学佛就要树立崇高的目标,什么目标?我们要成佛,这个是无上的目标。能不能够成?人人都可以成。佛教我们,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本来是佛,既然你本来是佛,现在想成佛有什么难?这是本分的事情。俗语有说,「登天难,求人难」,求自己怎么会难?求自己不难,你肯求、肯去修就行。当然你有这个想要修、想要求佛道的念头,佛就来了,他为这个因缘来的,这个因缘就叫做大事因缘,不是普通因缘。

《法华经》里面讲,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开佛知见,就是使你开悟,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陀教育的内容。佛教不是宗教,不是迷信,它是教育,教你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明白了,就叫做开了,开悟了。佛负责「开佛知见,示佛知见」,示是示现给你看,只是跟你讲你也不明白,就演示给你看,所以佛身教、言教。

我们众生就要悟入,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悟是你明白了,这个是理解上,你的智慧开显了。入是什么?入佛的境界,得到佛的受用。《华严经》讲,「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本来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能、神通、如来的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些统统自性本有的,但是现在被妄想、执着盖覆了,盖住,出不来。盖住不是说它没有了、消失了,不是,它还有,它盖住了。现在就把它开显出来,好像一个明镜,本来可以能照万物,但是现在被尘全部封住了,现在就要去把这些尘擦干净,擦亮它的镜面,这个镜子就可以照彻大千世界。这些尘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把这些统统去除了,你的自性就显现了,如来的智慧德相你就得到了。

所以佛是为这件事来的。他来了,他不可以主动讲法,因为佛是所谓不起心、不动念,好像大磬,你看我们大雄宝殿有大磬,你要去敲一下,就可以响。好的磬,一敲可以响声很远,但是你不敲它就不响,所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好像鸣磬一样,佛就是这样,佛内心是空空的,好像磬是空的,这样才响得了。空的,它没有任何的造作,你要去敲,敲是叫做能感,它就能应,感应;你不感它就不应,你不敲它就不响。那你要敲,就是这里讲的,『天人归仰,请转法轮』。这个转法轮相是八相成道的核心,因为佛就是要来讲经说法的。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证道,就成最正觉,到七十九岁,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转法轮,这个是他一生里面最重要的工作、最核心的部分。

谁去请他来转法轮?这里讲的是天人。这个天是天上的人,天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无色界天,所谓三界都有。欲界天是有欲望,有财色名食睡等等这些欲望,愈往上欲望愈低,定力就愈足。到了色界天,欲望就完全没有了,他不会有五欲,他全部是禅定,禅悦为食。所以他不需要饮食,他没有这个欲望,更加没有男女,他有身体,但是他没有欲望。色就是有物质的,他有身体、有宫殿。到无色,连物质都没有了,没有身体、没有宫殿、没有任何物质环境,完全是我们说的灵界。三界都有天人,天人统统都是恭敬皈依世尊,所谓「天人归仰」,来请佛转法轮。

在《大智度论》里面讲,释迦牟尼佛成佛三十五天都没在阎浮提讲法,阎浮提是我们地球上,就是当时印度。一般讲法,他头三个七,就是二十一天,在定中讲《华严经》,参与《华严经》大法会的是法身大士,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参与不了。《华严经》里面讲,是放下所有的妄想、分别、执着,入一真法界,这种大菩萨才能够有资格参与华严大法会。所以很多声闻、缘觉乘的弟子,这个时候都如聋如盲,不知道佛在那里讲什么,不能够领会。三七日之后,《华严经》讲完了,又隔了两个礼拜,第五个七的时候,佛见到没有人请法,所以他就自言自语,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佛法太深奥,自性的道理确实是一般的凡夫甚至是二乘人、二乘圣人都不能够理解。所以不如就干脆入涅盘了。众生业障深重,智慧不开,六道的凡夫深着于眼前欲望的境界,阿罗汉、声闻、缘觉弟子着于偏空涅盘,都不能够证最正觉。所以见到大家都没有这种发心想来学习,佛就想着涅盘了,离开这个世界。

正在这个时候,菩萨他知道佛成佛是一件相当难遇的因缘,于是跟天人一起下到人间,恭敬向佛顶礼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为我们讲经教学。这位老师很难得,不可以随便让他走,他是来去自如,他走了之后再找就找不回来了,所以一定要抓紧机会。凡人没有这种智慧,不懂得请好老师;有智慧的人他懂得请,代众生请转法轮,众生有福。要不然,众生迷惑颠倒、造业受报,永远在苦难的漩涡里出不来。天人请转法轮,佛就「默然受请」,同意了,然后开始讲经。所以从定中出来,先在鹿野苑讲小乘法,讲《四阿含》,然后慢慢开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这样把弟子的境界向上提升。

按照天台宗判教,所谓五时说法。第一时是华严时,这是一般人参加不了的,三七日中讲完了,把所有佛法的真谛全部讲出来,这个是一乘大法。但是一般人的根性不够,怎么办?从最基础开始学起,所以佛开始讲的就是小乘,叫做阿含时。阿含时讲了多少年?讲了十二年,等于十二年级。他们学什么?学最基本的,譬如说因果的道理、伦理道德、做人做事,跟怎样去养成我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观就是在佛法里面讲的四谛和正确的观念,所谓四种观念,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四念处,包括三十七道品等等,都慢慢跟我们讲出来。然后再跟他们讲,开始讲大乘,见到众生经过十二年的教化,慢慢慢慢基础打好了,我们说扎好根了,扎好根之后,戒律也持得不错了,因果道理也明白了,那就要劝他们发大心,慢慢开始入大乘。

所以接着八年讲方等经,方等时。方等慢慢把我们的境界开启、提升,好像《维摩诘经》是方等时讲。然后慢慢大家都发了大乘心,再讲般若,《般若经》,般若时有二十二年,等于是继续稳固我们大乘的智慧,般若就是完全跟我们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二十二年的根基扎得非常稳了,大家大乘的智慧都开显了,最后八年讲《法华》、讲《涅盘》,法华涅盘时。

所谓开权显实,权就是方便,以前讲那个方便法门,因为我们的根基比较低、基础比较弱,所以不可以跟我们讲太高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慢慢来,不跟你讲那么多,等到你的智慧真正达到这个标准了,跟你讲真实话。开权显实,告诉你,一切众生皆当成佛。所以《法华经》是劝一切众生成佛,而且为一切众生(上中下三根)都授记成佛,连一阐提都可以成佛。本来一阐提大家认为不可能成佛的,结果一阐提都能够成佛,连提婆达多都可以成佛,《法华经》也为提婆达多授记。所以古德讲,开智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是教人成佛。到《涅盘》是佛最后一日一夜讲出来,《涅盘经》等于是佛的遗言,遗嘱,把还没有度的众生最后度尽了,这就入涅盘了。

所以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分为这五时。五时说法,从这里看出释迦牟尼佛的善巧智慧,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讲相应的法门。这个我们也可以学习。

现在我们想要请转法轮,最要紧是什么?要培养弘法人才。佛菩萨要我们去培养,如果不培养将来就没有收成,佛法要一代传一代传下去。我们要培养弘法的人才,可以用佛的五时说法,当时五时,前后用了五十年,大数五十年,实际四十九年,我们如果是用十年的时间来培养人才,我们等于是用五时说法的五分之一的时间,首先要扎根。你看阿含是讲小乘,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没有小乘就不能成就大乘。

佛法传到中国,在唐朝的时候小乘还有人学,小乘的经典其实翻译得很丰富,《四阿含》很完整。在唐朝的时候有两个小乘的宗派,一个是成实宗,一个是俱舍宗,但是后人很少人知道,没有人学。为什么大家不学小乘,竟然在大乘有成就?因为中国文化很有特色,它有儒、有道两家。中国古人,读书人都是学儒、学道的,儒、道就是非常好的基础,它可以等同于小乘的作用,所以你把儒、道的根基打好了,你学大乘可以直入,不需要再学小乘。所以古人他在儒、道上面的根基扎得稳,一学大乘就可以直接契入。

现在佛法很衰弱,为什么?没人成就,很少人成就。明心见性的人你找一个来给我看看,一个也找不到。净土法门里面说,念佛往生的还有,一万人里面可以找出三、五个,这个都是很难得了,其它法门想找一个开悟的、找一个证果的,教下里面大开圆解的,禅宗里面大彻大悟的,密宗里面三密相应的,找不到,很难,佛法很衰弱。别看现在好像经书很多,随便拿,法宝那么容易请,上网随时可以听经,那些都是表象,成就的人少就是衰弱。

原因在哪里?没有根基。小乘也不学了,儒家、道家也不学了,直接说我来读《华严经》、我来读《法华经》、读《般若经》、读《楞严经》,读不明白,没有办法契入。所以没有基础不行,好像建楼一样,起码你要有地基,然后一层一层向上建。现在直接说我要第四层,下面地基也不要,一层、二层、三层都不要,直接是空中楼阁,不行的!现在我们学佛人很多都犯这个毛病,一学佛就搞大乘经典,《法华》、《华严》,还不是一门深入,样样都搞,样样都读,样样通,样样松,一样都搞不明白,所以没有成就。

所以我们真正想要培养人才,怎样培养?先要扎根。这个在现在的普通佛学院不是很讲求,佛学院都是讲什么?佛学常识多,跟你讲很多很多名词术语、很多大经大论,甚至佛教历史、历史研究,很丰富,但是真正很难培养出一个、两个祖师级人马。好像近代的谛闲老法师、倓虚老法师,现在都找不出几个可以跟他们相媲美。原因在哪里?就是没有扎根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扎根。

我们自己修学也要一样,要扎根,尤其是年轻人,起码要扎好三个根。儒家的根我们采用《弟子规》,大家要回去好好读;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讲因果。《弟子规》是讲你怎样做人,《太上感应篇》教你怎样存心。佛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十善都做不到,学佛是不可能有成就。我们《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出十善业道,而且是多处提出。你看《无量寿经》第八品就讲,善护三业,身口意三业,就是讲十善业道,身不做杀盗淫,口不做恶口、绮语、两舌、妄语,意不起贪瞋痴,身口意三业要清净;后面第二十五品又讲到,「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等等十善业道,这个是佛家的根。你没有这个根,你学什么都学不成,想往生净土也往生不了。

所以我们要用心来学,怎样学?这个不是说好像学经典这样学的,《十善业道》很简单,十条,《弟子规》三字一句很简单,要把它背下来,一百一十三句,每一句对照我们,身有没有做到?口有没有做到?《太上感应篇》大概一百九十条,都要对照。最好是每天读一次,《弟子规》读下来五分钟、十分钟读完,《太上感应篇》十五分钟读完,《十善业道》你不用读得多了,就用《无量寿经》的第二十五品。

大家可以打开经本,八十六页倒数第二行,「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你做到这十条,「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这个是信愿求生,这样你「是人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佛国土」。你看这个条件写得很清楚,你一定要做个善人,要当作善,然后你信愿求生净土才可以往生得了。你只有后面,我想去往生,但是我没有十善,这样你就往生不了。说老实话,你也不是真的想去,是叫做光说不做。为什么?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不但是善人,是上善的人,善到是上等的人,中等都不够资格,上等。十善要做得很够,然后你信愿求生,你才是真的。你既然想去往生,去极乐世界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修善怎么可能,那就事与愿违。

所以根一定要扎好,扎好这个根,然后才入大乘。大乘我们不需要学很多经,因为佛当年讲经都是对不同的人讲,叫「应病与药」,经典好像药方一样,开药方看你得什么病,你得的病不同,开的药就不同,经就好像药一样,法药。当时佛的弟子不同的人请教佛,每个人的病不同,你跟他是不是患同一种病?你也不知道。你什么药方都要试一试,到最后可能比不试更麻烦,什么药都吃,那不如不吃药。所以药一定用一味就行,对症下药,你就成就了。所以学经要一门深入,要选你最适合的经。

你说我不知道要选什么经,三藏十二部这么多经典,我选哪部?佛也为你想好了,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说,末法时期要靠净土得度,要靠净土法门。净土的经典很少,大乘八大宗,最少经典的就是净土宗,只有五经一论。我们现在学的《无量寿经》是净土第一经,《阿弥陀经》是第二部,《观无量寿经》是第三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是第四部,还有《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第五部,再加一个《往生论》,五经一论,很少,任挑一部就行了。挑哪部好?当然是第一部好,净土大经《无量寿经》,我们就学这部经。所以我现在就是专学这部经,其它经都放下,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用十年的时间专修,你一定能够有成就。净土的成就,就是你有把握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是成就。因为你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能够成佛,等于拿到成佛保证书,这个不就是大成就?

所以这个法门真是最简便、最快捷,用这个方法来培养弘法人才就最可靠。他能够在一部经里面下功夫,这部经学通了,一经通就一切经通。为什么?这个通是通到自性,明心见性,所以什么经拿来你都可以讲,全通了。然后你去讲经说法,你才能够真正度化众生。就是这里讲的: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你开悟了,你成就了,自然有人来请你转法轮,人不来请,天人来请。佛当时就是,人不请,天人来请,他来转法轮。转是什么?把佛的知见能够分享给众生,使众生能够悟入佛之知见,悟是开悟的悟,悟入,也就是转凡夫心为佛心,这个是转。

转一般来讲要三个层次,首先要转什么?转恶为善。我们本来是恶的,什么恶?有杀盗淫、有贪瞋痴,这些就是恶,要转,用十善业道来转。转恶为善之后,就要破迷开悟。转恶为善就是把根基打好,然后你要破迷开悟,用大乘经,用《无量寿经》可以转,任何一部大乘经可以帮你转,只要你坚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转迷为悟了,开悟了,最后转凡为圣,圣就是佛,帮你成佛。

成佛之后,当然要说法,所以说法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个也是上报佛恩,下报众生恩。没有佛的教导,没有众生的护持,我怎么可能成佛?所以成了佛一定要讲经说法来报效众生。

而佛的说法,不是仅是用口来讲,用语言来表达,他的一举一动,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是讲经说法,都是觉悟世间人。所谓「尘说,剎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亦说」,讲话的时候是讲,不讲话的时候也是讲。对有情说法,对无情也说法,或者现有情身说法,或者现无情身说法,无情身是山河大地。所以你看在禅宗公案里面,有些祖师大德,听到流水的声音开悟了,看到落花开悟了,种种这些现象都是诸佛的示现,帮我们觉悟。所以不一定要显这个身相出来讲经说法才叫讲法,所以法音流转是遍一切处。就好像极乐世界一样,极乐世界六尘说法,落花,天降曼陀罗花,是不是讲法?是讲法。风吹树声也是讲法,七宝池中流水的声音也是讲法,连小鸟在叫都是讲法,「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这些不都是佛的示现!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的,是以他的身,做为一个人身,住世七十九年,八十岁,我们虚岁讲八十岁,来为我们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这些都是演说法音。

「觉诸世间」,这个世间包括三界的众生,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世尊接受菩萨、天人的请求,要讲经了,要转法轮了,讲的法门有大乘、有小乘,有权法、有实法,有偏、有圆,种种的法都是叫做转法轮。为什么讲那么多法?因为众生根性不同,要契机。众生的根性成熟了,就讲大乘法;根性没有成熟,先讲小乘法,慢慢帮他提升。到最后他提升了,就开始呵斥小乘,回小向大,所谓「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呵斥偏的小的教,赞大的教,大乘法,圆教法。开权显实,帮助所有声闻、缘觉弟子都入大乘,行菩萨道,圆成佛道。

《法华经》跟《华严经》一样,都是叫圆教,就是帮助我们圆成佛道的,成佛的教。净土宗也是圆教,也都是帮助我们一生成佛的法门,所以蕅益大师赞叹净土,说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华严经》的奥秘的密藏,《法华经》的秘密精髓,全在净土里面,全在《无量寿经》里面。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令一切世间人都觉悟。

下面我们再看「别相」,就是刚才讲的「总相」,「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分别来讲,这里跟我们讲的: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这句是讲破迷开悟了,烦恼好像一个城一样很坚固,城是比喻坚不可摧,非常坚固。这个是讲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是无始劫来养成的,要去攻破它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佛菩萨为我们示现,可以攻破烦恼、断除习气。

烦恼分十个烦恼,所谓见思烦恼有十种,思烦恼是贪、瞋、痴、慢、疑,见烦恼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五种,五大类。贪瞋痴慢疑我们比较熟悉,因为什么?经常起来,所以就很熟悉。贪是贪爱;瞋是瞋恚,发脾气、发怒、有情绪,这些是贪瞋的瞋;痴是愚痴,不信因果,不明事理,胡里胡涂,不信圣教;慢是傲慢;疑是怀疑,尤其是怀疑因果,怀疑圣人,包括对自己家人,什么人都怀疑,都是叫做怀疑的烦恼。

见惑我们讲得少一点。所谓身见,第一是身见,我们的身体。我们凡夫有一种错误的见解,就是以为这个身体是我,这个是错误见解,身体不是我,充其量可以叫做我的,身体是我的,不是我,我的身体,好像一件衣服一样,我的衣服,是我的,不是我。如果你当作是我就糟了,好像你把衣服当作是我,衣服破了,你就很伤心、很痛苦。凡夫都认为这个身体是我,所以他有生老病死的时候,就为它很烦恼,不知道其实这个身体舍去以后,还可以换一个身体。如果你没有这些烦恼,你换的是更好的身体,人的身体放下了,你可以到天上换一个身体,如果去极乐世界,是换了金刚不坏身,阿惟越致菩萨的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佛的身体没有两样。所以身见要放下,这个臭皮囊没有什么可爱,这件衣服也不是很漂亮,要穿也要穿漂亮一点的衣服,把这个身见放下。所以有很多人对这个身体非常执着,保养它,天天想着我怎样吃多一点营养,怎样去保它,怎样爱护它,做种种的调养、健身。当然适当的健康的活动可以做,但是过分了就不对,过分就加重身见;正是要你放下,你还要加重它,你的烦恼怎样去除?

第二个是边见,边见是二边、是对立。譬如说有是有非、有善有恶、有对有不对,种种的对立,这个见解是边见。佛告诉我们,宇宙众生是一体的,不二的。结果你一分为二,而在这个一分为二之后,还要对立。本来人我一体,结果我跟人要对立,然后要跟人开始争利益,损人利己,这就是由于边见造成的。

邪见是前面讲的所有的贪瞋痴慢疑种种的恶见,都叫做邪见。还有见取见、戒取见,这个归纳起来就是,见取是从果上的见解是错误的;戒取是因上的错误见解,就是你错认了因果,不知道什么因会有什么果,或者什么果是由于什么因引起。譬如说,当时印度人他们修苦行,他认为今生愈苦,将来就愈快乐,这个就是因果搞错了。所以很多人就学牛吃草,因为他们在禅定里面看到有一只牛吃草,第二世牠作了人、生了天,说明牛吃草是好的,他就跟着吃草,搞错了因果。牠生天不是因为牠吃草,生天是牠能够修行十善、修五戒、修四无量心。所以他不懂得因果,他就乱来,他是看到,但是看了之后,他自己生起一个知见,就叫做错误见解。

贪、瞋、痴、慢、疑五种思惑,跟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种见惑,叫做见思惑,十种烦恼。都要断除,把这种烦恼断除了,你才能够出三界,证阿罗汉果。但证得阿罗汉果还不行,上面还有菩萨、还有佛,要继续提升。所以天台宗它讲得就更加圆满了,它讲有见思烦恼、有尘沙烦恼、有无明烦恼三种烦恼,就全概括了。见思烦恼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见惑、思惑。尘沙烦恼,是你断了见思烦恼,你要度众生的时候,你会遇到种种的这些所谓不如意,这个叫尘沙,太多了。你智慧不够,度众生不圆满,你菩萨都会生烦恼,所以这是从分别心中生出来的。

好像当时有一位阿罗汉,这位阿罗汉,他证得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他就来向佛学习大乘法。想要发心学大乘、学菩萨,行菩萨道。刚刚发了大乘心,有一个天人他就来考验他,看看你发的心是不是真的。于是他就变成一个年轻人,在路边痛哭流涕。这个阿罗汉就来到,看到他在那里痛哭很伤心,他刚刚发了慈悲心,要行菩萨道,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在这里哭?他说:我的母亲得了重病,药都找齐了,就差一个药引,药引找不到。什么药引?这个药引是找不到的。要什么药引?要阿罗汉的眼睛做为药引,到哪里去找阿罗汉?找到他也未必给我。这个时候这个阿罗汉说,我已经是阿罗汉了,我可以把眼睛给你。因为阿罗汉已经没有身见,所以眼睛都可以给你,于是他立刻就挖了左眼给他。结果这个人就说:你是阿罗汉?你为什么不听我讲完,我要的是右眼,你怎么挖左眼给我?挖得太快了,没有办法,那就又挖右眼给你。结果,那个人拿了右眼之后,闻了闻:这么腥,不像阿罗汉的眼睛。就把它丢到地下,用脚踩,就走了。这个时候,阿罗汉就退心了,行菩萨道真是太难了,退心了。这个就是尘沙烦恼。他虽然自己没有见思烦恼了,但是度起众生来,他就有这些烦恼,不容易。你要去度众生,确实不是容易度的,要经受考验。

为什么他会退心?还是因为对宇宙人生真相没有彻底看破。好像《般若经》里面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当眼前的境界是真的,你把它当真了,你就会有烦恼;你不把它当真,你就知道它是假的,有这种般若智慧,你不会生烦恼,所谓「大作梦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场」,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的相,这样你才能够放下这些烦恼,所以有尘沙烦恼。

菩萨断了尘沙,还有无明,还有起心动念,都是烦恼,要把无明断尽了,才能够圆成佛道。所以『破烦恼城』,是把三种烦恼统统破除,这个就叫做「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堑是比喻一个很深的护城河,烦恼是城,外面还有条护城河,你要突破它很难。护城河是什么?你的欲望,爱欲之心非常难超越。在古德的批注里面讲,日本有个道隐法师,他的《甄解》里面讲,「爱欲是诸苦之本」,这个跟我们今天早上读的《三时系念》法本里面讲的一样,「诸苦尽从贪欲起」,这个贪欲就是这里讲的爱欲,是一切苦的根本。

而爱欲当中最难放下的就是情欲,男女之欲,这个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不放下就出不了三界,甚至往生极乐世界都成问题。所以古德有说,世界上还好只有爱欲这一样东西最麻烦,如果还有一样东西跟爱欲一样这么大的影响力,可能众生就永远都成不了佛道了。因为这个影响真是非常严重,对于众生法身慧命的伤害,所以一定要去放下。

怎样去放下?要多听经、多闻法,用智慧之宝剑斩断我们的爱欲情丝。所以文殊菩萨手上有时拿着一把宝剑,文殊代表什么?智慧,以智慧宝剑斩断情丝。爱欲非常难断,一定要深入经教,用智慧才能够转。

我们平时还要多念阿弥陀佛,加上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如果这个烦恼特别重的,好像印祖当时他鼓励大家,念一万阿弥陀佛,就念五千观世音菩萨,一天里面的功课。专门靠念观世音菩萨,帮我们解脱这些烦恼。在《法华经.普门品》里面就讲到,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能够离欲。所以怎样能够「坏诸欲堑」?你要常念阿弥陀佛,常念观世音菩萨,凭佛力加持帮你断。但是自己也要深入经教。深入经教,你才肯去断;你不肯断,佛菩萨都帮不了你。

下面讲的,『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这个垢污是什么?就是我们种种的烦恼,前面讲的烦恼、欲望,这些都是垢污、污染。垢就是烦恼的代名词,我们要把它洗清。我们自性本自清净,只要证得自性,你就成佛了。而众生本来是佛,因为一念迷妄,就有种种烦恼随之而生起,现在我们要把这些烦恼去除,就是刚才我们讲的,使我自性的宝镜重放光芒。现在镜子上面很多垢污,洗都洗不干净,还要拿个小刀来去把它刮干净,因为什么?积的太久了,根深蒂固,如果不用勇猛精进去去除这些烦恼垢污,很难,我们的佛性就没有办法显现。

要去除垢污,一个要靠你的解门。解门这个解不是说我学很多很多的经典,有很多佛学的常识,这个不一定是解,反而很可能会成为你解门的障碍,会塞住你的解门,你解悟不了了。所以《楞严经》上面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我们如果只是注重在那些名词术语上面,不但没有去除我们的知见,还增加我们的知见,这些知见都是妄念,知见再立知,就是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无漏真净」,你要把你的见,种种的妄念、种种的思惟,全部放下。所以佛学这件事真是不容易,它不同世间法,世间法你可以用思惟、可以用知见,你的逻辑、推理,然后产生你的结论,在佛法里面讲,这些叫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讲得白一点就是,你学得愈多障碍愈多,所知障。

但不学也不行,不学你根本不知,没得入。所以怎样去学?最要紧的就是我们要懂得方法。世间搞学术研究的人,拿这些方法来搞佛学研究,搞到最后你可以成为一个佛学家,你可以成为一个佛教大辞典,什么都知道,但是「破烦恼城,坏诸欲堑」你没有办法达到,你没有办法「显明清白」,显出你的自性,你做不到。所以这个解是要无相之解,你不能够着相,学佛经不着文字相,听经不着言说相,理解不着心缘相,心缘是你的思考、你的念头,我不起心、不动念。所以大家听经要懂得听,懂得听的你很容易开悟,听一座、两座你就开悟;不懂得听的,听一辈子都未必能开悟,而且垢污可能愈来愈多。

怎样才叫会听?就是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不着言说相,不着文字相,不着心缘相。所以这些名词术语,你不要去执着它。我在这里讲的,尽量都是用最浅白的语言讲,尽量让大家都能够听得明白,逼不得已要讲一句名词术语,一定会解释得很清楚给大家听。你们不要太过追求名词术语,我们在这里不是培养佛学家,我们是培养佛。佛是什么?你要放下,不要去想。听经的时候,你就聚精会神听、全神贯注听,听得明白就明白,听不明白不要去想,这个是懂得听。我这里的声音传出去,到你的耳根,你就直接入心就行了,根本不需要经过你的思考,你的大脑在团团转,思考一大轮才入到心,入到心的不是真正的佛法了,这些已经是你思考出来的你自己的知见,就叫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你变成无明了,变成你的邪知邪见了。所以懂得听经的人,就是聚精会神,好像入定这样去听,又不犯困,又不打妄想,也不需要思惟,就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到最后,忽然你就可能开悟了。

也不要想我什么时候开悟?你有这个念头,永远开不了悟。随顺着它,自然的去接受,在这里坐一个半小时,就好像练你的定慧,修我的禅定。听经就开智慧,你的定愈深,你开的智慧就愈高,不是说你想出来的、你思考出来的,不是。所以我们开经偈里面,每次都要去读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什么是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是没有意思的,什么意思都没有,叫做如来真实义。如果你说经里面有这个意思、那个意思,好像很多知见出来了,全部是错解如来真实义。如来是心中本来无一物,空空如也,这样讲出来的,你也是把心空着来接受,你就得到如来真实义。你还要想这样、想那样,起一个知见存在心里面,那就永远得不到如来真实义。

所以把我们这些知见、这些垢污全部去除,一定要在解门上入手,多听经多闻法,但是不着相,不着文字相,不着心缘相。还要在你的行门上入手,行门是什么?改过自新,你有错就要改。我们每个礼拜在这里讲经,希望什么?使得大家知道自己有什么错误,你能够知道有错误,这个是开悟。你知道了,开悟了,原来我错了。然后什么?修行,悟后起修,修什么?把你的错误修正过来,就叫修行,这样才叫做破烦恼城,要不然,你有错误你不肯改,破不了!

我认识一位老修,他以前到缅甸、泰国去修禅修,练的定功练得不错,心也很清净。但是他知道自己烦恼没有破除,等到一不练了,心一开始起伏的时候,烦恼就很容易出来,贪瞋痴的烦恼会出来。怎么会这样?因为他的烦恼没有转。你要转烦恼,一定要改过自新,你知道自己有什么错误,你把它改正过来,你的烦恼就断了;你不肯去改,纵容自己去犯错误,自欺欺人,这个就不是真修行,这就没有办法洗你的垢污。所以修行一定是真刀真枪,对自己那些深重烦恼习气,一定要痛下决心来改。

好像我之前认识一个年轻人,也不算年轻,现在他是中年人,他说他年轻的时候造了很多淫业,淫欲心很强。结果学了佛之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改很难改,结果他发毒誓,在佛菩萨面前刺血来写发誓的书,一定要痛下决心,把淫欲的烦恼断除。他现在出家了,还不错,真正把这个能够放得下,所以这个就是真干。

洗濯垢污,可能垢污是多生多劫,洗它不容易,你不痛下决心,你洗不干净。所以古诗有讲,「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梅花是香雪,冬天的时候花香传来很好闻,经过一番寒彻骨。你要经历一番这种苦痛,改过自新,你才能够把垢污洗干净,你的清白才能够显出来。所谓明心见性,把你的自性宝镜光明重现。

我们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