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 香积佛品第十

发布时间:2024-08-27 16:26:14作者:药师网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 香积佛品第十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十一:香积佛品第十

香积佛品第十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即差别相见空性,即生死流见涅槃岸,即器器皆金,法法皆空,不管千差万别,还是风云变幻,究竟都是不二法门,如果说到此,本经似乎应该结束,只是学人依旧不肯放下,依旧寻章摘句,妄找答案,如不执空为有何妨即有见空?如不相外求性,何妨即相见性。众生所执不出两种:一是执相为我,而名依我立,我非名,如对子称父,我实不是父,因为,如果我是父,又怎能对父又称子呢?二,相外求性,名外求我,而我虽不是名,名却依我而有,如对父称子,如无我,称子的是谁呢?若然不知则当面错过。所以,如不著相,相即是空性,如不相外别求,则一切法当下即是。即是条条大路通净土,所以每个佛教徒定位自己,站稳脚跟,即是香蕉就做香蕉,是苹果就做苹果,不要胡思乱想。在生活中了脱生死,并在了脱生死中生活。

此品以舍力弗一念心起求食为契机,启显众香佛国的香积如来,因众香而大作佛事,原因是香积佛国里的众生鼻根锐利,于众香之味,能够明明历历,了然自知,因香有生灭,嗅觉常恒,觉不著香,香即空性;香不障觉,觉性自然清净,虽香臭有别,觉无两样,虽嗅众香,却与香臭不相干,虽不相干,却又法住法位,即变即常空,如是则心清净无染,何妨万物常常围绕,娑婆世界众生耳根锐利,所以佛陀说法度生,即是契机,同闻香目的相同。

【经文】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经文意思是】正当妙吉祥菩萨赞叹维摩诘所示的不二法门境界时,舍力弗心中打起了妄想,中午将至,眼看就要过午,而比丘戒律过午不食,那么这些与会的菩萨比丘等在哪里用餐呢?当时,维摩诘以他心通知道舍力弗心中所想,就对舍力弗说,佛陀世尊说八解脱法,即: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超空无边处解脱;5超识无边处解脱;6,超无所有处解脱;7,超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超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对此八解脱法,你已经受持奉行,如是则净心,即而应以禅悦法喜为食,怎么可以掺杂想要吃饭的念头而来听法呢?

【经文】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经文意思是】你舍力弗想要吃饭,姑且等待一会儿,我一定要让你得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食物。讲完这话后,随即进入三昧之中,以他的神通力量,展示给大家:上方世界经过四十二恒河沙数那么远的佛土,在那里有世界称为众香,众香国有佛称为香积。因众香国中的万物都是众香所成,香积如来与众菩萨,也都是以八万四千种香积聚而成。截止至今,众香国中的香气,比较于十方诸佛世界,天上,人间之香更为殊胜。进一步说,香积佛土中没有声闻和辟支佛名号,只有清净无染的大菩萨众,常随香积如来听闻众香启示的妙法,在此佛土中,亭台楼阁,经行之地,花木园苑等都以众香积聚而成,香气四溢,他们所吃的食物,香气更是周遍流满十方无量世界。当时,香积如来与诸大菩萨,正一同就座共进午餐,旁边围绕着很多都称为香严的天子,这些天子都已经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在此设斋供养香积如来和诸大菩萨。而这一切情景,维摩丈室众的与会大众都如看实况转播一般没有一个不亲眼所见!智者大师读《法华经》以为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属于自己的缘分,已然够我们莫名的了,现在就只好目瞪口呆了。佛度有缘人,“临渊羡鱼,何如退而结网。”

【经文】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经文意思是】这时维摩诘问众菩萨,各位仁者,你们谁能够到香积佛土化斋饭来供养大众呢?因为维摩诘是丈室主人,又是当机者,所以不便喧宾夺主,所以妙吉祥菩萨就以自己的威德和神通之力,使大众都沉默不语。

【经文】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经文意思是】面对众菩萨德沉默,维摩诘就说,你们这么多的大菩萨,竟然没有一位敢到众香国中请饭供众,实在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意即给释迦牟尼佛脸上抹黑,对此,妙吉祥菩萨以众中之首回答维摩诘:如佛陀所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佛与众生即平等无二,那么你维摩诘就不应该轻视初学佛者。

【经文】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室中空无侍者,即无人招待客人,而此时客人又不愿多事,所以维摩诘只好自编自导,即正在这时,维摩诘于法会中不起于座化作菩萨(即意生身),此化菩萨相好庄严,威德殊胜,超过于会的天人及二乘,维摩诘就告诉化菩萨说,你从此向上方世界经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佛国称众香,佛号叫香积,正与诸菩萨共坐进餐,你到那里,代表我说:维摩诘顶礼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候世尊起居安康,少病少恼,气力还好吧?愿意得到香积如来香饭之外,香积如来能到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使那些乐于小法的(佛教徒)人们回小向大,得以弘传大乘的妙法,也能够使香积如来的洪名普闻于娑婆世界。

为什么要向香积如来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否?是因以娑婆礼节来恭敬如来,即是恒顺众生,否则,少病少恼之类,于佛何干。

【经文】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经文意思是】当时化菩萨就在于会前,于一念顷,升于上方众香佛国,于会大众都抬头看见化菩萨到了众香佛国,顶礼佛足,又听到化菩萨说:维摩诘顶礼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候世尊起居安康,少病少恼,气力还好吧?愿意得到香积如来香饭之外,香积如来能到娑婆世界大作佛事,使那些乐于小法的人们回小向大,得以弘传大乘的妙法,也能够使香积如来的洪名普闻于娑婆世界。

【经文】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方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经文意思是】当时众香国中的众菩萨,见化菩萨的所行及所说,知是他方来客,感叹从未有这样的事情,就问香积如来,今天的这位菩萨是从哪里来的呢?娑婆世界又在哪里呢?什么是乐于小法的人呢?

要知道,众香国中的诸菩萨不可能不知娑婆世界和乐于小法之人,只是为启法益,故作不知,以此开演佛法利益更多众生,或者也有净土中的菩萨因受安乐,不留意于变化,即于神通有见有不见。

【经文】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经文意思是】香积如来就告诉诸菩萨,从此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数佛土,有世界称为娑婆,彼土有佛,号释迦牟尼,此时的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于小法的人们开演入道的法教;那个娑婆世界有一菩萨称作维摩诘,已经证得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以居士身助佛扬化,正在为娑婆世界的诸菩萨等说法,所以派遣化菩萨来,称扬我名,并称赞香积佛土,使娑婆世界的菩萨声闻等增加成佛的功德。对此,香积佛国的诸菩萨又问香积如来:维摩诘这个人怎么样?竟然有如此神通,显现化身,并能有如此无畏的功德力量,悠忽间就以其神足到了香积佛国!香积如来说,提起维摩诘,那来历非同一般,他是古佛金粟如来,因悲心所致,倒驾慈航,化作菩萨称维摩诘,住于娑婆东方妙喜世界,彼土有佛称阿閦佛。释迦牟尼佛应化于娑婆世界,维摩诘就化身此土助佛扬化,不仅如此,一切十方世界,都能遣而化往,目的是:施作佛事,饶益有情众生。

【经文】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经文意思是】香积如来介绍了维摩诘的经历之后,即吩咐侍者,用众钵盛满香饭交给化菩萨。当时香积佛国有九百万菩萨生起稀有之心,都一同发出声音说:我要去娑婆世界,亲近供养释迦牟尼佛,并借此机,拜访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经文】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经文意思是】香积如来说,可以去。只是在你们去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因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的秽土,所以你们需要收摄你们身上的香气,不要使娑婆世界的众生闻到而生起贪染执著之心;二,因娑婆世界的众生,身形矮小,没有你们高大,所以你们应当收摄身形同他们相似,不要使娑婆世界求菩萨道的人们,感觉自卑和羞愧;三,因你们久居净土,从未见过娑婆世界的污秽不净,所以你们对此千万不要心怀轻慢而作障碍之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十方世界或净或秽,都是因缘幻化,没有不变的自性,既是幻化不实则性非净秽,所以是都如虚空,无有障碍。一般人不能通达的,即于如幻的缘起法上生起净想或秽想以及断灭空想,从而成为障碍,而诸佛如来面对缘起的世界,尽管净秽而现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却都分明归于空义,即无一不是常寂光土,只是为了化度乐于小法的人们,即随其业感的差异,而有净秽的差异,即不全部显现其清净佛土罢了!所以,你们不要轻慢释迦牟尼佛及诸菩萨,当然此时香积佛国的众菩萨都会说,世尊,我们愿意接受教诲。

【经文】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

【经文意思是】那时候,维摩诘的化身既受了钵饭,就同众香国中的九百万大菩萨众,承受着佛的威神,以及维摩诘的不可思议之力,在众香国中忽然不见,转眼之间就到了维摩诘的丈室。

【经文】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

【经文意思是】当时,维摩诘见远方九百六十万来客。再去须弥灯王处借座已是不及,就以神通力化作九百六十万狮子宝座,同以前宝座一样的高广严饰,然后礼请众香国诸菩萨都坐在上面。

【经文】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

【经文意思是】此时,维摩诘的化身菩萨以满钵香饭送于维摩诘。此饭香气普遍蒙熏于毗耶离大城,遍及三千大千世界。当时毗耶离城中婆罗门种的居士们闻到这种饭的香气,身心舒畅,感叹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

【经文】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经文意思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位长者们的领袖月盖菩萨,闻到香气,率领八万四千市民,循香而至维摩诘丈室,见室中菩萨云集,众多狮子宝座高广严饰,即时皆大欢喜,顶礼诸大菩萨及诸大弟子,顶礼过后,站在一边,随之赶来的有诸地神、虚空神,以及欲界、色界诸天,闻到了香气,都赶来到维摩诘丈室。

【经文】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经文意思是】此时维摩诘持满钵香饭递与舍力弗并诸大弟子,说,舍力弗,你们可以尽情享用香积如来的甘露味饭,因如来香饭是大悲所熏,不同于世间的米饭,吃多了无法消化,你们尽管放开肚皮吃香饭吧!(此处先让声闻吃饭的用意是声闻人业因虽断,业果尚存,所以必须要以段食维持色身,而诸大菩萨无业果报,对于段食可食可不食。)

凡夫二乘都以现象界生分别心,因分别而执事成为障碍,即有人我、美丑、大小等二元的不可调和相,于是,在此名相上计较,殊不知名相只是相对而立的幻影,若执幻为实,则非碍成碍;去执心,则现象界本无所碍,所以丈室容纳无量大众,四十二恒河沙佛国的旅途一念即至,那么如来一钵饭,就能够使大众吃饭,也属正常之事。

维摩诘讲完之后,一般如舍力弗的大弟子豁然开朗,只是还有一般智慧不够异声闻众,区别于舍力弗、目健连等大声闻众,所以称异。他们心中生起念头,嫌此香饭少,而此与会大众人人都要吃,即要吃不够吃,不吃又饿的慌。

【经文】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

【经文意思是】对于异声闻们生起的念头,化菩萨知道他们的所想,就对他们说,你们可以放心地吃饭,切不可用声闻人的小德小智去衡量如来的无量福慧!要知道,四大海水可以干枯,这钵香饭无有穷尽,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众生食此钵饭,各各捏成饭团如须弥山,吃上一劫的时间尚且不能吃的尽。为什么呢?因为法性功德无有穷尽,而香饭正是法性具足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具体表现。如是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究不可穷尽,如是,在此一钵饭中,都能使与会大众吃饱也不会穷尽。

什么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呢?如凡夫、二乘都有戒定慧,却不能称为解脱,因为是唯识所作,不是法性本具的当下解脱,当下解脱即是大解脱,即无有解脱的观念、缠绕,称为解脱知见。否则即是凡夫二乘的妄识所致,非解脱知见。

【经文】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经文意思是】因香饭是香积如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的功德之香,是大悲心所熏,所以菩萨、声闻、天、人等,吃了香饭,都身体轻安快乐无比,就如同一切乐庄严国中的诸菩萨境界,并且大众各各毛孔中都散发妙香,就如同众香国中的各种香树的香气。

【经文】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经文意思是】当维摩诘的化身菩萨讲完话之际,相信与会声闻、天、人等众无所疑惑,放心吃饭,一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此身心自在,得到从未有过的感受,此时维摩诘问众香国来的菩萨:请问,香积如来,用什么来说法呢?众香国中的菩萨回答说,我土如来无有文字言说,只是用众香使诸天、人等得入律行(菩萨的规范之行),即慧解脱,即菩萨各各坐于香树之下,闻那些奇妙的香气,即能获得一切德藏三昧,得到这样的三昧,则菩萨所有功德都能具足,因此土香尘殊胜,鼻根最利,所以用闻香作佛事。

【经文】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经文意思是】众香国中的众菩萨问维摩诘,此土现在的释迦牟尼佛用什么方法来说法呢?维摩诘回答说,此土的众生,我执深重,刚强难以教化,因此而造贪嗔痴三恶业,所以有三恶道,实在就是针对诸法幻化,因迷惑而有实受的众生,对此,佛陀为之说刚强之说,使此土众生见苦而畏惧,进而调伏他们。如贪心重堕饿鬼,嗔心重堕地狱,痴心重堕畜生。即如是因如是果。

【经文】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 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瞋恼,是瞋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瞋恚,是瞋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

【经文意思是】既是刚强众生,则不用极苦则不能调伏,于是,对之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由愚痴而造业生于难处,即“是诸难处”,即“是愚人生处”。如杀业则得短命多病报,重则堕无间地狱;如盗业,则得贫穷下贱,六根不具,重则堕恶鬼道;如淫业,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堕雀、鸽、鸳鸯的畜生道;如说大话、空话、假话、不证言证的妄语,则随其轻重,堕三恶道;如两舌挑拨是非,轻则人际不和,重则拔舌地狱;如恶口伤人,则会招致无理的受人打骂;如说无义之语,起恶意,造恶业,则得哑巴或疮口报,重入地狱;如悭贪嫉妒,则得贫穷下贱报;如嗔恼,则得火灾焚身报;如邪见,则得边地受生;如悭吝,则得所求违愿;如毁禁戒,则得禽兽饥饿;如嗔恚,则得丑陋聋残;如懈怠,则得是事无成;如乱意,则得盲目冲动;如愚痴,则得畜生。明白因缘所生法的明明历历,于是想成就好事,就聚缘;想远离恶事,就拆缘,此过程中,主宰在于我们自己,为什么有时候改变不了呢?实在是对缘起法认识上的不足所导致。在未证佛果之际,戒律上难免有持犯,持戒是应作,犯戒是不应作;持戒是不障碍道,远离罪咎,犯戒是障碍道,招致罪过;持戒是离罪,犯戒是得罪;持戒是净法,犯戒是垢法;世间善法是有漏,出世间善法是无漏;随顺法性是正道,违背法性是邪道;造作而起是有为法,法尔如是,不假造作是无为法;有为法住于生死是世间法,无为法解脱生死是涅槃法。

【经文】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龍戾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经文意思是】正是因为刚强难化的众生,无明风起,心中如猿猴攀枝,舍一取一,又如步驱虫,因有我故,所以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对此,佛陀以若干种法调御其心,才可以调伏。这其中原因是,譬如暴戾不训的象马,必须加以鞭子的毒打,甚至于使之痛彻入骨,然后才能使其调伏就范,所以,对娑婆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因为施用一切因果报应、刻骨铭心之言辞,才可以使他们入佛知见。

罗什法师说: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是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大象不调,以钩制之,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经文】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经文意思是】众香国中的众菩萨听说了这样的教化方法,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说:从未听说过,象世尊释迦牟尼佛能隐藏无量自在之力,才能在五浊恶世用各种苦法度化众生,并且还有这些大菩萨,也能同释迦牟尼佛一样任劳任怨,且其心中谦下而不我慢,分明是以无量的大悲心,才愿意生在这样的佛土中啊!

【经文】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说,此娑婆世界的菩萨对诸多众生能够生起坚固的大悲心,实在如各位所说,他们这样一世饶益众生,胜于他方国土中百千劫所行。正如罗什法师所说:良医处于疾疫之世,其治众多,若居无疾疫世,所治者少,菩萨处此娑婆,一世度生,胜彼净土利生百千劫行,为若此也。

【经文】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瞋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经文意思是】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此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任何净土所没有的,是哪十种善法呢?即以布施救度他人的贫穷,也可改变自悭贪;以净戒可以救护他人的毁犯,也可自度染污;以忍辱法停止对方的嗔恚,坚固忍辱行;以精进转化他人的懒惰,度自己的懈怠;以禅定摄化他人的胡思乱想,使自己能够如如不动;以智慧破他人愚痴,使自己感受到心无挂碍;以除八难法度脱八难所缚;以大乘佛法度脱乐小乘佛法的人;以诸善法救度缺德无德的人;以常用四摄法成就众生。相对此十种善法,其他佛土没有,原因是其他佛土清净无染,如西方极乐世界连女人都不存在,不需要持淫戒,尽管其中有凡夫、天以及声闻。至于众香国中无女人,连声闻缘觉也不存在。

【经文】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经文意思是】众香国中的菩萨对维摩诘说,如这些行愿甚深的法身大士到此土度生,可以自由自在不被恶法牵着鼻子走,而一般初心菩萨愿力虽甚深,道行还比较脆弱,那么这些菩萨到此土度生,要具备多少条件才能行无污染,生于诸佛净土呢?

【经文】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回答说,初机菩萨需要成就八种法,才能在此娑婆世界行无污染而生于诸佛净土。是哪八种法呢?第一,慈心无量,饶益无量众生而不望回报;第二,悲心无量,代一切众生承受各种苦恼;第三,喜心无量,所作功德能够布施回向给众生;第四,舍心无量,以平等心对待众生,谦卑不使众生以为高高在上,从而度众生无有障碍;第五,对待诸菩萨视之如佛一般恭敬,所没有听到的一切大乘经典,有缘听到而不怀疑;第六,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就能不与声闻(小乘法)相违背;第七,菩萨对于一切名闻利养,甘于淡泊,所以见他人有更多的供养不会嫉妒,更不会为名闻利养抬高自己,不供养就不说法,并能在此中调伏自己的妄想分别心;第八,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纠缠他人的短处,以持之以恒的清净心获取成佛的功德资粮。这就是初机菩萨修习的八种法要,如是即能在此娑婆世界广度众生。

【经文】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经文意思是】维摩诘和妙吉祥菩萨在大众中说此法时,有百千天人都发起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证得无生法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