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位于长江南岸,京杭大运河穿腹而过,自古以来便是交通要道。因其交通便利,气候宜人,物产富饶,无数文人墨客在此吟诗赋词,著书立作。
南宋李曾伯《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开首便是“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词人眼中仿佛看到金焦二山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广阔的江面上浮着这样两座屹立不倒的小山,这壮丽的景象堪称奇怪。同样的雄伟还出现在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中,"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大抵用雄来形容镇江城北是再合适不过了,而在镇江城南,南山却与城北惊涛拍岸的气象截然相反,它静卧在城郊之外,宛如一个安静的小女子
南山春分日南山处于宁镇山脉中段向北凸起的弯弧顶部,由招隐山、夹山、黄鹤山等山体组成,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为小九华山,仅约185米,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山兴起于六朝时期,西晋永嘉之乱后,皇室后裔司马睿南渡,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起偏安政权东晋。京口(今江苏镇江)作为南渡首冲之地,遂于此侨置南徐州,安置北方移民二十万之众。北方移民多以达官贵人士大夫居多,而魏晋时期尚玄学,多隐士,南山群山环抱,青峦错落,绿树葱茏,有珍禽奇鸟,有竹林流泉,风景清幽,理所当然成为士大夫清居闲游之地。
东晋戴颙(公元377-441)便不与世争,多次婉拒宋武帝刘裕入仕之邀,隐居招隐山,作《广陵》和《止息》等曲。南朝梁(502年-557年),太子萧统在招隐山上编撰完成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今日招隐山是南山风景区的核心,山前石坊上刻有“宋戴顒高隐处”,两旁石柱有联“读书人去留萧寺,招隐山空忆戴公”。联中以“人去”和“山空”寄托了对音乐家戴顒和昭明太子萧统等隐者的不尽思念。山腰处有招隐寺,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近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最初由戴顒的私宅改建而成。唐张祜有诗云“千年戴工宅,佛庙此重修。
古寺人名在,清泉鹿迹幽。”唐宋以来,几经兴废。清咸丰间毁于战火,同治、光绪间,重建大殿、读书台等,规模大不如从前。至招隐山顶往东,过鸟外亭至夹山,沿石阶而下数里便是竹林寺。竹林寺由东晋法安禅师创建,几经兴废,咸丰六年毁于天平天国战火,咸丰八年重建。这里清幽秀丽,有修竹茂林,有古木参天。遥想雍正年间,这里殿宇二百余间,僧侣往来于身边,梵音袅绕于耳畔,钟磬回荡于山谷,难怪乎清人汪懋麟会赞叹:“润州到处皆幽绝,最爱城南古竹林。无数乱山藏寺小,几多篱径入门深。老松千尺响天籁,疏磬一声来梵音。胜地殷勤数回过,翻怜身世久浮沉。”而今竹林寺仅存天王殿与东西客堂两间,山门天王殿面阔五间,门上石额为"竹林禅寺"。天王殿后有康熙御笔石刻“赐竹林禅寺”,拾阶而上有一平台,应为原大雄宝殿的地基,两旁有东西客房。
出竹林寺往东,过南徐大道继续往东至官塘桥路口有磨笄山。磨笄山之名相传是因戴颙之女在此山磨过笄而得名。戴颙毕生志愿是将自己所创曲子整理成曲谱世代相传,可惜志愿未成身先死,戴颙的闺女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于是终身未嫁,立志将乐谱整理成功。今日磨笄山已成为市民晨练休闲之地,看似平平无奇的小山头,却在其北麓山脚下的杂乱民居中隐藏着一座千年古刹遗迹“鹤林寺”。
鹤林寺原名竹林寺,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距今已有近1700年历史,其历史之悠久,仅次于焦山定慧寺。《建康实录》记载:“宋高祖(刘裕)微时,尝游京口竹林寺。”相传高祖幼时家贫,尝在此山砍柴,头顶常有黄鹤翩翩飞舞。高祖即位后,改名鹤林寺。鹤林寺兴盛于唐代,唐以后各代文人纷至沓来,究其原因,一来这里本就山清水秀,二来或与唐代诗人李涉与鹤林寺的一次充满佛理的邂逅有关。
在某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诗人突然意识到春天即将远去,而自己却一直沉浸在仕途受挫被贬的苦闷中。在经过一番纠结后,勉强来到城外的鹤林寺散心,碰巧遇到了寺僧,在僧舍经过一番交谈后,似有一种豁然开朗、轻松自在之感。遂在僧舍墙壁上题写了这首《题鹤林寺僧舍》,诗云:“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所谓偷,自然不是自己的东西,诗人或许心里明白,当自己离开这佛门清净地,再次踏入凡尘俗世后,这半日的清闲便会荡然无存。因为诗人毕竟是世俗中人而只愿意偷得这半日闲。
李涉的诗,应该被寺僧另刻石碑藏与寺中,鹤林寺或因此诗名声大躁,不断有文人墨客来此游览合诗,宋率翁有诗云:“因观李涉诗,一字不可续。鹤去几何年,空山自修竹。”宋曾巩题诗:“昔日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何似一尊乘兴去,醉中骑马月中还。”鹤林寺题诗碑刻历经唐宋元而逐渐形成鹤林八景之一的碑廊。至明代,碑刻或因年久失修而残缺。明茅溱(丹徒人)《集鹤林寺》云:“载酒寻幽赏,沿流路几重。残碑藓苔合,远古白云封。感慨悲陈迹,沉冥寄幻纵。浮生闲不易,聊得话从容。”
宋代文豪苏东坡也尝游鹤林寺,并做《游鹤林寺二首》,其一:“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风轻花自落,日薄半山阴。涧草谁复识,闻香杳难寻。时见城市人,幽居惜未深。”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鹤林寺的幽静,最后一句还点名了鹤林寺是离城市很近的一处幽居之地。据史料记载,出了鹤林寺的山门便是城门,根据明清时期镇江府地图,在鹤林寺东北不远有虎踞门,可见鹤林寺确是一处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之地。后人为纪念苏东坡在鹤林寺的行迹,将山门旁的竹园称作“东坡住院”,亦为鹤林八景之一。
鹤林寺西有黄鹤山,黄鹤山北麓山腰有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衣冠冢。米芾(1051-1107),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徙湖北襄阳,北宋元佑二年(1087),时年37岁时,辞官离开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登舟南下,择居润州(今镇江)北固山西麓的海岳庵,自称“海岳外史”,在此著写书法理论名著《海岳名言》。米芾居润州期间,还在黄鹤山的鹤林寺旁,搭建“鹤林精舍”作为自己的画室。这里群山环抱,云雾袅绕,美不胜收。磨笄山、黄鹤山近在咫尺,登山顶可南眺招隐山、夹山、九华山诸山,东望虎头山、京岘山,北面万里长江上金焦北固若浮若沉,江畔繁华的润州城熙熙攘攘,这种独特的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美景给米芾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终开一代画风“米氏云山”。
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闲居润州十年的米芾奉命出知涟水军,时年47岁。后又转任淮阳军,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时年57岁时,病逝在淮阳军任上。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其子米友仁遵其生前遗愿,将其归葬镇江南山。现存墓冢为1987年重修,墓碑上镌刻“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
随着南山北入口的竣工,南山正以更加秀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眼前。最佳的游览线路可由15路公交站台入文苑景区,了解《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的生平,瞻仰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伯先上将军之墓,然后入竹林寺,再翻山入招隐寺,出招隐景区便是新修建的南山北入口,至南徐大道旁,由西可进入小九华山,山上有供奉地藏王菩萨的高崇禅寺。
春天已至,正是杜鹃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来镇江南山,去偷得浮生半日闲吧。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