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石庙
武功山张仙坛
翻开明朝万历年间安福进士张程编修的《武功山志》,文人逸士所留下的诗、赋、文达600余篇。其中200余位诗文作者中有来武功山游玩的达官贵人,也有在吉安府和安福本县担任知府、知县、县丞、教谕一类的官员和文人雅士,而安福本地的名流在志书诗文中占绝大部分篇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邹守益祖孙三代留下诗歌51篇、词赋1篇、传记1篇。
邹守益(1491年-1562年)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县北乡澈源(今山庄乡新背老屋里村)人。17岁参加乡试得中,明正德六年(1511)会试拔为第一,廷试名列进士第三(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任职仅一年,其父亲邹贤因病从南京官任上回家休养,守益辞职侍父回乡。邹贤过世后,邹守益在家中一边守孝,一边专心研究学问。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在赣州任地方官,邹守益前往谒见,拜王阳明为师学习理学。嘉靖元年(1522年)邹守益被重新启用。两年后,明朝廷因争论世宗皇帝本生父尊号的事件,邹守益上疏力谏,指出世宗的行为违背礼教古训,被世宗下诏狱严刑拷打,并贬为广德州判官。嘉靖六年(1527年)升为南京礼部郎中,十七年(1538年)任南京吏部考功郎中,后一路升任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因再犯颜直谏,被贬谪归乡。
邹守益回乡后,除了继续研究心学开办书院讲学外,对家乡的武功山忒有感情,研究学问和讲学之余,经常和乡宦雅士们上武功山拜谒游览。有时还领着子孙到武功山参禅悟道。
邹守益生有六子,其三子邹善、孙辈的邹德泳、邹德涵、邹德溥在《武功山志》中均留下了诗文。
邹守益对武功山情有独钟,多次往来于山中各道观禅院。他的诗文不但描绘了武功山的山水风光,字行间还透露出其对道、佛两教研究的深厚功底,加上从师王阳明后领悟的心学理论融入,使人读后颇为新颖。如《登箕峰》:重觅歇脚亭,更歌会仙石。移樽酌平台,万象拥几席。腕红现奇观,五采忽充斥。旧游念星散,新知亦云蒸。一瓢与千驷,玄窍传心灯。谁超步兵虱,共运南阳鹏。
邹守益不但喜好武功山的山水,与山中的高僧名道也交谊很深。嘉靖三十二年,湖南安仁凤凰寺古爽派第二代传人宁州禅师和安福籍禅师天文和尚奉古爽老宿之命,来武功九龙山开创禅宇,邹守益为其出谋划策,介绍京城的官员给天文,使其顺利筹集八千金(八千两银子)建寺善款。邹与九龙山胜佛禅林第一任主持宁州禅师交往甚笃,几成莫逆。由于操劳过度,宁州得了重病,圆寂后,天文和佛侄们将其遗体藏入石塔之中,邹守益亲自题字曰:镇山之塔。
嘉靖辛亥(1551年)夏,邹守益携三儿邹善和两个孙子以及学生们避暑于武功山图坪大极宫十旬余日。大家抬竹轿,拄竹杖听取邹守益训诲于山巅水涯之间。谈起牛山之木(出自《孟子.告子上》),邹守益教导子弟们说: 牛山之木,伐曰我伐,牧曰我牧,养曰我养,一毫不在外至,之系操舍须臾之几 ,二三子惕然若有得也。邹守益将此段言论以《武功寿言》收入《邹东廓先生文集》。同时,他还亲自赋诗一首《携三儿及二孙德源、德睿避暑武功》:三代冠裳大极宫,萧萧盛暑领薰风。玄机喜悟牛山木,不知桓家稽古中。
邹守益的三儿子邹善,号颖泉,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恤刑湖广。晋升广东右布政,后督学山东,历太常寺卿后致仕,在家乡讲学。此次服侍父亲邹守益来武功山避暑听牛山之牧教诲,受益匪浅,触动心灵。因此,也和父亲一样,对武功山有深厚的感情,一生中游览武功山多次。继承父亲的传统,对道、佛两教颇有研究,诗文中无不透出禅意。那年秋天,为了看日出,他和文人雅士们半夜三更登香炉峰,留下一篇《登香炉山》:为爱秋涛生晓日,三更振策上层峰。澹云时露天边岫,积雾还栖涧底松。天柱丹炉何日启,海琼玉检为谁封?长风忽扫浮埃净,抱膝晴空听梵钟。
九龙山胜佛禅林始建于明嘉靖癸丑(1553年)二月,至甲子(1564年)十月基本落成,此时,邹守益已经过世两年多了,应本教和尚之请,邹善题匾额为:九龙山胜佛禅林。
癸亥(1563年)冬,宁州徒孙本教征记与邹善,曰:僻而武功,先夫子尝辱临之,九龙山虽陋,亦欲辱赐之额矣,愿一言以垂不朽。根据寺院建筑布局和规模,邹善回想起与父亲邹守益几次到九龙山的情景,欣然作《胜佛禅林记》。因此,邹善与宁州的徒孙、悟铨徒弟本教也成了莫逆之交。明隆庆壬申(1572)本教禅师在安成南里(今安福县洲湖镇北山村)三峰山创立禅刹,山上 云霞别馆 馆主、理学家刘三五(刘阳)题名曰 玉泉山 。后来刘三五邀请邹善到云霞别馆讲学,游览玉泉寺,本教禅师又请邹善题寺名,邹善再题名为 如如禅林 。邹善长子邹德涵(1537年 1581年),字汝梅,号聚所。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历刑部员外郎。嘉靖辛亥(1551年)夏,祖父邹守益、父亲邹善上武功山时,他还只有十四岁。虽然没有和长辈们一起上武功山,感到遗憾,但一同上山的堂兄德源、德睿向他介绍了武功山优美的风光,并且把爷爷的牛山木解读讲给他听,德涵虽然似懂非懂,却对武功山发生了特别的感情,心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去武功山、九龙山看看。万历三年(1575年),嘉靖朝的宰相张居正请敕吏部整顿官学,万历七年(1579年),进一步拟旨诏毁天下书院。邹德涵时任河南按察使,由于不遵照张居正的禁学,照常讲学,被贬归乡。从此,在武功山活动频繁,受祖父邹守益和父亲邹继甫的影响,和武功山的大德高僧有深交。在诗文上以悟为宗,比祖父和父亲更具禅意。那年夏天,好友刘调甫作诗一首,请德涵雅正,当晚,德涵做了一梦,梦中在游武功山。次日灵感顿发,写下了《夏日梦武功对刘调甫》一首七律:何事祝融鞭火龙,青林无处坐阴功。清空邑邑抛文选,仙桃迢迢到武功。赤脚水帘依白鹭,科头松盖洒清风。会心阅对冰壶籍,只恐雀声入梦中。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邹善次子邹德溥中进士,选庶常。德溥字汝光,号泗山,因参与修《职方志》,迁司经局洗马,辅导太子,人称他 有大臣沃风 。德溥致力理学,主张文以载道,诗多吟山水,与罗大绂、邹元标是好友,经常一起到武功山游玩拜谒,朝夕讲论。那年游九龙山,作《九龙庵》诗:杖到山穷处,忽开祗树林。岩空松月净,磴古鲜云深。野鹤栖青竹,禅僧卧碧岑。冥新观大始,灵籁夜沉沉。
德溥沉迷于武功山水,他和好友御史邹元标一起勘察武功山的发云界,见那个叫猛虎跳墙的地方,背靠发云界,面对泰山文家村,形胜独特,占尽风水,两人相约逝后安葬于此地。由于其他原因,邹元标逝世后没有安葬于发云界,但母亲过世,元标将母亲棺椁从几百里外的吉水搬运至武功山,就葬在发云界叫猛虎跳墙的地方。并在坟墓后面栽植几株竹子。竹子长成后竹梢低垂,山风吹来,自动将墓前的残枝败叶扫光。夜色中,坟墓正对着山下的文家村,隐隐约约的灯光犹如繁星点点,美不胜收。墓联写道:日有千竹扫地,夜揽万盏明灯。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葬地的形胜,传说这副墓联是邹元标的好友德溥亲手撰写的。而后来,德溥过世,也交代后人将自己安葬在离好友母亲不远的发云界。
邹德泳,字汝圣,是邹守益的次子邹美的儿子,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御史、太常少卿、太常正卿。在朝因救同僚,得罪万历皇帝,被削籍回乡。德泳家居武功山下的严田江口村,是上武功山的必经之路。居家后,继承家庭学术传统及儒学教导,修复古书院,聚诸生讲学。德泳好水乐山,特别对武功山有深厚的情感,在讲学之余,多次上武功山游览、悟道参禅。某年某月的初九日,他陪同安福县令杨庭筠游武功九龙山胜佛禅林,被山光树色感染,写下《九日侍杨明府游武功》:传呼竹马绾篮舆,仙令星回帝子居。西去九龙开楚属,东延五老合匡庐。山光树色杯中迥,远梵名香座上余。千里长房能咫尺,何当缩地醉茱萸。
掩卷遐想,邹守益祖孙几代人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近八十年中,在武功山的活动频繁,与许多名流雅士一起,将儒家思想融入道、佛文化之中,使武功山各处道观寺院都留下了心学的痕迹。这份武功山情结何其不为今人感动。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