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光耀古今。如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大足——五大石窟;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四大名山等名胜古迹,以及佛教建筑、雕塑、铸造、绘画、书法、音乐、印刷、文学等文化与艺术的创造,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且广,实在无与伦比。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曾于一九九一年在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报告会上指出:“宗教包容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宗教是文化。从宗教的实在整体来说,它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社会实体。从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它既是一种特定形态的信仰,又是一种文化形态。”佛教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具有无限的潜力与广阔的前景。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重视用艺术形式来宣传教化。佛教作为东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可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直接去感化芸芸众生,这是自佛教形成乃至流布到我国以来一以贯之的历史事实。现仅就应县木塔牌匾的佛教文化底蕴略陈管见。
座落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的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人类木结构建筑史上的瑰宝,国内唯一,举世无双。如此高大雄伟、结构精巧的天下奇塔,历代帝王将相、商客绅士、文人墨客、佛门人物利用牌匾、楹联这一艺术形式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如同画龙之后再点上晴,把古木塔装饰、辉映得更加绚丽多姿、庄严神圣。
现存塔上和大寺门牌楼的54面珍贵牌匾,基本是历代维修时安立的。它以浓烈厚重的佛教文化为主调,将唐末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乃至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直观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这个角度来讲,木塔又是一座佛教文化内涵深邃的艺术殿堂。
这些匾额,叙事绘景、写意抒情、文字精彩、寓意深长且书法多姿、遒劲有力,意境各异,不仅是木塔修缮史和重要活动的历史见证,而且也是佛教艺术史上的珍贵史料。在此,且将佛宫寺释迦塔凝聚着佛教高深智慧的几面有代表性的牌匾逐一阐说如下,作为抛砖引玉之用,就正于诸方学者、大德。 《释迦塔》
“释迦塔”匾额悬于第三层外檐南,位置恰在塔身中部,呈长方形。匾正中竖刻三个双钩黑字,颜体楷书,浑厚遒劲有力。由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献书”。匾面题字附236字,阴刻。因为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又于1974年一双佛牙重现于应县木塔,匾名三字意义可想而知。
释迦,释迦牟尼佛的简称,印度语,翻译成华文即“能仁寂灭”义。可以说,全部佛法教义都在此几个字中包罗殆尽。1《千佛名经》云:“诸佛名号,依德立名。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粗浅地讲,只有达到佛的地位,才能把智慧、慈悲、平等、宽容的思想行为推行至最高境界。2《大般涅盘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又被称为“佛祖”,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因为是佛教的创立者,又能被称为“世尊”;又被称为“大雄如来”,大雄,意为像大勇士一样,一切无畏;如来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之义。
释迦如来证悟成道后,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传教过程中佛教势力日渐扩大,组成了僧团。佛陀还得到了王族和富豪们的强力支持,其捐赠的祇园精舍、竹林精舍等,是佛陀传教的重要场所。传教方法灵活多样,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问答等各种形式宣讲佛法。又让弟子们到处传教,允许他们用地方语言进行说法,使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佛陀涅盘后,舍利为八国国王所分,起塔供养。他生前的教导言论被弟子们传诵下来,加以整理形成佛教经律论三藏。
释迦牟尼是这个世界上佛教最初的奠基人,佛教的一切由他为始点,走向未来。 《灵山未散》
“灵山未散”匾悬于第三层外檐北,白底黑字,中华民国18年应县知事薛恩崇题,福建省长胡瑞林(后来人称“胡股东”)书写。此匾题字与“鹫岭无异“的含义基本一致。
灵山,又叫灵鹫山,地名,在古代中印度。是当年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的道场。应县木塔悬此二匾,意味着木塔、佛宫寺如同印度的灵鹫山,是佛的核心道场。在《中国佛教史》上,3隋朝智者大师(又称“小释迦”)一日诵《法华经》至“药王药上二菩萨品”,忽然身心入定,亲睹佛仍在灵山会上宣讲“法华经”,俨然未散,故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出定后,得法华三昧初旋陀罗尼门,与四众开讲《妙法莲华经》,经题一个“妙”字竟讲了九十日,尚未说完,后人称智者“九旬谈妙”成为佛门佳话。“灵山未散”虽如上得来,但这里面的佛法修证境界吸引着历代无数高僧大德们为法忘躯,一代接一代地续佛慧命。4《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实法,诸佛故出世。供养无量佛,无量苦行道,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遍游一切土,广行十善法,不闻深妙法,终不成菩提。”可见,纵使广行善法,不修深妙智慧也不能圆满佛果。
灵山,又专指一切众生的佛性不灭、不坏,常住灵明。5《法华玄义》云。“化相则坏,真相不灭。”又如6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如来入师子奋迅三昧,逝多林中,即有无尽功德庄严,凡夫、二乘之人在会不见不闻。乃至云:“如是皆是普贤菩萨智眼境界,不与一切凡夫二乘所共,以是因缘,不见不闻。”智者大师在7《法华贯论》中解释:“灵山未散”,其中有一段更为精辟,即:“神州莽莽,幻境纷陈;众生芸芸,梦魂颠倒。况分六道四生,同酣火宅之嬉游,遂至苦轮之长转。倘非我佛开示,现身说法,能识心无不在,竟虚空以为躯乎?能知智罔弗通,透山河而作眼否?自性毗卢,流出无边妙用;现前觉海,结成三昧清凉。能如是,则灵山常在,因果同时,如烛生焰,焰烛同时,只在当人回光返照尔!!”观于此,使我们不禁对佛教博大精深的教义不得不发出惊叹。
“灵山未散”虽是个与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有关的典故,但这代表了佛教真理的最上乘精华,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即由智者等人宗《法华》等经开创,在佛教史上意义深远,至今日本的天台宗大师们对智者大师敬仰至崇,在日本塑像供奉,不亚于鉴真、玄奘二大师。 《天华云锦》
该匾悬于第三层外檐东,清康熙六十一年九月应州当铺行立。
“天华”,“华”同“花”。8《法华经》譬喻品曰:“诸天妓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起,雨诸天花。”9又《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云:“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这就是“天女散华”公案的由来。该经由此又引出一则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与天女的对话与表演,(引文较长,此处不引。)更把该经推向高潮,艺术地点出了大乘佛教思想要旨。“烦恼即菩提”。北京大文学家王安石晚年好佛,他有一首读《维摩经》有感的诗:10“身如泡沫亦如风,刀割香涂共一空。宴坐世间观此理,维摩虽病有神通。”看来,“天华”并非单单是指天上芳香妙好的花,而在佛教修持门中,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说实际点即指花花世界,用“天华云锦”象征它的繁杂诱人。“云锦”指天上的五彩霞云。总之,佛经中有许多用艺术的手法来譬喻深奥的智慧,让人们在阅读佛经中常有许多美的感受,妙的悟境。这在人类艺术史上是奇迹。 《毗卢真境》
该匾悬于第五层内槽东南。“毗卢”,法身佛的通称,译为光明遍照一切处。此处借指木塔是光明遍照一切时处的真佛境域。
《大方广佛华严经》毗卢遮那品云11:“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乃往古世,过世界微尘数劫,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名普门净光,此世界海中,有世界名胜音。诸佛子,彼胜音世界最初劫中,有十须弥山微尘数如来,出兴于世。其第一佛号为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于其道场大莲花中忽然出现,其身周普,等真法界,一切佛刹皆示出生,一切道场,悉诣其所,无边妙色具足清净,一切宫殿悉现其像,无边化佛从其身出,若有众生应可调伏,其光照触即可开悟,净诸垢浊,发大信解,永离一切诸难恐怖,灭除一切身心苦恼。……如是相继出现十须弥山微尘数如来,一一如是,皆毗卢如来往昔曾种善根,与无量众生广结无量因缘如斯。”
在佛门中,号称经中之王的一部大部头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也无非不住地解释、阐述“毗卢真境”这四个字。该经是佛初成正觉时于人间、天上七处九会开演的一部大经,该经处处不离指归“毗卢性海,华藏玄门”这个要旨,可见木塔该匾的佛教文化底蕴之深。教内人士常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而《华严经》是大讲特说毗卢遮那如来境界的权威经卷。12复庵和尚《华严贯论》云:“大是遮那之体,方是遮那之相,广是遮那之用,佛是毗卢遮那佛。华是普贤,属大行,严是文殊,属大智。经是欲得成就佛境,当以文殊之大智,运普贤之大行,庄严毗卢遮那果上体大、相大、用大,故名《大方广佛华严经》。” 《法海慧莲》
该匾悬于第一层北门上方檐下,白底黑字,赵体行书,清乾隆丙午年八月阳直吴法恒立。
“法海”,佛法深广如海。13《普贤行愿品》云:“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用“海”一词来形容佛法的深奥广大。“慧”是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一,具体有闻思修三慧,由“般若”一词统之。般若是印度语,译为智慧。释迦五时说教第四时专讲般若,长达二十二年,典籍相当浩繁,是大乘菩萨的主修智慧,文殊是代表。“莲”,莲花,佛法以莲花比喻大乘法门,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佛门中的净土宗,又称莲宗,14《阿弥陀经》云:“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诸经广说,自古以来,净土宗在我国汉地盛行,至今不衰,影响深远,勿容赘言。
“远观擎天柱,近看百尺莲”人们在盛赞木塔巍峨雄姿的同时,也极为褒扬木塔斗拱结构的美妙,木塔共使用斗拱结构五十四种,结构上起着支撑、连接、悬挑、美学等不可估量的作用,无怪乎人们把它们比做“百尺莲”。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智慧海中绽开的“百尺莲”。
如上所述,与佛教文化有密切关联的牌匾还有很多,各有千秋,如《慈光远照》、《香风花雨》、《百尺莲开》、《香云普注》、《洗涤尘心》、《花宫仙梵》、《中立不倚》、《庄严法相》、《皈依佛》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待有学之士努力挖掘内涵。
综上所述,抛砖引玉,应县佛宫寺木塔有关佛教文化的资源可以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无怪乎原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先生又称应县木塔为“多宝佛塔”,他老人家曾在1979年登木塔后即兴赋诗一首:“塔开多宝现神通,木德参天未有终,辽藏千年哀灭尽,不期鳞爪示金龙”。历史的车轮驶入了二十一世纪,加强佛教文化建设,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日俱增,开拓创新,再树佛教的全新风貌,是佛教界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是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是佛教在新历史起点上寻求新的定位的一项重要任务。
应县木塔蕴藏着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有其诸多不可忽视的价值,有待有识之士前来挖掘,从而把信仰、文化、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服务,让佛教中优秀的文化和涓涓之流汇入茫茫的人海思潮,达到净化身心、教育自我,增进道德,觉悟人生的目的,积极倡导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时尚新风,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