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个是在《论语.子张篇》的一段经文,它的原文是:「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我们《太上感应篇汇编》的这一段,就是从《论语.子张篇》这里出来的。那这一段也很多圣贤书籍都会引用这一段,这一段最明显在哪里呢?
最明显引用的是在《了凡四训》里面,《了凡四训.积善之方》里面就有这一段经文。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里面,我们知道浙江宁波有一位叫杨自惩。杨自惩他刚开始是当县吏,「县吏」就是我们现在讲,他是做一个县衙里面的书办,等于是一个书记人员。但是他的心地,杨自惩的心地非常善良,他存心很仁厚,非常慈悲,也非常厚道。他本身也谨守法律,办案他非常公平,所以「守法公平」。
当时「县宰」,就是县官,在《了凡四训》里面讲,并没有讲这个县官的名字是谁,只有讲说,「时县宰严肃」,「县宰」就是县令、县官,我们现在讲叫县长。这个县长非常严肃,「严肃」就是他很严格。「偶挞一囚」,他有一次办一个案子,鞭打一个囚犯。古代都是杖刑,打下去很痛。「血流满前」,打到后来流血,「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这个县官、县宰,他的脾气也很大,他忿怒到不行都没有办法停止,就是这里讲的『见杀加怒』。他是杖打他,带着怒气,「而怒犹未息」。
「杨跪而宽解之」,这个杨自惩当时就是很悲悯这位囚犯,他就跪下来求县官原谅他,「宽解之」就是原谅他,「宽解之」,原谅他。县宰说了,县官就说了,「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他说,我是想原谅他,可是这个犯人很可恶啊,他违背法律啊,违背道理了,这叫「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他说,我不得不生气。
这个在我们一般民众百姓,或者一些社会人士,可能不能体会,这真要当过官的才会体会。那当官里面还要看他当什么官,比如说我们警察人员,这是司法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罪犯,就是恶人,就是作奸犯科的人。当然他们会诡计多端,他们会用各种的理由来阻扰你依法给他办理。所以有时候办案人员耐心比较不够、定功比较不够,往往被犯人这种狡猾,乃至于可能他的诡计,可能就会这里讲的「不由人不怒」,就会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杨自惩就「叩首曰」,就跟县官等于参拜啦,他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他就引用到曾子这一句话,他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这一句话怎么解释呢?「上失其道」就是说在朝廷中已经没有是非可言了。在上面的人,「上失其道」这个「道」,就是不能够用德行来感召天下,不能用德风跟德行来治国。「上失其道」,就是没有什么是非,已经无是非可言,我们现在俗话讲,政治一片黑暗,贪污腐化,这个叫「上失其道」。
「民散久矣」,人心的散失已经很久了。「如得其情」就是说,审问案件的人如果审出实情,如果你问出他的犯罪情形,这叫审出实情。「哀矜勿喜」,这个我们常用的成语,「哀矜勿喜」,不要幸灾乐祸。「哀矜勿喜」的意思是说,你尚且应该替他们伤心,说他们为什么这样犯罪?可怜他们不明白事理,误蹈法网,「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就是说他们民众犯罪,误蹈法网,你不可以因为审出了、问出这个案情、犯罪的原因,你就很高兴说,哎呀,我终于破案了,我终于揭穿你犯罪的诡计了。你可能会很高兴、欢喜,破案的心情很欢喜。
现在这里告诉你说,不可以因审出案情就欢喜,为什么不能欢喜呢?因为如果你心存欢喜,你恐怕把案子可能会弄错。如果你是发火的话,又恐怕犯人受不了你这种杖打,勉强招供,冤枉,容易冤枉人。所以这个地方才告诫说,你如果审出案情以后,你高兴尚且不行,那更何况还要忿怒呢?这个县官被他这么一讲很惭愧,「宰为之霁颜」,「为之霁颜」就是也很感动、也很汗颜。
接下来就讲到杨自惩的慈悲心,杨自惩的家很贫穷,一个小官嘛,他本身又守法公平,他不贪污的,「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跟礼物还有钱财,他一概不收,非常廉洁。官场容易诱惑,台湾话有一句俗语,「一世为官,九世为牛」,很容易被五欲六尘所诱惑。有时候往往民众无所不用其极,他为了达到目的,用各种人情包围,用各种利诱,比如说金钱、女色。如果你都不能接受的话,还可以用威吓的方式,用你的上级长官来威吓你。
那在台湾就比较麻烦,还用比如说透过记者、民意代表来威吓你。所以台湾有一句有趣的比喻,民意代表就是议员啦、委员啦,台湾叫立法委员啦。因为立法委员跟议员掌握预算,那台湾它是用美国的这种民主政治的方式嘛,所以预算一定要通过议会核准才可以动用。那你一个单位机关都一定要有预算,没有预算你不能执行嘛,薪水发不出来,没有办公费。
所以他们就讲一个比较有趣的比喻。他说,警察是怕议员,那议员是怕记者,为什么?因为记者会无的放矢。无的放矢就是没有的事情给你讲到变成有。尤其现在台湾的口业泛滥,电视台的口业泛滥,名嘴。所以警察怕议员,那议员怕记者,那记者怕谁呢?记者怕流氓。流氓就是黑道份子,他会恐吓,恐吓记者不能乱写,不然威胁你、利诱你、恐吓你,暴力相向。那黑道份子、流氓怕谁呢?怕警察抓,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在官场要能够一介不取,要有非常高的定功,非常高的禅定功夫,要有非常好的智慧,才能够我们现在讲的用语叫全身而退。否则都在官场的五欲六尘里面,我们讲叫随波逐流,这个是一个大染缸,就被污染了,被财色名食睡污染,那最后不能够自拔。
所以这个杨自惩本身,人家送给他的,他一无所取,他完全不收。「遇囚人乏粮」,他有几次可能是押送人犯,看到这些人犯没有饭可以吃,肚子饿,飢饿,「常多方以济之」,他常常拿自己的钱来帮助这些囚犯。有一天,有新来,外地押过来的囚犯,有数人待哺,就是没有食物可以吃。可是他的家又没有米,「家又缺米」。如果他把他家的米,剩下一点点,如果给囚犯吃,他家的人没得吃。如果他只顾自己家人的温饱,那囚犯又很可怜,「堪悯」就是很可怜。
所以杨自惩就跟他太太,「其妇」就是他的妇人,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说了,「囚从何来?」她说,这些囚犯从哪里押送过来?杨自惩说,「自杭而来」,就是从浙江杭州押过来。沿路都是忍受飢饿,「菜色可掬」,每一个人的脸色都很苍白。因此杨自惩就把自己家里面的米拿出来,「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煮粥,稀饭给这些囚犯吃。
这一份心就是功德无量,这一念心就是同体大悲。人家说,「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看到别人飢饿,就好像自己飢饿一样,这种是平等心才做得到,没有平等心绝对做不到。为什么?
他会分别,他会认为他是囚犯啊,饿了应该的,我是当官的,我不应该饿。所以杨自惩本身这样的心叫菩萨心、叫平等心,也可以讲说什么?老法师讲说,众生一体的,你跟众生是一体的,你唯有众生一体,你才有办法契入平等法界。如果你没有一体的观念,你没有办法契入一体,你永远悟不了,也没有办法开悟自性。所以你怎么样去破我执?你怎么样去跟众生能够平等?我们讲说自他不二,我自己跟别人是不二的,你要怎么去做到呢?第一个,你要有慈悲心。第二个,你要悟自他不二,众生一体。他有可能是你过去生的亲人,有可能是过去生的父母。只是现在轮回下来了,到人间来了,改头换面了,转生受身,改头换面了。你不晓得他是你的亲人,事实上有可能他是你的亲人。所以佛陀教阿难尊者要祭拜的时候,要祭拜七世的父母。所以我们看这个杨自惩煮粥给这囚犯吃,我们不能说,很单纯的看到说,这是他同情他。如果他没有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心量,他是做不来的。所以杨自惩这样的心,就是平等心的落实,我们讲民胞物与。所以他煮粥给这些(囚犯)以后,后来你看这种果报就很殊胜,为什么很殊胜呢?因为他发自性德,跟自性相应。
所以老法师说,跟性德相应的善是真善,不是假善,跟性德相应的是至善。那我们刚才讲说,他这样的心是平等心。平等心就是真诚心,就是跟菩提心相应。我们现在讲,菩提心是什么呢?直心、深心、大悲心。菩提心有三种喔,直心、深心、大悲心。你看他这个就是大悲心,那是不是直心呢?直心就是道场,什么叫直心?跟性德相应叫直心,没有歪歪曲曲地,从性德流露出来,这个叫直心,所以直心就是道场,道场就是你的心,你的心体。为什么叫深心呢?这个深心就是我们自性里面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用简单的话说,心包太虚,有多深?没办法丈量。这个他跟性德相应,所以他功德就殊胜,他这个不是福报。你不要看他煮一个粥而已,这样的粥,煮这一粒米的粥,它是可以灭罪的,是可以消灾免难的。
所以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佛陀把一钵的饭供养民众,跟把一钵饭供养一只狗,那样的心是平等心。所以平等心出来的供养,都是跟性德相应。也就是跟《金刚经》里面讲的一样,《金刚经》里面讲的,离一切相,行一切善。杨自惩这个境界,这样「煮粥以食囚」,就是离一切相,行一切善。他也没有我相,他也没有人相。他如果有我相、人相,他会说,他是囚犯,应该飢饿。那就有我相、人相了,那就有众生相、寿者相,他没有这四相。所以杨自惩这个行为就是平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是跟菩提心相应的,所以果报殊胜。我们要学杨自惩这样的一个大悲心。
后来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守陈,杨守陈,次子叫杨守址,都当到什么?南北吏部侍郎,「侍郎」,就接近我们现在讲的,在中国大陆叫副部长,在我们台湾叫政务次长,叫「侍郎」。那么他的长孙当到刑部侍郎,「刑部侍郎」也是等于司法部的副部长。你看已经富过三代囉,到第三代是长孙喔。所以我们常常强调,老法师也开示,怎么富过三代?老法师讲一句很简单的话,要听老人言,五个字,要听老人言,那你要听老人言是什么呢?你要相信圣贤教化、圣贤的智慧、圣贤的教育,这叫老人言。
可是现在的人都不听老人言啦,不相信因果报应、不相信圣贤教育、不相信圣贤教化,所以现在都富过,不要说是两代啦,一代就结束了。儿子跟父亲争产,活生生地上演争产风波,兄弟相残,甚至兄弟互相残杀,造成命案,这种逆伦的事件层出不穷。或者是母子争产、母女争产、夫妻反目相向,都是为了钱财,因为现在什么?因为印光大师说,现在人不相信因果报应,所以招感了天灾人祸,这是社会动乱、人心混乱、人心痛苦的根源在这个地方,迷失了,而且丢掉了中国传统文化,相信西洋的、西方的文化。
我们讲过,西方文化强调功利,你对我有利益,就是我的朋友;你对我有利益,就是我的亲戚。所以西方的教育强调功利,东方的教育强调道义、强调孝道、强调孝廉。所以他那个长孙,你看已经富过三代,当过司法部副部长。第二个孙子当四川廉宪,「廉宪」是什么?「廉宪」就是按察司,而且都是当时很重要的名臣。另外到最后,后代,已经好几代下去了,「楚亭德政」,楚亭、德政是到后面的子孙了,也都是杨自惩的后裔。你看祖上有德,祖先有德。
我们常常在家里祭拜,我们台湾的乡下都这样,中国大陆也是一样。我们会有这个,乡下的房子都会有一个,我们讲的神桌,中间可能会拜观世音菩萨,那么右边就会有一个祖先牌位,上面都会写这个佛像,图像写着祖德流芳,那这个就是祖德流芳。所以我们解释到,「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我们不要很轻易的看这一段是《论语》里面讲的话,是曾子讲的话,因为在《论语 子张篇》里面也有这一句经文,我们要很透澈的这一段经文代表什么?代表的就是跟菩提心相应的慈悲心,大慈悲心。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这个我们刚才已经叙述过了,是曾子说的。但是在《论语》的「子张篇第十九」里面也有这一段经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如得其情」的「得」,就是知道、明白。「情」就是实情、情况,就是他犯罪的原因。民心为什么会散乱?民心为什么会失去?它的原因在哪里?它的真正原因,就是实情是在哪里?这叫「民散久矣,如得其情」,「情」的意思,包括问案、问到实情,「则哀矜而勿喜」,你要哀悯他。这个当官的很难做到,我当过官员我晓得,非常困难。除非他具有善根福德,他污染得比较轻微一点,或者他本性很善良,否则一般来讲很不容易。
那这个地方讲说,「孟氏使阳肤为士师」是什么意思呢?「孟氏」是当时的一个官员,可能是地方的一个小诸侯,「使」就是派,「阳肤」是谁呢?「阳肤」是曾子的学生。孟氏派阳肤为「士师」,「士师」是什么呢?「士师」就是监狱官员,我们现在讲典狱长啦,类似典狱长之类的,管监狱的。孟氏派阳肤做典狱长的工作,阳肤就去问曾子了,这一句话是从这样来的。我们才明白说,为什么曾子要这样开示?是因为他的学生阳肤去问曾子。
这个阳肤也是很有智慧,他要去当官以前,他先去问他的老师。他要去当典狱长以前,他先去问他老师说,我怎么去当这个典狱长?曾子很有智慧教他的学生,他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曾子说了,在上位的人离开了正道,离开了仁道,仁爱的仁,百姓早就离心离德了。你如果能够弄清他们的情况,你应该怜悯他们,不要自鸣得意。
这一句曾子开示的话,很适合政府官员、司法人员、警察人员,好好地去省思,公门好修行,公门里面就可以积功累德。你学杨自惩,不一定要出家修行,就可以行功立德。学杨自惩他富过三代,而且到后面的子孙还是非常地有名,楚亭、德政。就知道说怎么去积阴德,阴德很重要。「阳善享世名,阴德天报之」,报纸给你报啦、长官给你嘉奖啦、人家给你夸赞啦,这「阳善享世名」。你看起来好像记者给你访问啦,你得到一些名声啊,那都是福报,用完就没了。「阳善享世名」,世间的名声很好,但是你没有积阴德啊,那「阴德天报之」,会庇荫子孙,所以你要多积阴德,老天会回报你。
这一段我们特别把它这整个,曾子讲的这一句话的历史渊源、来龙去脉,我们把它讲清楚,非常好的一句开示。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六五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