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问答网

陈士强:佛教“福田”说小议

发布时间:2024-09-23 11:34:05作者:药师网
陈士强:佛教“福田”说小议

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陈士强(图片来源: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 觉群文化周 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复旦大学出版社编审陈士强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佛教慈善的思想理念》的论文,对佛教慈善事业的基点、行法、内容进行了阐述。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的慈善事业是以 四无量心 为基点, 布施 为行法, 七福田 为内容构建而成的。简而言之,它是以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为出发点而作的一种社会服务,以 布施 为手段而实施的一种利他行为,以成就 福田 而作的一种公益活动。

所说的 四无量心 ,指的是 慈无量心 、 悲无量心 、 喜无量心 和 舍无量心 。南传佛教重要论典《清净道论 说梵住品》说:

慈以维持有情的利益行相为相,取来有情的利益为味(指作用)。 悲以拔除有情之苦为相,不堪忍受他人之苦为味。 喜以喜悦为相,无嫉为味。 舍以对有情而维持其中立态度为相,以平等而视有情为味。(叶均译本,中国佛教协会1981年排印本,第288页 第289页)

也就是说, 慈无量心 ,要求修行者能给广大众生带来利益; 悲无量心 ,要求修行者能拔除广大众生的痛苦; 喜无量心 ,要求修行者能给广大众生带来喜悦; 舍无量心 ,要求修行者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所说的 布施 ,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修行法门 六度 (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中的第一项,为六种从烦恼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的修行方法之一。 布施 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 财施 要求修行者将财物施与僧人和贫穷者,使之维持生活; 法施 要求修行者向人宣说正法,使之开启智慧; 无畏施 要求修行者救厄度难,使之脱离恐怖。

所说的 福田 ,是指做公益事业,这在佛经中有 五福田 、 七福田 之分。

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第三经说:

复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为五?

一者造作园观,二者造作林树,三者造作桥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与当来、过去造作房舍住处。(《大正藏》第二卷,第699页上)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九九七经说: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斯得生天。(《大正藏》第二卷,第261页中)

西晋法立等译《诸德福田经》说:

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天上。何谓为七?一者造立佛图(指佛塔)、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大正藏》第十六卷,第777页中)

也就是说,佛经中所说的 福田 ,大抵是指做以下七种善事:(1)造房,以供居住。(2)种树,以供遮荫。(3)施药,以供疗病。(4)造船,以供渡河。(5)架桥,以供出行。(6)挖井,以供饮水。(7)造厕,以供便利。

上述 七福田 中,第三种福田 常施医药,疗救众病 ,自古迄今,始终是佛教慈善事业的重点。以近代上海的佛教慈善事业为例。

1936年12月,佛教居士陈其昌,在佛教界人士印光、圆瑛、宝静、李瑾丹、江易园、聂云台等人的赞助下,创办了上海佛化医院。医院以慈悲救苦为宗旨,开设了内、外、妇、眼、喉、肺痨、戒烟、针炙、按摩等九科,全天应诊。无论门诊,还是出诊,只收取挂号费,以补助开支。

1937年11月,上海佛教协会创办创办了佛教时疫医院(简称 佛教医院 )。院长为正道法师。医院每日应诊,重病者随到随诊,若病情危急,可住院治疗,并供给饮食,一概免费,不取分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施诊给药的病人多达8000余人。当然,经费上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1943年8月,上海佛教界捐资创办了佛光疗养院。公推李思浩为董事长,马问我为院长。医院设备齐全,中西各科均有。每天上午门诊,施诊给药。凡遇必须疗养之症,家境确系贫困,由捐款人和慈善团体保送,可以免费疗养。医院还在门诊部之外,别设义务出诊部。凡周边居民卧病不起者,可于每日上午向挂号处登记,由院方指派专科医师上门诊疗,不收费用。

凡此种种,都给当时的普通民众带来了温暖(以上参见阮仁泽、高振农主编《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版)。

随着社会的发展,佛经中所说的 五福田 、 七福田 ,基本上都已转化为政府主导下的民生工程或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例如,由政府建造保障性住房、廉租房;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架桥修路,构筑便捷交通;构建清净卫生的自来水管网;建造公共厕所等。

但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由自然灾害、地理环境、人口、疾病、就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弱势群体,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普遍存在着。他们当中,有些是因为当地自然条件恶劣,连生存最基本的条件 水也没有而致贫;有些是因为下岗,或缺少劳动技能,没有经济来源,或收入微薄而致贫;此外,还有许多人是因为身患各种疾病,无钱医治,或久治不愈而致贫。解决和改善这些弱势群体的生存困难,既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包括佛教界在内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对他们实施积极救助的道义所在。

社会服务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人员、资金、场地、时间、技能等等,从本质上说,需要体制作保障,并非单个部门或社会团体所能承担得起。在这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应起主导作用,社会团体则起辅助或补充的作用。佛教界不妨借鉴过去的经验,结合当今的现实,与政府与各界人士共同探索新形势下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药师经问答网